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2014年,“任性”這個詞成為高頻出現的網絡用語之一?!叭涡浴辈皇敲擁\的野馬,在權力與權利的公共領域,需要好好掂量,三思而行。
2015年新年伊始,誰都沒有想到會以“阿里巴巴叫板工商總局”這樣一個熱鬧場面出現。我看到《輿情日報》,當天就有2700多個媒體轉帖,這個“突發事件”雖已“息事寧人”,但留給我們的反思卻是一串一串的話題。
在西方國家,實行了上百年的市場經濟,國家公權力與社會的私權利有嚴格的清單限制,類似“叫板”這種事幾乎見不到。但在我們國家為什么會出現掰手腕,這里有許多深層次的原因。
過去,我們強調政府主導市場,習慣公權力的“任性”,以“管制”、“權威”為觀念,監管部門是強者,企業處下風是弱者。在這種高壓的格局中,政府是“老大”,企業是“老二”,企業服從心理是一種慣性,怕檢查、怕警告、怕罰款。后來,有了《行政復議法》、《行政訴訟法》,企業不服可以走救濟渠道,盡管可能敗訴,但出口氣算是有個姿態。
今天,情況大不一樣。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徹底改變了政府與企業的座次,企業的地位明顯提高,對抗公權力的底氣明顯增強。但是,市場的“民主化”,絕不是有錢就“任性”、有勢就“任性”,這種新人格難免會在公眾面前“亮劍”,不服從心理也在惡性生長。
其實,判斷權力與權利是否“任性”,唯一的尺度就是法治。企業依法經營就不會“任性”,監管部門堅持依法行政也不會出現“任性”。從價值觀來看,理性可以戰勝“任性”,理性可以改變“任性”,理性可以說服“任性”。
從“叫板”這件事,還可以受到這樣的的啟發,在當今互聯網高度發達的新形勢下,許多企業要想出口氣,到法院費時費力,勝敗難料。利用輿情形成輿論包圍,大加炒作,加上媒體推波助瀾,給公權力施加壓力,也許是企業的聰明之舉。但是,千萬別忘了違法就是違法,這個事實不是靠輿論所能顛覆的。
權力與權利都不可“任性”,這既是“依法治國”的應有之義,又是劃定權力與權利邊界的題中之義,更是消費維權的基本要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