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么牛
這期報道的誘因是“例外”和“無用”這兩個中國服裝品牌的一夜爆紅,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什么是定制?定制的門檻是什么?在“例外”之外,本土是否還有其它深藏不露的定制品牌?定制與高級定制之間的差別有多大?成都女人能夠接受高級定制嗎?
種種問題促使我們抱著極大的熱情去完成這期報道。我們采訪了多位喜愛服裝定制的成都女性以及獨立時裝設計師,從他們口中了解到,時尚界雖然對高級定制有著嚴格的規定,但消費者對定制和高級定制之間的區別并不太清楚,導致高級定制市場完全以金錢為導向,而忽視了背后的文化和內涵。
在這期報道中,BNC薄荷糯米蔥中國設計師店投資人、《ILOOK》雜志出版人洪晃在專欄里回憶了和“例外”、“無用”創始人馬可、毛繼鴻的交往。對于那些想了解這兩個品牌的時尚愛好者來說,這篇文章非常值得一讀。
這期選題中的觀點交鋒也很值得一看,有人說“成都女人不會穿衣服”,有人認為“成都女人的著裝品位越來越高”;有設計師說“成都女人不愛定制、不會享受定制”,馬上則有人暗示:定制在成都剛剛起步,要想買一套真正合心意的高級定制服裝最起碼要跑一趟歐洲、豪擲幾十萬元人民幣才行。
現在才知道
毛繼鴻很少接受采訪,馬可更是拒絕在任何媒體上露面,但這并不影響“例外”、“無用”現今在國際時尚界的地位,品牌特立獨行的風格讓很多人對國內服裝設計水平的認識大為改觀。
2014年是電商急速發展的一年,我們敏銳地發現電商平臺上出現了各種以“獨立設計”為標簽的服裝店,主理人中不乏畢業于英國中央圣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者,電商給了懷揣時裝夢的年輕人機會。在2013年推出探秘成都定制服裝市場的報道后,我們又于2014年報道了國內獨立設計品牌的發展現狀,分析了獨立設計借電商發展的熱潮。
獨立設計代表了一種和高級定制迥然不同的氣質,但并不意味著它們就是全然割裂的。成都著名獨立服裝設計師孫瑞告訴記者,優秀的獨立服裝設計師也會推出高級定制產品,“從我的經驗來看,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青睞定制服裝—一不一定非得是高定—一她們對如何表現出自己的氣質和品味非??粗亍?。女人們對時尚的態度不再是一哄而上,這是女性的成長,也是時尚的成長。
他們說
王在實,服裝設計師,個人服裝品牌VEGA ZAISHIWANG
“高定也好,獨立設計也罷,對設計師和消費者而言,最重要的是品牌的建立。有強勢的品牌和接受度高的品牌文化,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大眾對高定的認知。但是品牌的建立需要時間的沉淀,在沉淀的過程會逐漸形成品牌文化以及風格的確立,這是一門學問,并不是隨便什么人輕易就可以做到的?!?/p>
邱梓豪,服裝設計師,Comme lun東的西品牌創意總監
“我堅持認為‘目前國內的高定缺少文化內涵’,我也一直在避開高定業務。國內的獨立設計還處在起步期,電商對獨立設計的推動有利也有弊,需要大家擦亮眼睛謹慎對待。國內時尚界發展如何其實大家有目共睹,一些知名的獨立設計品牌還在接受市場的檢驗。至于普通人,則請努力做到‘不穿錯’?!?/p>
我們這么牛
今年1月,《廣州日報》刊登了一則消息:“來自農業部的消息稱,我國將力推馬鈴薯主糧化戰略,預計到2020年,50%以上的馬鈴薯將作為主糧消費,種植面積將逐步擴大到1.5億畝?!?/p>
這樣一則消息讓我們回想起2012年的這期以進口食材為主題的選題。
關注食材的品質已經不僅僅是職業美食家們的工作,每一個對飲食生活有追求的人,都會關心食材的營養配比和產地來源。在這一期內容里,我們采訪到了美國華盛頓州蘋果協會、ZESPRI佳沛新西蘭奇異果國際行銷公司、美國加州杏仁商會、美國加州核桃協會、美國馬鈴薯協會,了解了專業農產品推廣組織的運作模式,也了解了為何進口食材會在國內大受青睞:品質佳固然重要,優秀的營銷策略更重要。
