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城鄉規劃設計院 廣西南寧 530022
摘要:城市綠道的發展不僅滿足了人們通行與休憩的需要,更為自然環境保護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本文以沿江山地城市的綠道規劃為研究對象,結合當今對綠道研究及實踐理論,分析了沿江山地城市綠道規劃設計的要點。
關鍵詞:城市綠道;山地城市規劃;景觀規劃設計
前言
山地城市的建設和發展,受到地形地貌的重大影響。各種地貌類型,通過其特有的形態、地貌組成物質和地貌過程,影響城市的方方面面。城市道路綠地是城市綠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城市各類綠地一起系統地為城市發揮著景觀、生態、游憩及安全防護等功能。同時,道路綠化與城市道路一起,形成城市布局的總體骨架,體現城市的景觀和藝術面貌。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城市道路的新建和拓寬也快速進展,道路綠化事業獲得空前的發展。另一方面,隨著城市機動車交通的飛速發展,道路空間內的機動車廢氣污染成為城市大氣環境惡化的首要因素。因此城市道路綠地布局及道路綠化設計形式對城市環境的影響尤其是生態影響越來越明顯。
1.江山地城市綠道規劃設計概述
1.1道路綠地規劃的基本原則
(1)要與城市道路的性質、功能相適應
現代化的城市道路交通是一個多層次復雜的系統組成不同的路網,從功能上有交通性、生活性、商業性和政治性的區分;從道路的級別分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步行路等;從景觀類型又可分為建筑街道、園林路、濱河路、濱江路、濱海路等。根據道路的級別、性質、用地情況和道路寬度、市政工程設施的不同要求以及綠地定額等多方面因素確定道路綠化的布局和斷面形式。
(2)要滿足植物生長對環境的要求
對道路的朝向、風向、土壤性質、日照時間、市政管線布局等必須要有圖紙及調查資料,合理安排綠化與交通、建筑、市政設施的空間位置和地下管線、溝道的配合,使其各得其所[1]。
(3)保護古樹名木
古樹指樹齡在百年以上的大樹。名木指具有歷史紀念價值和稀有、珍貴的樹木。在實際中應對幾十年以上生長良好的大樹均應有意識地給予保留并使之成為道路景觀的有機組成部分。
(4)要使道路綠地景觀系統化
城市道路綠化不止是一個喬、灌、草合理布局的植被配置,還由于城市道路成為貫穿城市的命脈,城市道路綠化也成為動態的城市景觀游覽和串聯線路。如何將建筑、街道和廣場等各個城市景觀節點有系統地連接和組織起來,形成城市完整的景觀系統,并結合城市及各條道路的文化內涵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道路景觀,是道路綠地規劃需要重點考慮的內容。
(5)要立足于環境改善和保護
道路綠地要從促進城市大氣污染排放、解決臨街工作和居住環境中的噪聲和空氣污染等方面考慮其寬度、樹種選擇和種植結構。要將科研成果付諸實踐,及時為道路綠地的新建、擴建和改建做出方向性的決策和技術指導。
1.2沿江山地城市綠道規劃思路
綠道是指沿著河濱、溪谷、山脊線、風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走廊建立的,包括可供行人和騎車者進入的景觀線路,兼具生態保育、休閑游憩、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和科研教育等多種功能,在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歷史古跡和城鄉居民居住區之間起重要連接作用的綠色開敞空間。綠道是具有公益性的公共產品,主要是對現有的基礎設施進行改造、提升和美化,能夠有效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因此結合沿江山地城市的特點,綠道的總體規劃思路應該是:沿著河濱、溪谷、山脊等自然走廊,或者鐵路線、溝渠、風景道路等人工走廊建立線性開敞空間,把公園、自然保護地、名勝區、歷史古跡以及其他高密度住區內的開敞空間聯系起來,構建城市綠道網,并選取若干“區域綠道”按照“省立公園”的模式進行保護和利用。通過構建融合生態、環保、教育和休閑等多種功能的“綠道”體系,逐步形成聯系城鎮內部綠化綠地與外部區域綠地之問、城鎮與鄉村之間的綠色串聯網絡,既可起到構筑區域生態安全網絡、防止城市無序蔓延,優化城鄉生態格局與生態環境的作用,又可為居民提供健康可供游憩娛樂的綠色開敞空間,有力推動區域生態保護和生活休閑一體化以及宜居城鄉建設,提高沿江山地城鄉居民的生活品質[2]。
