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顛覆VS被顛覆
今天這個時代,有人稱之為第三次工業革命時代、新經濟時代、場景時代,或者創客時代、平臺時代、大數據時代,不管叫什么時代,顛覆性特征越發明顯。歷史上從未像今天這樣,“天翻地覆”、“日新月異”是如此深刻、劇烈且近在咫尺,每個組織、每個個體所受影響與沖擊,僅僅是早或晚、深或淺的區分而已。
互聯網猛烈沖擊傳統商業模式。“顛覆VS被顛覆”的景象正在持續地演繹著,一波接著一波。電商沖擊數碼城,微信沖擊短信,互聯網電視沖擊傳統電視;廣告行業里,百度的廣告收入首次超過了央視;搜房網二手房的交易金額占100多個城市二手房交易額的一半以上。傳統地產巨頭萬科反復發問:未來顛覆萬科的可能是哪家非地產企業?復星集團堅稱要向互聯網全面投降。傳統家電龍頭海爾集團率先對成就其成功的科學管理體系與科層制進行徹底變革。
我們正身處不斷被顛覆的時代。馬云認為我們正在經歷“天變”。我的理解是天大的變化,每天都在發生“天變”。在對新生事物的看法上有四大忌諱:第一看不見,第二看不起,第三看不懂,第四來不及。顛覆者的腳步聲越來越急促,不會駐停,也由不得你猶豫不決、權衡再三。你的角色是“顛覆者”抑或“被顛覆者”?還是做到不掉隊、不拉下,跟大趨勢、大潮流站在一起?我們從未像今天這樣能如此切身地理解什么叫“天翻地覆”,“一切皆有可能”就在你身邊。二十年前,“新經濟”熱火了一小段就成了泡沫,但如今新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已有天壤之別。面對新經濟,有的人還迷迷糊糊、渾渾噩噩,有的人則如臨大敵、只爭朝夕。
麥肯錫咨詢報告中提出決定未來經濟的十二項顛覆性技術,包括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先進機器人、下一代基因組技術、自動化交通工具、能源存儲技術、3D打印、先進材料、非常規油氣勘探開采和可再生能源。還有眾多顛覆者正在引領行業大變革。油頁巖會對石化、煤炭為代表的傳統能源帶來巨變。Tesla汽車的普及應用,甚至于不知道什么形狀,完全電子化、網絡化乃至無人駕駛汽車普及應用之時,傳統的汽車生產格局會怎樣?互聯網電視普及到每個家庭時,傳統電視機生產商還有活頭嗎?過去看到的大多是單個、局部性企業的衰變或行業周期性調整,而如今呈現得更多的是一個大行業的整體性速變!
當移動互聯正如日中天的時候,科技前沿者們又提出了新的問題:手機是否有可能在十年以后消失?移動互聯網是否也會消失?下一步即將進入的風口會不會是智能化機器人?
現在進行投資與產業抉擇,一定要有兩個分析:
一是互聯網會給這個行業帶來怎樣的商業模式變革和創新?
二是即將出現或者已經出現的顛覆性技術,會給行業帶來怎樣的沖擊?
如果說對互聯網所帶來的沖擊還有所疑問的話,那只是因限于自己狹隘的小圈子與視野所致,或者其沖擊還在路上,互聯網某些技術和模式還在進化、演變之中。今天的人們要以分秒必爭、時不我待的精神學習、研究新科技、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不一定弄得懂晦澀的高科技詞匯,但一定要弄明白顛覆性創新、突破性技術的社會經濟意義及其所帶來的各種變革。
觀念決定差距。對于新時代的巨變,早認識,早應對;一步晚,步步晚。對“顛覆”一詞應有三點基本認識:
一是 “顛覆”將貫穿未來數十年全球特別是中國產業變革、企業變革的始終。超出預期,超出想象,揮不去,躲不開,逃不掉,成為高頻率出現的詞匯。
二是今天的顛覆者明天就可能會被更新的顛覆者所顛覆。
三是“顛覆”不一定意味著一個行業的徹底摧毀,但一定會從根本上改變眾多行業的現狀、體格與基因,部分行業里的相當一部分傳統企業與職業會快速消失,部分傳統經驗與知識會快速過時。
二、重新審視傳統經濟和管理學科的基礎框架,重新界定行業、好企業、周期性調整、資產與存貨、貨幣、創新等概念
互聯網時代,產品和服務(如手機、酒店、商場)需要重新定義。同樣的,社會經濟學科的一些基本框架、定義、概念也需要重新審視。
(一)行業是否需要重新界定?