現在才知道
如今,隨著人們對健康的日益關注,我們對食材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當年刊載這則報道的《成都女報》上市時,還沒有多少成都人了解這些專業的農產品推廣組織,對于食材品質與口味、健康的關系也不甚在意。在這期報道之后,我們轉而關注本土的健康食材以及成都人的健康飲食觀念并欣喜地看到,許多人已經開始有目的地學習專業農產品推廣組織的營銷手段。本地農場出產的有機蔬菜、知名企業家精心栽培的情懷農作物、網絡上成片的“和著風光霽月”生長出來的土特產,都成為日后我們關注的對象。
其實,對高品質食材的追求,代表著一種絕不將就的生活態度和對家的眷戀。2014年《成都女報》推出了《女主人的餐桌》,通過一個個鮮活案例把這種生活態度真實呈現出來。從這些絕對不將就一蔬一飯的女人身上,我們能感受到“愛就是和喜歡的人在一起吃好多好多飯”。
他們說
葉子的愛與廚房,美食博主
結婚這幾年,做2人早餐是我最有熱情的事之一,每個早晨都會因為精美的早餐而變得更美好。前段時間我還開了一家網店,出售家鄉的原生態食材,希望將自己這些年積累的對美食的熱愛帶給更多人。其實食物的味道不僅來自廚房,更來自自然,來自我們內心的愛,這就是生活的本味。
我們這么牛
2013年10月,明星親子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一經播出就紅遍了大江南北。一時間,誰沒看過最新一期的《爸爸去哪兒》,似乎都無法加入朋友圈的討論,爸爸在孩子成長中的作用也由此得到空前的關注。其實早在一年半之前,《成都女報》就已經提出了類似的概念,討論成都本地的爸爸們都去哪兒了。
2012年,成都市成華實驗小學進行了一次“爸爸大調查”——對904名學生調查后發現,在親子教育中,“父親角色缺失嚴重”。參與調查的學生中,72%表示照顧自己生活、輔導自己學習的是媽媽;超過半數的人表示爸爸即使有空閑時間,也沒有陪伴自己;46%的人每天“和爸爸在一起的時間不到一個小時”;一半左右的人表示“每天不知道爸爸好久回家的”。
此調查結果在201 2年母親節前夕公布,我們忽然發現,每逢母親節,大家都在謳歌母愛的偉大,但當孩子在感受母愛時,爸爸們都在做什么?此報道便應運而生。記者采訪了時任成都市成華實驗小學教導處副主任,據她介紹,平時學校舉辦的各種需要家長參與的活動和會議大多是媽媽出席,而在新學期開學時,不少帶孩子來報名的爸爸甚至不知道孩子在幾年級幾班,由此讓他們想到了開展這樣的調查,引起爸爸們對親子教育的重視。
如今才知道
該報道距今已有近3年時間,《爸爸去哪兒》也如火如荼地播放了兩季,“爸爸去哪兒”“超級奶爸”也成了熱門詞匯,但似乎爸爸們做得還不夠。
據《現代教育報》報道,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在今年2月初發布的《中國親子教育現狀調查》報告中指出,每天陪孩子2小時及以上的爸爸僅為34.93%;對于“家庭教育中誰起主要作用”這項問題,選擇“孩子的媽媽”的人數為最多,達到42.55%;選擇“媽媽和爸爸平分秋色”的為34.32%;選擇“爸爸”的比例明顯要低很多,為15.5%。
在電力公司上班的石先生很愛自己5歲的女兒,從女兒會走會跳開始,他就是女兒最好的伙伴。為了逗女兒開心,石先生在家里給女兒支起了小帳篷、搭起了蹦床,一有假期就會帶女兒出去玩。如此看來,石先生可謂是一位好爸爸。但這樣的狀態基本只存在于過去。從去年7月開始,石先生想要自己開辦一家農家樂,于是著手籌備,從規劃、裝修到人員招聘,他都親自參與。如今,農家樂開業了,石先生還要負責食材采買、現場管理等工作,幾乎沒有了業余時間。他回到家的時間也從晚上6點半推遲到了10點,女兒一天幾乎見不到爸爸,為此常常抱怨。石先生也很無奈,他表示,雖然知道父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作用不可小視,但為了讓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他只能如此了。
