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第一地質勘察院 黑龍江牡丹江 157000
摘要:358高地巖金礦產于晚白堊世花崗閃長斑巖侵入體中,含礦巖石為強硅化、褐鐵礦花崗斑巖,礦體呈北東向展布,具有膨縮和分支復合特點,該礦床屬與熱泉作用有關的隱爆角礫巖型金礦床。關鍵詞:隱爆角礫巖金礦床;蝕變花崗巖;成礦模式;358高地巖金礦床
1、地質背景
358高地巖金礦區大地構造位置位于完達山——西錫霍特地槽褶皺系完達山優地槽褶皺帶內,區域上處于密敦巖石圈斷裂的東延部分——阿布沁河深斷裂與北東向大和鎮斷裂所分割成的菱形地體的東部邊緣。東部與西錫霍特褶皺帶相連,西部與寶清過渡帶毗鄰,南部與佳木斯隆起帶接壤,北為三江新斷陷帶。區內以晚三疊世——早侏羅世海相——陸相沉積巖和中侏羅世——晚白堊世火山巖發育,地質構造較復雜。
2、礦區地質
2.1 地層
358高地巖金礦位于黑龍江省虎林市北部代王砬子-珍寶島一帶,出露地層主要為中生界三疊系中統-侏羅系下統大佳河組灰白色,灰色至灰黑色、灰紫色硅質巖及硅質板巖,三疊系上統-侏羅系下統大嶺橋組粉砂質板巖、粉砂巖、細砂巖、中粒砂巖、砂質板巖,以陸源碎屑物為主的侏羅系下統大架山組,白堊系下統穆棱組灰黑色礫巖、粉砂巖、砂巖、泥巖,皮克山組中酸性火山巖組合,及白堊系上統大塔山林場酸性火山巖建造。
2.2 侵入巖
區內巖漿巖主要發育有三疊紀枕狀熔巖和侏羅紀及白堊紀火山巖,侵入巖不發育,僅見有晚白堊世花崗斑巖。其巖體分布于珍寶島西358高地一帶,呈北東向展布,侵入于大佳河組、大嶺橋組、穆棱組地層中。巖石具硅化、絹云母化、碳酸鹽化、黃鐵礦化。
2.3構造
該區處于完達山優地槽褶皺帶大和鎮斷裂與敦密斷裂的東延部分的阿布沁河深斷裂所分割成的菱形地體的東部邊緣,菱形地體受大洋板塊俯沖的影響由北東向南西方向滑移,從而在其前緣產生強烈的造山運動,使工作區內的斷裂構造十分發育,主要斷裂為北北東向、北東向,次為北西向。
礦區處于中生代火山盆地的北東邊緣,斷裂構造比較發育。以北北東向構造破碎帶及由其派生的節理裂隙構造為主,以北北東向構造破碎帶及由其派生的節理裂隙構造為主,具壓性結構面特征,是本區的含礦構造,該組節理沿北北東向呈“之”字型展布,形成追蹤張性構造,礦體明顯受追蹤張構造控制。其次為北西向構造破碎帶,在其與北北東向張性斷裂構造交匯部位,礦體膨大、變厚。
3、金礦床特征
3.1金礦體特征
本區地表已圈出三條近北北西--北北東向金礦帶,其中:
(1)Ⅰ號金礦化帶處于Au-34號異常和物探高阻異常帶內,已經發現了Ⅰ—1、Ⅰ—2號兩條金礦體;Ⅰ—1號金礦體初步控制長度100米左右,見礦寬度2-3米,Au平均品位為2.22×10-6,最高為3.94×10-6;礦體傾向255°方向,傾角83°;礦體產于石英脈和強硅化花崗斑巖中。Ⅰ—2號金礦體寬度1米,金品位為1.64×10-6,礦體傾向260°方向,傾角81°,產于石英脈和強硅化、褐鐵礦化花崗斑巖中。經鉆探工程驗證,沿礦體傾向延伸相應孔段均發育硅化、黃鐵礦化蝕變,顯示礦體向深部有一定的延伸。
