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城鄉規劃設計院 廣西南寧 530022
摘要:建設低碳城市是人類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實施科學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中國城市未來的發展方向是“生態+智能”,加快低碳生態城市和智能產業的發展,構建可持續的社會環境已刻不容緩。本文立足于低碳理念,研究了新型城鎮化規劃策略。
關鍵詞:低碳;新型城鎮化;規劃策略探索
前言
城鎮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社會在2l世紀面臨的最緊迫問題之一。加強生態建設,實現城鎮可持續發展是中國新型城鎮化的又一重要目標。隨著城鎮化率的提高,居住在城鎮的人口大量增加,人們的就業、能源、交通、環境、居住和其他社會問題必將突顯。因此,在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中,要以可持續發展戰略為指導思想,以科學觀念進行規劃,力爭做到經濟、社會和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人民的物質生活、精神文明和文化水平大幅提高,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1.低碳理念下新型城鎮化的科學內涵
1.1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時代背景
伴隨著世界各國先后進入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當越來越多的居民享受城市精神和物質文明的同時,他們也不得不面對城鎮化帶來的種種弊端,其中最為嚴重的當數城市生態環境的惡化。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注重居住地環境質量,希望生活在個舒適的、肯益于身體健康的環境里,因此低碳減排、回歸“綠色自然”的呼聲日益強烈。在新型城鎮規劃建設中,愈來愈強調尊重自然,不僅體現了生態化規劃發展趨勢,更體現了當代經濟發展的規律性。
1.2新型城鎮化的科學涵義
低碳理念下的新型城鎮化,是體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理念,以發展集約型經濟與構建和諧社會為目標,以市場機制為主導,大中小城市規模適度、布局合理、結構協調、網絡體系完善,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互動,生態環境優美,城鄉體的城鎮化發展道路[1]。
1.3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基本原則
(1)以人為本原則
新型城鎮化規劃要素中,人是城市的主體。城市的基本功能、城鎮化發展的最終目的.是要為城鎮居民營造舒適的生產生活環境,全面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滿足居民不斷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因此城市的規則和設計、城市的建設和發展、城市的經營和管理等各個層面、切推進城鎮化的活動,都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以人為出發點和歸宿點,突出人的價值觀、道德觀和發展觀,使城市真正體現人與人、人與建筑、人與環境的和諧統一。
(2)協調發展原則
低碳理念下的新型城鎮化規劃,必須要堅持協調發展,兼顧各方面的利益。就中國目前的城鎮化現狀及發展趨勢而言,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必須堅持城鎮化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為城鎮化發展提供強力產業支撐:必須堅持人口、資源和環境協調發展原則.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必須堅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必須堅持大中小城市與小城鎮協調發展,完善城鎮體系,實現城鎮功能互補,共同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
(3)可持續發展原則
用可持續發展原則指導和推進城鎮化進程,使城市對人口、就業的吸納能力、城市基礎設施和環境的承載能力、城市的管埋能力保持動態平衡,使城市在數量、規模、結構、等級和功能等方面持續擴大與優化,實現城市人口、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是現代城鎮化的必然選擇[2]。
2.低碳理念下新型城鎮化規劃的特點
2.1城鎮布局協調
合理的城鎮布局體系是保證城鎮化健康發展的必要前提。城鎮的布局豐要取決于區位、自然資源、人口、經濟等條件。傳統城鎮化進程中,受沿海地區發展戰略的影響,東部鎮化發展速度明顯快于西部,導致城鎮布局失衡。新型城鎮化發展是根據各地的自然、人口、經濟等實際情況,強調區域內城鎮間以及區域間的分工協作,通過制定相關政策措施,使其空間結構分布合理,各種規模、功能的城鎮相互協調發展。
