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 300051
摘要:全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促使了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各種物質產品空前豐富,但是這也造成了全球生活垃圾的迅速增長,目前在世界范圍內所采用的主要垃圾處理方式為填埋,未達標準的填埋極易造成環境二次污染,因此我們必須嚴把生活垃圾填埋場污染控制標準的質量關,本文基于生活垃圾填埋問題,首先介紹了世界各國對于生活垃圾填埋場污染控制所做的工作,而后對于此項工作提出一些具體建議,以期拋磚引玉,加強業內交流之用。
關鍵詞:控制標準;生活垃圾;垃圾填埋場;污染問題
引言:隨著全球經濟不斷增長和各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城市垃圾的數量在逐年增長,
在我國,處理城市生活垃圾的主要方式包括填埋、焚燒和堆肥,由于很多垃圾燃燒會產生污染,因此利用焚燒來處理的垃圾數量并不多;由于很多垃圾不能夠被分解,有機成分的含量也較少,因此也不能用堆肥手段進行處理,大多數的生活垃圾均是通過填埋進行處理,填埋垃圾數量約占我國每年處理垃圾總量的八成,不僅如此,在世界范圍之內,大部分城市的多數生活垃圾均采用填埋的方式進行處理,但是在生活垃圾填埋場的設計、建設和運行過程中,很容易引發由于滲漏所導致的垃圾污染擴散問題,因此,非常有必要開展對于垃圾填埋場污染程度控制的研究工作。
1、國際生活垃圾填埋場污染控制標準
1.1 歐盟生活垃圾填埋場污染控制標準
歐盟地區生活垃圾填埋的比例較之于其他國家要高一些,因此歐盟對于生活垃圾填埋場污染控制問題也很重視,1999年,歐盟各國頒布并宣布實施《廢棄物填埋導則》,根據此導則要求,可進入垃圾場進行填埋處理的垃圾需遵循以下原則:1、環境友好,不對周圍環境造成傷害;2、不傷害填埋場設備;3、穩定性良好;4、不危害人類健康。此外,歐盟各國應采取措施,逐步降低可生物降解垃圾進入填埋場的比例,對其實施回收、堆肥、制沼氣能等諸多手段予以處理。然后對于進入填埋場的垃圾予以規定。部分容易引發報站或者極易導致環境污染的垃圾。諸如液體垃圾、具有爆炸性、腐蝕性、毒性和可燃性垃圾、醫療垃圾以及廢舊輪胎等均不能進入垃圾場進行填埋處理。
1.2美國生活垃圾填埋場污染控制標準
相對與歐美其它國家,美國對于生活垃圾填埋場污染控制問題意識的較早,早在1991就已經頒布了《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場標準》,不同于歐盟所頒布的《廢棄物填埋導則》的宏觀定義,此標準中對于生活垃圾填埋場選址、運營、設計工作,以及后續的地下水監測、保護工作,垃圾場封場和封場后管理,財政保障六大主要工作都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規定,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1.3日本生活垃圾填埋場污染控制標準
日本于1979年最終修訂《廢棄物最終處置場指南》,其中對于垃圾場結構設計等都做了十分詳細的規定,針對于生活垃圾填埋后由于垃圾泄露所導致的地下水、地表水污染問題,該指南中作出明確規定,要求填埋場必須鋪設不滲透性或者是低滲透性襯層,以確保地下水質的安全。
2、國內生活垃圾填埋場污染控制標準
我國對于生活垃圾填埋場建設以及污染程度標準控制的意識較晚,因此垃圾填埋場數量相對較少,因此可以用來借鑒與參考的資料少之又少,只能參照國外發展情況予以學習研究。目前我國所實施的關于生活垃圾填埋處置的參照條例主要是《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標準》
(GB16889一1997),其中針對于生活垃圾填埋場污染問題所規定的內容大致可以分為:垃圾填埋場的選址要求;垃圾填埋場工程設計要求;垃圾入場要求;垃圾滲濾液排放控制項目及其閥值;垃圾填埋作業,垃圾填埋場封場要求。
由于我國對于此類問題的研究甚少,因此在一些方面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對垃圾填埋場選址問題,標準中要求的內容較為單一,多數為定性要求,缺乏定量限制,很容易被一些不法分子鉆空子。標準中對于入場垃圾的要求僅僅說明是不能與危險廢物混合的生活垃圾,并沒有對于垃圾的成分提出要求。伴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生活垃圾中有機物的含量不斷增多,可供回收利用的成分也在增加,較以往而言,灰土量也有所減少,很容易對于填埋場氣體成分,因此對于上述兩方面均應有所明確規定。
3、對于生活垃圾填埋場污染控制的一些建議
3.1 對于垃圾填埋場選址方面的建議
垃圾填埋場場址的選址是一項及其復雜的工作,其中涉及到地質、水利、生態、環境等諸多學科內容。對于選址工作,也要對其過程、限制因素等做出明確的規定,以防止實際操作中由于工作人員對于工作內容不夠明確所產生的操作誤差。
3.2 對于進入填埋場的生活垃圾處理的建議
德國《條例》中針對于入場垃圾成分的不同,進行了等級分化,依據垃圾的堅固程度,垃圾中有機成分比例以及可供提取的親油成分不同分別進行不同的處理,并且嚴禁攜帶被限制危險廢物入場,以防止造成二次污染。
3.3 對垃圾填埋場結構設計的要求
據調查結果顯示,在美國已有75%的生活垃圾填埋場,因填埋時滲透環節處理不到位,發生泄露并且已經污染了地下水。大量的研究與試驗數據顯示,生活垃圾填埋場對于地下水和地表水水體所造成污染十分不容易處理,因為其造成的危害通常會延續很久,只能一點點淡化不能根治,而且幾乎任何手段對于這種污染都是無效的。因此在對于垃圾場結構進行設計時,必須對于滲透性等方面予以嚴密重視。
結論:生活垃圾填埋場污染控制標準,不僅僅關系著垃圾場周圍生態環境問題以及垃圾場下放地下水質問題,更容易對全球大環境造成影響,因此我們必須要正視生活垃圾填埋工作,對于填埋場的污染程度,應廣泛參考全球各國對于此問題的處理手段以及所頒布的處理標準,汲取百家之長。將垃圾污染程度控制在一個合理的范圍之內,防止垃圾的污染擴散化,保障垃圾場附近環境健康,保障垃圾填埋場地下水質量,就是保護人類自身賴以生存的環境。
參考文獻:
[1]李麗,劉玉強,王琪,王偉,何品晶,翟力新.生活垃圾填埋場污染控制標準研究[J].環境科學研究,2008,06:1-8.
[2]楊良斌,李麗,劉玉強,董路,趙娜娜.各國生活垃圾填埋場防滲結構標準研究[J].環境工程,2007,04:62-64+69+4-5.
[3]楊良斌,李麗,王琪.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標準比較研究[J].環境科學與管理,2006,09:48-52.
[4]鄒廬泉,吳長淋,張曉星,朱牧.滿足《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標準》的生活垃圾焚燒飛灰重金屬藥劑穩定化研究[J].環境污染與防治,2011,03:61-64.
[5]王瀅芝,趙旭雯.垃圾滲濾液處理問題反思與討論[J].水工業市場,2011,08: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