科技部、發改委、證監會,各有一套關于行業劃分的標準和指引,行業細分名錄常常幾千項,也不斷出臺一系列關于支持或者限制某些產業發展的政策和措施,但一些“振興”、“支持”的產業,其產能過剩的進程反而因此加快。傳統行業的界定存在局限性,不宜簡單地套用傳統的行業劃分標準給企業分類。甚至以騰訊系、特斯拉系作為一個產業鏈群體跟蹤研究,圍繞騰訊、特斯拉所構造的上下前后、縱橫交錯的龐大產業群體,或許比傳統的按行業劃分標準分類研究更具價值。傳統經濟模式下,通常是先要確定生產者、生產場所、生產要素、生產流程,在這之后的產品形態也是相對固定的。所以汽車零件、日用化工等產品是什么樣子,事先都知道。但是互聯網產品難以在事前確定其形態和邊界。一個通訊軟件可以演化為社交平臺、多邊的交易平臺,甚至于投融資服務平臺,平臺的顧客可能是使用者、消費者,也可能是生產者、供應者。微信的使用者可以做出怎樣超出初衷的創新應用?連微信原創者都不知道。工商管理部門出具的營業執照,都會有“經營范圍”一欄,但互聯網時代已經不太容易確知企業的經營范圍在哪里,產品的形態與定義是什么,合作方包括了誰,目標用戶又是哪些人群。用傳統的行業定義不太容易闡釋跨界、跨業的大趨勢。
人人組織、自組織將成為新興的經營組織形式。人人制造、人人金融、人人電視、人人老師、人人出版,每一個人都可成為“創客”。
小米手機,就是一個“人人制造”的典型,也可以歸屬為“互聯網制造”行業,重新命名一個行業。跨業和跨界的“互聯網制造”使得行業的參與者由制造者、專業者擴充為使用者、普通大眾。用戶從創意、設計和生產過程直至最終使用的反饋均全程參與,利用全球的人力資源制造手機。
人人老師,在每個人的職業生涯當中,極有可能在某點上,全世界就你最懂,就你最專家,你講不了一天的課,可以講一個小時吧?講不了一個小時可以講十分鐘吧?當我們把每個人的十分鐘用系統、專業的教育培訓思維整合后就可以組建針對某一學科細分領域的全球最棒的課程體系,每個人都有機會當老師,辦學堂。
金融民主化也使得“人人金融,金融為人人”成為一種可能,普惠、眾微金融成為新趨勢。
(二)“好企業”是否需要重新定義?
1、工業時代與互聯網時代“好企業”標準的差異。
工業時代評價好企業的標準包括規模、品牌、技術發明與改造、產品質量、低成本等。規模大、重資產、員工人數多、研發資金投入比重高、資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就是“好企業”。互聯網時代怎么判定“好企業”?有三個重要標準:用戶為王、體驗為王、充滿創造力與想象力。洞察人性,急用戶之所急,想用戶之所想,能夠同步對用戶的需求做出第一時間最準確的反映,對人們的習慣、行為和心理具有強大的捕捉、挖掘和塑造能力。原來分析企業財務主要看利潤、銷售收入指標的方法已經不夠用,“好企業”的指標更加多樣化與富具彈性。
2、市場份額高不代表生命力強。
諾基亞在2007年手機市場份額占到全球的40%,其后遭遇用戶消費習慣發生變化時竟毫無還手之力,從行業領袖淪為微軟移動端市場布局中的附屬。諾基亞在模擬機轉2G手機的破壞性技術創新中超越摩托羅拉,然而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進入3G智能機時代,消費者需要的不僅是功能化手機,更需要娛樂性與互聯網應用的智能化手機,正值鼎盛的諾基亞卻未及時參與新一輪創新。
3、何謂大企業,何謂小企業?規模大、利潤高的公司不代表市值高。
中國電信的員工是騰訊控股的12倍,但是中國電信的市值不到騰訊的三分之一,并且市值差距會越來越大。互聯網與傳統行業估值差異不斷在擴大。企業規模不能單單用總資產、凈資產、銷售收入、員工人數等衡量。企業市值成為最重要的一個衡量指標。
騰訊過去兩年的利潤增速持續下滑,但是市盈率不斷攀升。亞馬遜利潤發生波動,2011年以來處于-2%-1%之間,但亞馬遜的市值卻一直在高速增長,連創新高。亞馬遜的市值與利潤長期無關。互聯網企業估值難,存在大量不確定性,成長性難以估計,非財務指標多,波動大,發展快、衰退快。決定互聯網企業價值的關鍵要素體現在:用戶數、活躍情況、滯留時間、訪問量、用戶粘性、用戶轉化率等等。信息貨幣化、數據貨幣化成為新的估值方式。難點在于,數據和信息怎么計值?傳統的企業估值模型、方法、工具要改變。
4、英雄不問出處,不論資排輩。小企業可以逆襲成為巨人,而航空母艦可能頃刻顛覆。
Facebook以190億美元收購了創建不到5年、只有50人的Whats APP,這筆交易成了全球人均市值最高的收購。深圳光啟材料研究院探索了一條從超材料這門新學科、新概念出發,到科技發明、技術專利、創新產品直至商業化、產業化經營的更高一級創新路徑,五位創始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創辦不到四年,在香港借殼上市,市值達到250多億元。
(三)周期性調整是否都有調整的余地?