就職于一家早教機構的郭春瑩老師告訴記者,就她觀察到的情況來說,來陪孩子上課的爸爸人數雖然比幾年前多,但媽媽依然是主力軍。盡管爸爸們現在對孩子的關心也不少,但他們似乎都很“害羞”,總是都把關心放在心里,行動上很少表現出來。
可見,“爸爸去哪兒”“爸爸到底在干啥”這樣的問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中還會存在,爸爸在親子教育中的作用應該繼續得到重視。
《頭條是你!》
出版期數:第1期
出版時間:2009年3月2日
內容體量:6P
采編參與:7人
2009年3月,我們在采訪了數百位成都女性后,用她們的頭像拼出《成都女報》創刊號的封面,并做了這樣一期創刊報道。封面上嵌了一面鏡子,任何拿起這期報紙的女性,都會看到自己,因為“你,就是我們的封面女郎”。生活在這座城市中的每一位女性,都是我們要關注的頭條,每一張臉都是這城市最讓人難忘的一面。這便是《成都女報》的創刊初衷。
《誰給體檢做體檢》
出版期數:第189期
出版時間:2012年12月10日
內容體量:4P
參與制作人數:5人
2010年的這一期講述體檢故事的報道,通過一次險象環生的體檢、一個給不出定論的甲胎蛋白含量數據、一個深挖行業潛規則的探訪,分析了體檢機構的亂象,并提出了“誰來監管、如何監管”體檢機構的問題。
幾年之后,我們提出的問題成了業界和媒體普遍關注的問題。在2014年第八屆中國健康服務業大會上,不少專家對過度體檢亂象提出批評,認為被視為朝陽產業的健康體檢仍有不少短板亟待補上。2015年1月《人民日報》的一篇報道中提到,2014年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快發展商業健康保險的若干意見》,鼓勵商業保險機構開發與健康管理服務相關的健康保險產品,但根據中國國情和疾病譜特點,應盡快將循證醫學研究引入到健康體檢和健康管理中。
《有本事就賺懶人的錢》
出版期數:175期
出版日期:2012年8月27日
版面數:4P
參與制作人數:5人
兩年多前,跑腿公司在成都剛剛紅火起來,對當時的成都人來說,請人跑腿給自己買吃的還是件新鮮事。如今,“懶人經濟”這個說法已經越來越被人們所熟知,為“懶人”服務的企業和項目也與人們的生活聯系得更為緊密,《錢江晚報》在2015年3月的一篇報道中更是提出了“懶人經濟2.0時代”。你或許看到層出不窮的應用軟件讓生活更便利,或許看到服務業推出越來越多的便捷服務,但你有沒有看到推動這些發展背后的“懶人學問”?從體驗跑腿公司,到發掘各種“懶人”應用和網站,再到與發“懶人”財的大咖面對面,《成都女報》為了“懶”也是蠻拼的。
《娛樂圈不再需要整容業》
出版期數:171期
出版日期:2012年7月30日
版面數:4P
參與制作人數:6人
2012年7月13日,《中國好聲音》首播,一個轉椅一副好嗓子引出了近年來少有的熱議。在大家都談論“誰唱得更好”“誰在炒作”時,《成都女報》喊出了不一樣的聲音:娛樂圈和整容業,拉豁了!在當時錐子臉美女盛行的大背景下,一檔不看臉的節目異軍突起,評委只通過聲音評判,選手長啥樣都沒差別,這可不就是不需要看臉吃飯了么!對此,《成都女報》采訪了觀眾、主辦方、參賽選手等相關各方,同時又深入歌壇和整個娛樂圈,進一步探討關于演員、歌手是否需要好臉蛋的問題。
看過當年再觀如今,觀眾們對于長得都差不多的“整容臉”早已審美疲勞,許多觀眾甚至表示:完全分不清XXX和XXX! XXX就長著標準整容臉嘛!讓娛樂話題不膚淺,我們當年就是這樣想并這樣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