2.2城鎮功能協調
在人口遷移意義上的城鎮化達到一定階段后,有必要轉向推進功能意義上的城鎮化,這是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的標志,也是城鎮化和城市的提升。城鎮功能通常包括經濟、政治和文化三大基本功能。在全球化、信息化、市場化和生態化的新歷史背景下,城鎮功能又有新的發展。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注重突出城鎮的主導功能,城市是現代化的中心,是先進社會生產力和現代市場的載體。低碳理念下,新型城鎮化發展不但注重發揮城鎮的主導功能,還要積極發揮其他的功能,使各種城鎮功能相互協調發展,共同推進新型城鎮化。
2.3城鎮環境協調
城鎮化對自然生態環境系統是把雙刃劍,一方面可能沖擊和破壞原自生態環境系統,加劇自然生態環境系統惡化;另方面叉可能為改進和完善生態環境系統創造條件和機遇。城鎮化的發展必須與環境保護相協調,否則將直接阻礙城鎮化進程。傳統城鎮化的發展忽視這客觀規律,結果造成環境污染加劇,生態環境惡化,使得城鎮化的可持續發展地遇到前所未自的嚴峻挑戰。新型城鎮化的發展以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與資源環境相協調為根本的價值取向,堅持將環境的損傷降低到最低限度,充分考慮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高效合埋地利用自然資源、土地資源、空間資源和智力資源等,使城市人口、經濟、資源、環境協調發展,走可持續的生態型城鎮化道路[3]。
3.新型城鎮化規劃策略
3.1城市集群發展
從宏觀視角看,人口城鎮化絕非孤立地發展個別城市,應該在全球化和區域發展的框架中深化理解。總的來說包括三個方面:首先是加快區域產業整合。實現區域內的分工和合作布局,加快形成具自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群落和產業高地。各個城市要園地制宜,科學定位,突出培育產業特色和競爭優勢;其次是加快區域市場整合。打破城鄉分割、地區封鎖,優化區域內市場環境,實現產品和要素市場一體化,加大商品和要素交流的廣度和深度,共同培育、建設并開放面向全區和全國的大犁商品市場和要素市場。最后是加快生態環境統籌。產業整合與生態環保建設相結合,以區域環境治理為重點,開展體化區域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開展地區體化的污染治理和生態建設規劃,為區域經濟社會整合提供自然環境支撐。
3.2做好生態環境保護
(1)加強污水的處理
“水是生命之源”。人們的日常生活離不開水。在城鎮用水中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城市用水的緊缺。二是城鎮污水污染問題解決得不到位。因此如何節約用水,如何對城鎮污水進行處理就顯得尤為重要,成為建設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生態保護的重要方面。我國由于國家財力自限,污水處理廠的投資十分龐大,資金難以到位;污水處理廠沒有經濟效益,致使各地對建設城市污水處理廠沒有積極性等原因,導致了城鎮污水處理廠建設緩慢。可采取以下措施來完成:向市民征收城鎮污水處理;采取市場化經營方式進行污水處理;改革環保投融資體制。
(2)發展循環經濟
走新型城鎮化道路需要種新型的經濟增長方式與之相適應。循環經濟是20世紀末形成的新概念,目前已納入科學發展觀的體系。其實質就是把經濟、社會和環境整合起來的種體現統籌發展思想的新經濟。在解決環境問題方面,循環經濟要求實現從開環的末端性治理到閉環的全過程控制的變革;在促進經濟發展方面,循環經濟要求實現從數量型的物質增長到質量型的服務增長的變革。因此在城鎮化規劃時,要利用新技術,使之成為循環經濟的支撐,并大幅度降低生產和消費過程的資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產生和排放。還要建立綠色技術體系,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實現少投入、高產出、低污染,盡可能把對環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產過程之中。
4.結語
總的來說,城鎮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城鎮化應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最高準則,選擇科學合理的城鎮化發展道路決定城鎮化發展水平和質量。在低碳理念下,城鎮化發展要注重城鎮層緞結構、功能結構和空間結構的合理性,要因地制宜的選擇城鎮化推進方式和策略,明確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和低碳生態的新型城鎮化道路,進而推動我國城鎮化發展向質量內涵提升轉變。
參考文獻:
[1]黃亞平.“新型城鎮化”概念內涵、目標、內容、規劃策略及認知誤區解析[J].城市規劃學刊,2013(2):16-22.
[2]沈清基.論基于生態文明的新型城鎮化[J].城市規劃學刊,2013(1):29-36.
[3]李忠盧,偉王麗.綠色、循環、低碳的新型城鎮化發展研究[J].資源環境中國經貿導,2013(2):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