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東莞市 523000
摘要:高新區生態工業園集制造業、服務業于一體,通過能源、管理水等要素的有效共享,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目標,該群落中的每個公司或者個體效益得以實現。本文將對高新區生態工業園的發展問題,談一下自己的觀點和認識,以供參考。
關鍵詞:高新區;生態工業園;發展;策略
長期以來,經濟發展一直在走高消耗以及高污染的社會經濟增長質量,對資源的應用粗放而線性,以致于資源枯竭、短缺,生態環境急劇惡化,嚴重制約著社會經濟的良性發展。工業園區作為現代工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在當前的形勢下,轉型發展以及“二次創業”成為現代工業園區快速發展的客觀要求;如何推進高新區工業園由原來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向現在的集約型和生態化發展模式轉變,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在高新區生態工業園發展過程中,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筆者認為應當按照下圖中的步驟和要求進行落實和努力。
通過對以上高新區生態工業園可持續發展規劃方案分析,要想實現高新區生態工業園的建設和發展目標,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高新區生態溢出補償強化與效益雙贏的實現
高新區生態工業園的發展目標是在節約、保護基礎上最大限度地獲得經濟效益。實踐中可以看到,經濟發展效益往往與生態環境效益之間存在著矛盾和沖突,而且經濟效益、生態效益之間的,在不同的企業或者公眾看來,其結果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對于企業而言,其追求的主要目標在于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對遠期利益的追逐意識比較單薄,而且缺乏社會環保責任感。對于高新區生態工業園而言,從微觀企業層面來看,首先應當解決的問題是保證企業發展的經濟效益與企業環保責任的相互結合。
第一,建立園區企業生態效益評估機制。比如,準入生態效益預評估機制、企業發展過程中的生態效益評估機制以及工業園區內的企業退出機制。對于進入生態工業園的相關企業,或外資或民營,除應當有效滿足高新技術產業型企業這一屬性外,還應當符合環保節能要求,具有社會責任感。結合工業園實際情況,建立生態效益評估管理體系,對進入企,業預評估,以確保能夠從源頭上維護園區企業整體利益;對于生態效益預評估不合格的企業,堅決不允許其進入工業園區。
第二,建立生態溢出效應激勵與補償制度。對于企業而言,其參與節能生產與共生網絡構建,通過技術資金支持、政策優惠等應用,對企業采取利益補償措施,以此來有效解決高新區工業園內企業因參與生態建設而造成的短期經濟效益難以實現的激勵問題,這對于促進企業、園區建設和發展雙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短板瓶頸的破解與共生網絡體系建設
根據木桶理論,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并非有利因素,通常會受到最不利影響因素的制約。要想破解發展短板瓶頸,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強化補鏈招商引資。在高新區生態工業園發展過程中,尤其是招商引資時,應當立足實際,正確引導產業上、下游企業進入,并在此基礎上有效吸引可填補產業鏈空白、可回收利用工業園內企業副產品的企業,為園區內的企業發展提供臨近合作伙伴。
第二,規范企業廢棄物以及副產品的有效轉移行為。對于高新區工業園內的化工、電子信息企業和產業而言,生產實踐中產生的副產品以及終端廢棄物,通常具有高污染、高危險性以及難降解等特點,如果處理不當,則會對土壤、空氣以及水體等造成非常重度的危害。上述廢棄物處理過程中,對運輸、處理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出現二次污染。所以,工業園管理機構應當逐漸強化廢棄物以及工業副產品的安全轉移,加大管理力度。
3、示范項目強化與綠色園區特色凸顯
高新區生態工業園區規劃建設過程中,要求各類企業參與性要高,能夠用循環經濟的理念以及節能降耗生產模式來規范自己的行為。生態工業園發展過程中,應當根據園區內的生態化發展現狀和要求,確立發展主題,并且通過生態示范項目的建設來帶動其他相關企業的發展,吸引更多的企業融入到生態工業園建設中來。
第一,全面推生態工業園區的節能降耗生產。高新區工業園發展過程中,應當強化企業末端整治,將污染排放管理政策落實到位,并逐漸將污染物排放變成一個重要的成本要素。利用現代節能降耗生產技術手段,積極引導企業從原來的末端整治向現在的減少廢物排放轉化,通過生態示范形式將有節能降耗生產技術的企業作為試點,以此來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合作,建立節能降耗企業生產群落。
第二,高新區生態工業園的產業升級。對于工業園生態化產業升級而言,既要求向價值鏈高端化方向發展,又突出表現在產業生態化發展方面,從原來的高新技術產業逐漸向現在的環保高新技術產業升級。在此過程中,以高新技術手段以及產業生態化升級為基準,將以環保產業作為工業園發展的一種核心產業,將靜脈產業作為“清道夫”,堅持兩條腿走路。
4、區域創新網絡體系的建設與工業園綜合能級升級
工業園區內的企業整體創新和發展,不僅可以給企業帶來持續的經濟利潤和效益,更為重要的是可以有效提升工業園的發展綜合實力以及區域范圍內的影響力,在循環因果積累基礎上,全面提升工業園的綜合發展能級。
第一,加強生態技術手段創新,加快技術信息資源的共建與共享步伐。高新區生態
工業園的建設與發展,需要多方面的技術支持,其中包括節能生產過程中所需的相關環保技術手段,分散資源的分離、富集以及純化技術等,即生態工業園的建設與發展,難免會遇到各種技術挑戰。為了能夠循環應用產業廢棄物以及終端副產品,工業園需不斷創新和推進技術改革和應用。在技術手段創新層面上,實現工業園企業、高校以及政府部門之間的聯動,加快循環技術研發與合作,全面推進創新合作與科學技術成果之間的相互轉化。對于廢棄物、副產品信息技術共享而言,其主要依賴于現代信息平臺。對于高新區生態工業園而言,應當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加快網上廢棄物管理信息平臺建設和完善,為工業園區內的產業副產品、廢棄物交換利用,提供渠道和信息資料,從而為跨園區共生聯網體系的建立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二,發展本土企業,倡導自力更生。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內尤其是東部沿海地區,利基于政策以及區位優勢,大量吸引外資企業的入駐,給本地經濟發展帶來了活力,而且也加速了經濟的快速增長。然而,外資企業入駐的根本目的在于獲利,而不是擔負本民族社會經濟發展的重任,市場、成本以及政策的變動,都可能會導致外企撤出,亞洲金融危機以及國內外資企業從珠三角地區向長三角地區的流動,便是最好的例證。基于此,從長遠的發展視角來看,發展本土企業、自主創新、自力更生,才是本民族企業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途徑,扶持本土企業,對我國經濟的長期發展至關重要。高新區生態工業園發展過程中,應當加大園區內本土企業培育和扶持力度,在技術、政策以及資金方面給予支持和傾斜,激勵本土企業自力更生,這才是工業園長發展的持續競爭力和生態化建設目標。
結語
總而言之,在當前生態文明建設理念指導下,高新區生態工業園建設勢在必行,同時也是國內工業生態化發展的途徑和出路。然而,生態工業園發展過程中,難免會存在著一些問題與影響因素,因此工業園的產業生態化升級以及可持續發展任重而道路。
參考文獻:
[1]武文生,陳文豐,吳卉晶.低碳語境高新區低碳產業選擇策略[J].中國科技財富,2010(11).
[2]潘家華 莊貴陽 馬建平.低碳技術轉讓面臨的挑戰與機遇[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2010(04).
[3]尹怡誠.基于共生思想的生態工業園規劃與設計研究[D].湖南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