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體視顯微鏡作為顯微鏡的一種,用途廣泛,常用于測量微小物體的長度。國內目前還沒有校準規范對其計量性能進行約束。本文介紹了體視顯微鏡放大倍率的校準方法,并對該方法進行了不確定度的分析。
【關鍵詞】 計量 體視顯微鏡 放大倍率 不確定度
【DOI編碼】 10.3969/j.issn.1674-4977.2015.03.009
1 引言
體視顯微鏡又稱實體顯微鏡,它在觀察物體時能產生正立的三維空間影像。立體感強,成像清晰和寬闊,又具有長工作距離,并可根據觀察物的特點選用不同的反射和透射光照明,是適用范圍非常廣泛的常規顯微鏡。
其原理是通過光學系統將微小物體所成的像放大后,由雙目顯微鏡中兩組同樣的成像光路,獲得具有立體感覺的清晰圖像,用于觀察物體的表面形貌及組織結構,并利用分劃板上的刻度尺測量物體的幾何尺寸。體視顯微鏡目前仍無國家校準規范,無法對其進行檢測。影響體視顯微鏡準確度最重要的參數是物鏡放大倍率誤差,如果體式顯微鏡放大率誤差較大,則直接影響企業的測量結果,造成不可估計的損失。
2 物鏡放大倍率誤差校準方法
將玻璃線紋尺置于載物臺上,體視顯微鏡使用最高倍物鏡,在左側目鏡裝上十字分劃目鏡,通過調焦使玻璃線紋尺刻線在分劃目鏡的分劃尺上成清晰像,并調整兩者使玻璃線紋尺刻線與分劃目鏡刻線方向平行。
將玻璃線紋尺刻度間距像與目鏡分劃尺相比較,在左側目鏡分劃尺上讀取玻璃線紋尺所用刻度間距像的示值,按式(1)求得左側光路的物鏡放大倍率[β左i]。
對于右側光路同樣按照上述方法進行測量,可以求得右側光路的物鏡放大倍率[β左i]與物鏡放大倍率誤差[δ右i]。調換其他倍率的物鏡,按照上述測量方法分別測量各個倍率物鏡的放大倍率誤差。
3 物鏡放大倍率誤差的校準結果測量不確定度評定
3.1 數學模型
物鏡放大倍率誤差的計算公式為:
3.3 標準不確定度分量的計算
3.3.1輸入量[L]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u(L)]
輸入量[L]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u(L)]是由測量重復性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u1(L)]和目鏡標尺允許誤差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u2(L)]組成。
(1)測量重復性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u1(L)]
采用A類不確定度方法進行評定,在顯微鏡正常工作及重復性條件下,以物鏡1倍放大倍數為例,10次測量結果如表1。
(2)目鏡標尺允許誤差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分量[u2(L)]
采用B類不確定度方法進行評定,目鏡標尺刻線間距的允許誤差為±0.01mm,估計為均勻分布,[k=3]=0.21,[u2(L)=0.01mm3]=0.006mm,因此:
[u(L)=u12(L)+u22(L)=0.0212+0.0062]=0.022mm
3.3.2玻璃線紋尺允許誤差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u(L)]
采用B類不確定度方法進行評定,玻璃線紋尺的刻線間距的允許誤差為±0.01mm,估計為均勻分布,[k=3],[u(L)=0.01mm3]=0.006mm。
3.4 合成標準不確定度
3.5 擴展不確定度
取包含因子[k=2],物鏡放大1倍時,擴展不確定度為:[U=k×u(δi)=2×0.23%=0.5%],[k=2]。
作者簡介
姚興宇,工程師,主要從事精密測量技術的研究工作。
(責任編輯:張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