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5日,新修訂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正式實施,針對公平消費條件、網絡購物平臺責任、無條件退貨和懲罰性賠償問題等規定進行了修改,此次消法20年來的首次大修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但時隔一年,在實際法律工作中,許多消費者對此仍不明了。維權僅僅在發生糾紛后才引起關注,以至自身合法權益受到損害。因此,維權應時時關注,時時進行。
首先,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關于舉證責任的一般規定,采取“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消費者要想證明購買的產品存在質量瑕疵必須負責舉證,這對非專業人士來說存在一定技術難度。而根據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23條第3款規定,部分耐用商品或者裝飾裝修等服務的瑕疵爭議由經營者承擔有關瑕疵的舉證責任。此次實現舉證責任倒置,對消費者來說是一個利好消息。但要特別注意的是,該規則僅適用于機動車、計算機、電視機、電冰箱、空調器、洗衣機等耐用品和裝飾裝修等服務,且僅限于購買或者接受服務之日起六個月內,超過六個月后就不能適用了。
其次,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29條規定,經營者收集、使用消費者個人信息應當“合法、正當、必要”,經營者及其工作人員對收集的消費者個人信息必須嚴格保密,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等。由此,消費者可以根據此條規定向泄露個人信息者主張權利,但是,在此項規定中并沒有規定具體的維權途徑,在現實生活中就群體性消費事件而言可操作性較差,這不僅需要法律的進一步完善,還需要消費者加強對個人信息的有效保護。
第三,近年來不斷出現侵犯消費者權益的群體性消費事件,形成一些行業“潛規則”,對于這些數額不大的侵權事件,消費者衡量維權成本后常忍氣吞聲。而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37條規定,消費者協會應履行公益性職責:就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支持受損害的消費者提起訴訟或者依法提起訴訟。消費者以后再遇到群體性消費事件,可以請求當地消費者協會提起公益訴訟等。
第四,在網購方面,消費者只能根據網站提供的驗證情況核實店家的信用。但網絡平臺往往只是簡單核實店家提供的信息,無法實質驗證信息的真實性,這就存在監管漏洞。而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4條的規定,在消費者無法獲得銷售者或者服務者信息的前提下,可以要求網絡平臺承擔賠償責任。
第五,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55條的規定,懲罰性賠償的倍數由兩倍調整為三倍,并規定最低限額為500元,這既是對消費者的保護,又是對經營者的警示。但懲罰性賠償只針對經營者的欺詐行為,目前就如何界定其是否存在欺詐行為存在爭議,因此不同的看法可能導致不同的判決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