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水利局 廣西羅城 546499
摘要:水利水電工程建筑設計時水電工程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時代的發展,水工建筑設計也要有新的變化。本文結合水利水電工程建筑設計的相關理論,研究了水工建筑設計的創新思路和實踐,旨在為推動我國水工建筑設計提供借鑒。
關鍵詞:建筑設計;水利水電工程;水工建筑設計
前言
現代水利水電工程受自然條件制約,工作條件復雜多變,并且施工難度大,對環境和自然的影響也大。這就要求水利水電工程技術人員必須廣泛深入地掌握科學技術知識,在工程設計中以高度的責任心,深入實際,多方借鑒,反復比較,全面論證,才能圓滿地做好設計工作。同時隨著社會需求的變化,水利水電工程建筑設計也要用發展的眼光,走繼承和創新相結合的路子,使水利水電工程的建筑設計與自然環境和諧統一,為周圍居民、管理者以視覺享受。
1.水利水電工程建筑設計概述
1.1水利水電工程建筑設計特點
(1)個性突出。幾乎每個工程都有其獨特的水文、地形、地質等自然條件,設計的工程與已有的工程的功能要求即使相同,也不可套用,只應借鑒已有工程的經驗,創造性地、個別地選定方案。并且大多水利水電工程建筑周圍都有山、水環繞,在建筑設計時可充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構建建筑與四周環境相互輝映的人文景觀環境。
(2)工程規模一般較大,風險也大。不容許采用在原型上做試驗的方法來選擇決定最理想的結構。模型試驗、數學模型仿真分析都很必要,也能起到很好的參考效用,但還都不能達到與實際工程的高度一致,因此,在水工設計中經驗類比還是一種重要的決策手段。
(3)重視規程規范的指導作用。由于設計還沒有擺脫經驗模式,因此,設計工作很重視歷史上國內外水工建設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用不同的形式總結為規范條文,以期能傳播經驗,少走彎路。
(4)在施工過程中,不可能以避讓的方式擺脫外界的影響。因此水工建筑物經常會在未竣工之前,已建成的部分結構就已開始承擔各種外部作用。由于設計的是一個逐步建造的結構,建筑物邊施工邊工作,因此,必須充分考慮各個施工階段的工程狀態,使之都能得到滿意的安排。
1.2水工建筑物設計應注意的問題
在設計水工建筑物時,由于水工建筑物只是設計中的一個子環節或子系統,是一個子系統活動,因此,設計水工建筑物時要有全面的觀點,做到統籌安排,使建筑物設計達到工程全局既定目標的要求和最優。在設計階段應及時與外部系統及相關環節溝通反饋,如通過成本及功能分析、投資及風險分析等水利經濟分析成果與社會系統溝通,通過工期安排、安全度分析、施工導流方案、環境影響評價等與相關環節傳遞的信息,及時改進設計方案,使之最終趨于合理和可實施。
在設計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①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即其預期的目的、應起的作用、產生的效果和影響。
②系統的輸入:主要是指需要由建筑物控制調節的水流,還有其他的物流、能流和信息流等。
③系統的輸出:諸如輸出的水流和電能等,以及對輸出的質和量的要求。
④樞紐布置、建筑物在樞紐中的構成和配置、建筑物使用時的相互影響等。
⑤建筑物的環境:外部環境對工程建設和日常運行的影響及其發展趨勢,工程對環境潛在的長期影響等[1]。
2.建筑設計實踐
以省內某大壩建筑設計為例,對其建筑創新設計進行了研究。
該建筑在設計中既保持傳統文化,又體現了時代感,具體堅持了以下幾個方面:
1)宜小不宜大。由于該地區層巒疊嶂,平地極少,可建設用地十分寶貴,因此體量不宜太大。
2)宜矮不宜高。為了體現該地區當地的風土人情,不破壞自然景觀,建筑設計時主要以低矮層數為主。
