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430074
摘要:近年來隨著能耗問題的日益加劇,建筑領域也對此進行了反思,綠色建筑應運而生。在可持續發展中,推廣建筑節能,是貫徹綠色建筑理念的重要標識。本文從綠色建筑的內涵出發,著重探討住房中的綠色建筑設計原則和設計方法。
關鍵詞:住房;綠色建筑;設計
在經濟迅速發展的過程中,能源緊缺成為影響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而建筑行業作為一個能耗高的行業,受其影響更為嚴重。而綠色建筑技術隨著科技的發展而逐漸成熟,并開始得到建筑行業的認可和重視。為改變住房建筑中的高能耗現狀,將綠色建筑設計愛融入住房設計是建筑設計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綠色建筑的內涵
由于能源危機,西方國家為減緩建筑對環境所造成的能源負載與破壞,提出綠色建筑理念,其主要內涵是注重建筑的舒適性,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強調建筑的可持續發展。而早在2004年,我國建設部就對綠色建筑進行定義,即為人們提供健康、舒適、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動的空間,同時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實現高效率地利用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最低限度地影響環境的建筑物。在《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中,對于綠色建筑的定義也與上述定義較為類似。
綠色建筑的內涵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減輕建筑施工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建筑與自然和諧共處,實現可持續發展;二是節約能源資源,降低能耗,實現低碳;三是提供安全、舒適、健康的生活環境。
二、住房中綠色建筑設計原則
1.集約化設計原則
我國目前正處于城市化迅速發展時期,城鎮人口數量不斷增加,對于土地的需求也在迅速增加,而可利用的土地資源卻在減少。而住房是城市用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在保障居住需求的同時,提高建筑容積率是一個現實問題。因此,住房中的綠色建筑設計應實現城市土地的集約化使用。在住房項目中,要嚴格遵守人均用地標準,根據市場需求,對小區住宅產品進行明確定位,同時合理控制大戶型比例。此外,集約化設計還體現在集中建設上,住房,尤其是保障性住房規模越大,居住人口越多,集約化效果就越理想,而且大規模集中建設可以集中設置公共空間和服務設施,能夠最大限度地節約土地。
2.低能耗設計原則
綠色建筑的本質就是在建筑的全過程,實現高效率地利用資源,減少能源消耗。而從這個角度出發,住房中綠色建筑設計就應該以低能耗為設計原則。低能耗設計原則,首先要明確其定位,減少為達到綠色建筑評價標準而盲目增加的綠色節能技術,如果建設標準與實際需求不匹配,將會造成資源的閑置,使用率低下等問題。此外,低能耗設計原則要貫穿始終,從策劃、選址、規劃、設計、施工、維護直至拆除,要全程貫徹,追求全生命周期成本最低。
3.實用性原則
在住房的綠色建筑設計中,在追求綠色節能時,要考慮因地制宜,充分考慮技術的可行性,盡量選擇應用比較成熟的技術。現代建筑設計領域,為了適應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各項生態節能技術都得到完善和發展,而且種類也越來越豐富,但并非應用最新最先進的節能技術,就能形成最先進的節能建筑。不同的節能技術有其不同的適用范圍和技術性能,簡單地將其組合,往往達不到應有的標準,而實用性原則,能夠讓建筑設計更加專注于技術手段和有限資源的整合與利用。
4.被動節能原則