(2)Ⅱ號金礦化帶內初步發現了Ⅱ-1號和Ⅱ-2號兩條金礦體。其中Ⅱ-1號金礦體地表控制長度80米,兩端沒有封閉。礦體走向北東20°~ 40°,傾向北西,傾角70°~ 80°,礦體受構造裂隙影響沿走向呈舒緩波狀產出;礦體產于石英脈和強硅化花崗斑巖中,石英脈近于平行排列,具有膨縮和分支復合等特點,礦石類型有細脈狀、網脈狀、角礫狀等。金礦體厚度和品位變化較大,礦體厚度0.20~3.10米,品位1.37~44.12×10-6,平均品位9.40×10-6。經本次ZK0-1鉆孔驗證,發現了兩段與金礦化有關的地段,樣品待分析。Ⅱ-2號金礦體出露在土壤Au-39號異常中心地段,初步控制礦體長度100米,寬度1-4米。Au平均品位3.09-7.0×10-6,最高品位11.62×10-6。含礦巖性為蝕變花崗斑巖,蝕變主要為強硅化、黃鐵礦化褐鐵礦化),可見晶洞和石英晶簇。礦體傾向南西,傾角陡。該礦體未開展深部鉆探驗證。
(3)Ⅲ號金礦化帶分布在Au—44號異常區,初步新發現金礦體和礦化體各一條。金礦體控制長度350米,寬度1米,Au品位為1.43-×10-6-1.86×10-6。礦體走向16°,傾角75度左右。金礦化體控制長度320米,寬度1米,Au品位為0.31×10-6-0.47×10-6。含礦巖性為石英脈型花崗斑巖,蝕變具有強硅化、黃鐵礦化、褐鐵礦化。
3.2礦石質量
3.2.1 礦石結構、構造
金礦石具斑狀、隱晶結構,浸染狀構造、脈狀構造、晶洞構造、塊狀構造。
3.2.2礦物成分
礦石類型
3.4 礦石類型
3.4.1 工業類型
強硅化、強褐鐵礦化花崗斑巖
礦石中金屬礦物以黃鐵礦為主,褐鐵礦次之,還有少量自然金,脈石礦物主要為微晶狀石英,其次有長石、絹云母等。礦石具斑狀結構,塊狀、晶洞、角礫狀構造。
3.4.2 自然類型
含礦巖石主要為強硅化、強褐鐵礦化花崗斑巖和石英脈。
強硅化、強褐鐵礦化花崗斑巖:為礦區內主要含礦礦石。灰白色,斑狀結構,塊狀構造、晶洞構造等。
3.5 圍巖蝕變
358高地巖金礦近礦圍巖均發生了明顯的蝕變作用。主工蝕變類型有綠簾石 化、綠泥石化、黃鐵礦化、硅化、碳酸巖化、褐鐵礦化等。
綠簾石化多發育在接觸帶,多呈他形不等粒集合體狀不均勻分布。
黃鐵礦化在圍巖中廣泛發育,黃鐵礦多呈他形至半自形粒狀,呈浸染狀、脈狀、團斑狀等產出。
硅化主要發育于巖體接觸帶和巖體本身的裂隙中。多呈面狀和脈狀石英產出。硅化與黃鐵礦化同時產出,可作為本區的重要找礦標志。
碳酸巖化,主要以育于接觸帶和蝕變巖體中,多呈脈狀產出。
4、礦床成因
金礦體產于晚白堊世花崗斑巖侵入體中,含礦巖石為石英脈。晚印支運動使深部地殼重熔,沿斷裂帶上侵,形成花崗閃長巖(S型);晚燕山早期的構造運動(早白堊世),沿北東或北北東向斷裂帶有中性-中酸性火山噴發和潛火山巖,花崗斑巖及閃長玢巖侵入;晚燕山晚期(晚白堊世)的構造運動,形成北北東向和北北西向兩組斷裂,攜帶有金銅等元素的花崗斑巖,花崗閃長巖,閃長玢巖等,后期的含礦熱液在構造破碎帶、斷裂構造交匯處等有利部位交代充填,貫入硅質巖脈形成了熱液型金礦體。本區金礦體為該地區熱泉作用有關的隱爆角礫巖型礦床。
綜上所述,認為該區的燕山期中酸性巖體及其圍巖的北東與北向構造交匯處將是本區的找礦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