2.沿江山地城市綠島規劃設計方法
2.1道路綠地布局
在道路綠帶中,分車綠帶所起的隔離防護和美化作用突出,分車帶上種植喬木,可以配合行道樹,更好地為非機動車道遮陽。種植喬木的分車綠帶的寬度不得小于1.5m,這是種植和養護喬木的最小寬度。城市主干路交通污染嚴重,其分車綠帶寬度不宜小于2.5m,可以進行喬木、灌木、地被植物復層混交的綠化形式,以提高隔離防護作用。此外,考慮公共交通開辟港灣式停靠站也應有較寬的分車帶。行道樹種植和養護管理所需用地的最小寬度為1.5m,因此行道樹綠帶寬度不應小于1.5m。
主、次干路交通量大,行人穿越不安全;噪聲、廢氣和塵埃污染嚴重,不利于身心健康,故不應在主、次干路的中間分車綠帶和交通島上布置開放式綠地。
2.2綠道線路選擇
綠道選線的確定應在土地適宜性(側重綠道的供給)和綠道使用需求要求(側重綠道使用者的需求)分析的基礎上,與相關規劃銜接,充分征求相關利益主體意見,綜合評估明確下來。具體來說所謂土地適宜性分析,即對規劃區域的生態本底、景觀資源、設施基礎等情況利用GIS等現代分析技術進行分析,重點是明確哪些區域適宜建設綠道(如河流、生態廊道等),從而明確綠道可能的潛在位置。而綠道使用需求分析.則側重土地利用、社會經濟條件、旅游休閑需求等方面對居民對綠道使用需求的分析,明確居民對綠道使用需求,評估綠道使用需求。在進行以上分析基礎上,還應該與綠地系統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道路交通規劃[3]。
2.3綠道控制區劃定方法
綠道控制區主要是為保障綠道的基本生態功能、維護各項設施與環境的和諧運轉。綠道控制區的劃定應按照不同類型的綠道,既能滿足隔離人類活動對自然生態環境和動植物繁衍生存干擾的要求。又能滿足人的休閑與游憩空間需求和動植物繁衍、生存和遷徙的要求入手。綠道控制區的劃定原則有:生態性原則、連通性原則、銜接性原則、差異性原則。
2.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為了保證綠道的正常使用,同時與相關規劃銜接,要做好綠道服務設施規劃。如驛站式布局,驛站建設可通過設施功能沒置、建筑形式和景觀環境塑造,突出地方自然山水、歷史文化特色,防止千道一面。同時還可以通過宗地改造、廢棄設施改造等方式,創造富有創意、生態環保的驛站空間,體現綠道綠色、生態、環保的理念。如我國沿江某市利用廢棄集裝箱改造成綠道驛站,贏得了很好的社會反響。
2.5綠道規劃要體現連續安全原則
具體處理方式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綠道與國道、省道、主要城市干道共線時,要做好綠道與機動車交通的隔離措施,共線長度不宜過長,同時對機動車交通應進行交通管制,保障綠道安全使用。
(2)綠道與省道、縣道、城市干道交叉的處理方式包括平交式、下穿式和上跨式三種,可以利用交通燈管制和綠道專用橫道橫穿道路或者利用現有涵洞下穿道路以及利用或新建人行天橋上跨道路等銜接方式。
(3)綠道與高速公路、鐵路交叉。綠道與高速公路、鐵路交叉的處理方式包括下穿式和上跨式兩種,可以借道現有橋梁上跨軌道或者利用現有涵洞下穿軌道,在涵洞周邊設置安全護欄和警示標志牌。
3.結語
總的來說,綠道能否滿足人的生產、生活與生態服務需求,是一個城市基礎設施是否完善、生態文明是否成熟的重要標志。因此沿江山地城市要立足于本地區地貌特征,統籌協調區域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面向城市生態健康的一類生態基礎設施,通過強化生態整合機制,將自然引入城市,使城市走向自然,構筑出健康和諧的人地生態關系。
參考文獻:
[1]李陽.基于景觀格局的城市綠地系統綠道網絡構建初探[D].重慶:西南大學,2013.
[2]朱澤君.論綠道對發展綠色經濟的作用——以增城綠道建設的探索和實踐為例[J].城市觀察,2013,3:86-91.
[3]丁文清.城市綠道景觀規劃設計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1.
作者簡介:
馮萬琳(1986.10—),女,廣西南寧人,助理規劃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