節能是可持續發展中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綠色建筑設計領域的一個核心,而住房中的綠色建筑設計在技術方面一般有兩種,主動技術和被動技術。值得注意的是,被動技術與主動技術相比,對周邊環境影響較小,而且投入較少,形成的居住環境更為適合居住,因此在住房中的綠色建筑設計過程中,應更多地考慮被動技術,也就是說在設計時,要結合各地的氣候特點設計出低能耗建筑,滿足保溫、通風等需要,同時降低空調等設備的使用。在住房等建筑的外部環境方面,要調查相關氣候特征和居民的居住特點,規劃好建筑的朝向和布局,平衡好住宅建筑間的密度和間距,以合理有效的利用太陽輻射,達到外部節能效果。而在建筑內部設計中,要根據節能需求,確定窗型大小和位置,使室內擁有良好的日照和自然通風效果,營造舒適的居住環境。
三、住房中綠色建筑設計方法
1.建設場地的選擇
建設用地的選擇,是決定建筑外部環境是否科學的重要因素,也是綠色建筑的重要評估項目。在進行住宅項目的整體設計時,一定要首先對建設場地進行實地勘察,力求全面地了解場地周圍條件,從地形地貌到氣溫、風速、日照、濕度等區域微氣候環境都要予以考慮,建設場地的選擇,不僅對建造成本、施工難度有影響,而且其承受能力更是關系到建筑的可持續發展,而區域微氣候環境則顯著影響著住房的節能效果,只有充分考慮這些要素,在進行設計時,才能夠將建筑與周邊環境進行協調。此外,按照綠色建筑設計規范要求,在場地選擇、設計時,要注重對現場環境、生態和生物的保護;其次,在山區,或者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地區,要注意防止在施工中因為暴雨等因素而造成的水土流失;在強調土地高效利用時,人均居住和室內公共設施的建筑面積都非常小,此時要注重減少熱島效應,務必滿足綠地面積要求,通過綠地配置,達到水土合理應用、降低污染和隔絕噪聲的效果。
2.住房的平面設計
住房建筑的平面設計包括朝向設計、平行布置、建筑間距等。合理的朝向設計,能使住房從太陽輻射中獲得大量需要的能量,住房平行布置,并朝向南面,前后建筑間有充足的間距,能夠保證住房在冬季有充足的陽光,從而減少能耗,改善居住環境。建筑物的體形系數,直接影響建筑物能耗的大小,在同等條件下,體形系數越大,建筑物的散熱面積就越大,建筑物耗能越大。因此,為降低能耗,住房中的綠色建筑設計應該優先選擇集中布局的形式,即采用高層和中高層建筑,另外住房建筑要減少體型凹凸變化,采用規則平面形式,減少建筑外墻面積。住宅建筑物內部的功能區布置時,不需要窗戶,或者對陽光需求較小的區域應布置在建筑物的背面,相似功能的區域盡量相鄰。
3.高效用地的接地形式
住宅等綠色建筑的接地形式,在設計中也占有較大份量。現代大多數綠色建筑通過底層架空,接地層僅保留豎向交通體、必要的支撐結構和住戶入口,這種接地形式不僅可以獲得大面積的底層空間,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土地的地形原貌,并且增加綠地面積,改善住宅區的綠化狀況,另外還可以改造成居民的公共活動場地或用來停放交通工具,減少獨立設置而占用的空間,對于土地的集約使用效果是顯著的。
4.室內環境優化設計
住房內部空間的綠色設計,主要是對住宅空間的熱工環境進行設計,這部分環境很難靠居住者以后的行為來改善,因此在住房綠色建筑設計中要予以考慮。對于室內通風設計,要根據風壓通風原理加強空氣流動,在設計中盡量將門窗開口設置于正負風壓區,讓氣流穿過房間的中部,減少室內渦流區,以使氣流以更大的風速穿越盡量多的空間。而由于當前住房布局大都呈中心核心筒布局,很難形成對流穿堂風的房間,因此在通風設計上的主要策略是減少對室內空氣流通的阻礙。對于室內采光設計,要曾加有利朝向的戶數,戶型朝向盡量布置在適宜朝向范圍內,不利朝向可布置交通空間或次要房間。在室內保溫設計方面,除了對建筑的體形系數、建筑材料的保溫隔熱予以控制以外,還應該優化房間布置,利用日照設置冬季陽光房。
四、結語
住房中的綠色建筑設計標準,從全生命周期的角度考慮建筑可持續發展,以實現高效利用資源。就目前的發展來看,住房綠色建筑將成為建筑設計的主流,設計師也應把握綠色建筑設計原則和設計方法,貫徹節能環保理念。
參考文獻:
[1]楊威.綠色建筑設計初探[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1(04)
[2]張引.芻議小區綠色建筑設計[J]中華民居,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