經濟活動隨著時間推進經歷有規律的擴張和收縮,每個周期包括危機、蕭條、復蘇、高漲四個階段,是一個上上下下、彎彎曲曲的變化過程,主要源于信息不對稱導致的供需不平衡。
當今行業周期變化中,“此長彼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突出。騰訊過去一年市值增長達到5000多億,也同時意味著成千上萬企業的消亡。一方面實體商場零售比重不斷下降,連鎖巨頭沃爾瑪出現了關店潮,傳統實體連鎖店、媒體下滑的底在哪里,有無翻身之時,難以確定。而另一方面移動電子商務交易繼續保持高增長發展勢頭,2013年移動終端用戶消費規模增速同比達165%,2014年同比增速又高達251%!這種反向加速運動打破了傳統經濟活動的周期性規律。
(四)傳統會計學受到挑戰
傳統會計學的資產、存貨概念需要重新審視。用戶就是資產。過去電視機、電腦存貨可折舊,還能算出殘值,現在可能只是負資產而已。海爾基于對互聯網時代用戶、營銷和制造三方面觀念的轉變,從2007年開始創新性地推出了“人單合一”的資產負債表管理模式。“人單合一“,“人”即為員工,“單”即是市場目標,并不僅是狹義的訂單,而是廣義的用戶需求與用戶價值表單。“人單合一”即讓員工與用戶融為一體,以經營每一個用戶的價值去經營企業。
傳統會計學的著眼點是資產盈利能力、周轉率、財務杠桿,而新經濟時代的會計學則出發于互聯網對人的關切。亞馬遜CEO貝索斯提出的管理哲學核心即“一切關于用戶與用戶體驗”。根據亞馬遜統計,0.1秒的網頁延遲,會直接導致客戶活躍度下降1%;圣誕節期間亞馬遜99.99%的產品準點到貨率,在貝索斯看來,只要沒有做到100%準點,那亞馬遜就不會滿意。
交易的環境與模式進一步演化,貨幣的概念也在發生著躍遷。信息、數據可貨幣化,甚至出現了虛擬貨幣的跨界使用。虛擬貨幣和現實貨幣可以進行虛實轉換,不同網絡社區的互聯網貨幣可以相互兌換,線上支付體系逐漸向線下滲透。
(五)“創新”需要重新定義,內涵與外延要擴展
創新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中國的創新型企業呈現出“四千”特征:千軍萬馬、千姿百態、千差萬別、千變萬化。對創新的理解應該更寬泛、更包容,不宜局限于技術發明與專利或先進制造業的范疇。服務創新、管理創新、模式創新、機制創新、制度創新、工藝創新、流程創新、方法創新、應用創新,都屬于創新的范疇。不知道何時又是從哪里冒出來的,也不知道是什么稀奇古怪的新花樣。對創新要特別從領先性、獨特性、應用性、替代性與可持續性五個方面評判其價值,需要更多地關注創新所帶來的社會經濟生活意義,能在成本、質量、效用、安全性、便利性帶來實際好處。
基于各類學科基礎框架、定義、概念的重新審視,企業與產業研究理念、方法、工具需要創新,企業價值評估方法與投資策略需要調整,產業轉型要特別考慮到顛覆性創新與破壞性技術引發的新變局。(文章來源:經濟觀察報)
作者簡介:
陳鴻橋:國信證券總裁,AMT《前沿論叢》專欄特約作者。從事資本市場工作20余年,著有專著《新產業·新金融》(中國金融出版社)、《16節科學管理課》(人民出版社)、《科學管理——理念、方法與案例》(中國青年出版社)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