身份證號:452328198312080017 廣西南寧 530021
摘要: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搞好生態建設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可持續作為一種新的發展觀,已經深入到發展的各個領域,觸及社會各界和全體公民每個人的切身利益。本文就生態林業建設談一些看法。
關鍵詞: 林業;生態環境建設;可持續發展
林業既是生態建設的主體,又是生態安全的保障,擔負著改善生態和林產品供給雙重使命,是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綠色紐帶。我國林地面積30590萬hm2,其中森林面積19545萬hm2,森林覆蓋率20.36%。活立木總蓄積149.13億m3,森林蓄積137.21億m3。我國天然林面積11969.25萬hm2,天然林蓄積114.02億m3;人工林保存面積6168.84萬hm2,人工林蓄積19.61億m3,人工林面積居世界首位。
一、我國林業生態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森林資源總量不足, 資金投入欠缺。
目前我國森林資源總量不足、分布不均的情況突出 ,人均占有森林面積和蓄積量遠遠低于世界人均水平, 森林覆蓋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也相差很多。這就導致部分地區森林覆被率過低, 與生態改善的要求差距很大。同時 ,林業生態工程建設面比較廣任務比較繁重 ,而國家投資總量嚴重不足 ,資金缺口較大, 生態建設整體進度緩慢 ,生態治理的規模受限 ,導致局部治理 ,總體惡化的趨勢未能得到有效遏制。
1.2 林業生態環境建設質量不高
近年我國生態環境建設在水土保持、林業生態工程、防治荒漠化、草原生態建設、自然保護區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林業生態環境建設的質量除重點治理區外,一般較差,標準不高。
1.3 林業火災發生的頻率比較高
近年我國連續遭遇極端天氣,南方部分省區春季發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旱情,東北、華北林區夏季出現異常高溫干旱天氣,森林火險等級持續偏高,防火形勢極為嚴峻。
1.4缺乏獨立的林業生態工程監理隊伍和監理機制
過去的造林工程實際上往往是由林業設計部門制定工程建設規劃 ,由林業行政部門組織工程 然后由工程的實施或設計部門對工程進行驗收, 因而缺乏獨立的工程監測隊伍和監測機制及標準。
二、 當前我國實施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的必要性
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的深遠影響及歷史性變化回顧我國林業的發展歷程, 是一個森林資源經受破壞、 恢復和發展的過程, 是一個以木材生產為中心的林業建設指導思想逐步弱化的過程, 同時, 也是一個對林業地位 、作用 、性質不斷深化認識的過程。 尤其在進入新世紀以后, 我國經濟實力顯著增強 ,經濟結構實現重大調整 ,改革開放取得突破性進展, 人民生活水平實現歷史性跨越 ,我國總體實現小康 ,并開始邁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 。與此同時, 社會對林業的需求也發生著根本性的改變, 即最大限度地發揮林業在改善生態環境中的作用, 止升為經濟社會發展對林業的首要需求; 同時經濟社會的發展也深刻改變著人們傳統的生存和生產方式, 對森林資源作為生話和生產原料的單一經濟需求, 逐步發展為提供林產品, 保護生物多樣性, 保護自然文化遺產, 發展森林文化等多樣化需求 ,并呈現為數量增長和質量提高的雙重要求。
三、實現林業生態環境建設的發展思路
3.1 進一步加強林業資源依法管護工作力度
要強化依法治林、綜合執法力度,促進林業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各級政府和林業部門要深入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森林防火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強化責任,加大責任追究力度。
3.2 進一步加強林業生態建設維護生態安全
維護生態安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維護木材安全、解決木材供需矛盾,都要求林業有一個大的發展,都需要林業作出新的貢獻。各級政府和林業部門要堅持國家、集體、個人相結合的原則,全面利用好農業開發、世行貸款及林業項目資金,鼓勵和引導各種民間資本大膽投入林業建設,按照“誰投入,誰受益”的原則,多渠道籌集林業生態建設資金,以林木資源培育為基礎,加大對林業產業化發展的引導和支持,培植發展林業龍頭企業,重點突出造林綠化工作,維護我國林業生態安全,推動我國林業經濟健康發展。
3.3 進一步提高林業生態建設上的科技含量
林業科技含量的高低決定林業生態建設的成敗。一是實現林業人知識化,尤其是林業科研人員知識高新化。二是積極引用行業外科研成果,提高林業科研研究起點。三是合理布局林業科研課題,避免重復勞動。四是完善科研成果評價體系,加強林業基礎理論研究和軟科學研究。五是開放林業科研資源,實現科研資源共享。從而不斷重視林業科學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高新技術開發,提高林業的科技創新能力。重點研發林木良種選育、條件惡劣地區造林、重大森林病蟲害防治、防沙治沙、森林資源與生態監測、種質資源保存與利用、林農復合經營、林火管理與控制等關鍵性技術,提高林業建設者的整體素質,推動我國林業生態大發展。
四、林業生態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4.1 遵循自然生態規律
堅持用生態文明思維謀劃林業建設與發展,樹立生態生產力理念,提高人們協調、保護、適應自然和自覺遵循自然生態規律的能力,把關系林業建設發展的戰略問題、重要決策、重大項目以及相關政策措施置于生態合理性平臺上進行研究和思考,把對森林資源的開發利用置于資源和環境可承載與可恢復范圍之內,避免出現單純依靠資源投入增加經濟總量、耗竭資源、破壞環境的現象,保持生態、經濟、社會、文化協調發展。
4.2 豐富森林服務內容
林業除了能夠提供木材這樣有形的價值外,還有能夠提供服務的無形價值。對于森林無形價值方面,還沒有真正地進行開發。因此,需要對森林服務內容進行豐富、完備,以使林業能夠產生更多的經濟效益,為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貢獻自己應有的價值。具體可以采取如下措施:繁榮創意度高的森林文化體系;加強森林開發理念的灌輸;加強森林服務的宣傳。推進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經營,豐富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4.3 壯大林業產業實力
生態建設是根本,產業發展是根基,立足于林區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堅持走“生態優先、產業優化、產品優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之路。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著力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提升森工企業實力,富裕廣大林業職工,從根本上減輕森林的承載壓力,實現生態建設和林業產業協調發展、互補共贏。
4.4 培育生態文明觀念
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生態文明創建活動和森林文化、生態文化工程建設,大力弘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核心價值觀,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道德觀、政績觀、消費觀,形成尊重自然、善待環境的良好生活習慣。構建綠色文化,發展綠色經濟,建設綠色家園,開展綠色教育,增強全民生態憂患意識、參與意識和責任意識,使每個公民自覺投身生態文明建設。
4.5 傳播生態文化知識
生態傳播是人類與生態直接或間接相關的信息傳播活動。生態傳播既是生態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助推器。要充分利用各種媒體,發揮林業主陣地作用,在全社會普及科技知識和生態理念,全方位進行信息交流與溝通,突出生態文化宣傳,引領綠色文明健康,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保護社會輿論與宣傳氛圍。
4.6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
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體系和法制保障,注意從源頭上解決對生態的危害問題,綜合運用行政、經濟、科技、法律等手段,切實調動各地、各行業生態建設的積極性,并充分考慮人與自然、經濟增長與社會進步、物質生產與人的文化素養及精神需求的平衡關系,“四個文明”一起抓,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五、結語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林業也要跟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步伐,與時俱進,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世梅.加快生態建設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社會[J].甘肅林業,2005.
[2]李湘林.加快林業發展改善生態環境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保證[J].新疆林業,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