3)易土不宜洋。在工程考察時,充分考慮了該地區的歷史文明,并結合當地文化,在建筑形式及建筑材料上都結合了當地“土”的特點,就地取材,不僅是建筑風格與當地建筑融為一體,而且滿足了當地文化環境的需求。
4)宜簡不宜繁。當地建筑風格均為簡潔明了。因此再設計發電廠與管理用房時都秉承了這一傳統造型,簡潔古樸,廠房以長方形為主,管理用房則因地形要求設計成“L”形,避免繁瑣。
此外,水工建筑與一般民居建筑不同,因此在外形上除秉承當地建筑風格造型外,還綜合考慮了引水系統、主、副廠房等功能要求,合理、科學的運用通風、采光、照明等建筑手段,創造了宜人的工作生活環境。
3.建筑設計創新前景
3.1創新思路的培養
在設計方法論方面,創新思路的培養將有助于提高設計能力,為創造優美的水利景觀奠定基礎。
(1)具有批判地接受的態度,能從工作的多種角度提出問題。如:①選用的結構能否兼作其他用途;②能否采用其他結構;③能否改變或改造結構型尤材料、操作方法,效果如何;④能否挑選,如:壩址、壩線、動力源、施工方式、分析方法等;⑤能否調整安排,如:建筑物的組合方式、相互位置、順序關系等。
(2)有徹底尋求的精神。如:在明確建筑物應有的功能后,確定影響建筑物設計的各種組成因素,對每個因素列舉可用的方案,不抱成見地對所有的因素組合方式進行評選,如此徹底地探索常能發現意想不到的結果[2]。
(3)培養創造能力。理論學習如果不經過實踐只能是紙上談兵,真正的工程設計能力的培養需要經歷實際工作的磨練才能掌握。工作中要保持追求創造性的動力,如:①對社會貢獻的使命感;②對工作的熱愛;③追求完美百折不撓的毅力等。
(4)破除思維定式的束縛。這是培養水利水電工程建筑設計的關鍵。在前輩工程師突破思維定式的歷史性成果,但又是今日的思維定式。因此,對于建筑物設計應從這些內容中體會前人的創造開發經驗,而不應拘泥于獲得知識。
3.2水工建筑設計創新前景
(1)充分利用和處理好水工建筑物提供的基底面積和最小限制高度:建筑師的創造需要建立在已經確立的建筑物體量基礎上,才能塑造出具有適用性、感染力和美觀的建筑,以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
(2)充分與周圍環境相互融合:水工建筑物建成后,必然會對周圍的外部環境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或處于自然包圍中,或與周圍環境、建筑物共同形成群體。對于建筑師的創新設計,尤其應使水工建筑融于環境,注意破除那種只突出建筑個體的觀念[3]。
(3)建筑設計的前瞻性和時代感:水工建筑設計的外部形態應從藝術的角度出發,在滿足建筑功能的前提下,還要符合當地區域內的氣候狀況、材料資源、地形地貌等,留下反映當地風俗、當代社會和時代特征的建筑。
(4)妥善處理好建筑藝術與經濟指標的關系:建筑建設離不開建筑材料,建筑材料的使用又影響著工程經濟指標的評定,因此在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到建筑結構的經濟性,確保建筑使用的安全性和耐久性,運行的合理性以及經濟承受能力。
4.結語
總的來說,在水利水電工程建筑設計時,要綜合考慮河流生態環境保護與防洪、發電、灌溉、供水、航運等綜合利用效益一并納入設計方案決策系統,以確保社會經濟效益和環境生態影響最優化目標的實現。此外,對于因水工建筑建設所帶來的水庫移民問題,可與庫區生態環境建設相結合,即由從事農業轉為從事流域植樹造林、保護生態的任務,用水電效益對生態移民進行合理補償。這就是保護與開發并重,實現開發中保護的和諧目標的任務。
參考文獻:
[1]林超.對水利水電工程中建筑設計的初步探討[J].中國水運(理論版),2012(04)
[2]翟東.水利水電工程建筑設計實踐與創新[J].中國水利科技信息,2012(3)
[3]熊紅明.水利水電工程建筑設計實踐與創新[J]人民長江,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