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么牛
2010年,我們策劃了《成都女性夢想職業診斷書》,用調查和正反案例的方式展現了成都女性的職業理想導向。我們列舉了30個候選職業,讓100名成都女性投票選出心中的夢想職業,其中,“古城客棧老板娘”高票當選第一名。但是隨著互聯網經濟的發展,如今人們有了更加新奇特的職業追求,比如研發家政服務APP、開木工工作室、當美食博主等,去古城開客棧背后隱藏的種種心機也早就被網絡段子手、知乎生活常識專家給扒皮扒到渣都不剩。
排名第三的“咖啡店老板”經歷了一番時代的“加工”,演變為各種“文藝小店老板”,至今仍算熱門夢想職業。在創業大潮的推動下,未來我們會看到越來越多的文藝老板娘,她們賣茶賣咖啡賣花,不一而足,盡情釋放自己對生活的想象。
排名第四的“全職太太”一直是一份有爭議的“職業”,當年“女人的第一要務是找一個好男人寵愛自己”的觀點如今仍有市場,而“真正的寵愛和是不是全職太太有關”的答案也在警醒著做夢的女人們。記者采訪了一位計劃今年下半年辭職做全職太太的地產公司高管李女士,她說:“我是為了孩子才選擇要當全職太太的。事實上以我先生目前的收入水平,要養活一家人很勉強,但我覺得孩子在3歲之前的成長非常重要,我想多花時間陪著他。等他上幼兒園之后我再出來工作。”李女士一點兒都沒有自己會脫離社會的擔心,她對待工作的態度是“只要埋頭努力,哪一行都能干得好”。
要有隨時入職場、隨時打“翻身仗”的能力做前提,才能放心當全職太太。
排名第五的是“旅行作家”。記者采訪了3名前旅行作家,她們中有兩人分別于近期結婚,成為全職太太;另一人在前年結束旅行生活后回歸職場,去年成功跨行跳槽成為金融界精英。她們在提到當年的旅行寫作經歷時異口同聲稱:并沒有把旅行作家當作一份真正的職業,真的就只是想玩兒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參與投票的100位成都女性都沒有選擇自己從事的職業作為夢想職業,這樣的現象,在幾年后的今天似乎并沒有太大改變。但我們希望今天的互聯網創業浪潮,能夠給她們提供足夠的實現夢想的勇氣。
如今才知道
職場動向變化莫測,但總有些萬變不離其宗的道理,我們捕捉那些細微的變化,因為那可能是一次引起風暴的蝴蝶振翅;我們分析形成的原因,因為那才是很多人關心卻不明白的真相。在2014年《我不想做好員工》報道里,我們幾乎是逆勢而動,一反職場心靈雞湯慣例,通過員工的真實案例和雇主的客觀處境,提出了一個典型的職場問題,引發了員工和老板雙方的思考。
在《中年創業,“敢”字如何寫》里,我們切實感受到了40歲左右創業者的熱情。原本覺得這樣一個話題會應者寥寥,沒想到我們卻得到了一片熱烈的響應,不少受訪者都表示:中年才是創業的最佳時機。我們還采訪到已轉型當投資人的明星任泉,也和雷軍進行了一次親密接觸,他們從各自的角度出發,以自身經歷舉例,給中年創業者提出了務實的建議。
他們說
許力,前旅行作家,現自由職業者
“我的夢想職業是當跳傘運動員,我真的考慮過去新西蘭考證書,但是因為錢、時間、家庭等種種因素還是放棄了。你看,只有擦肩而過的職業才能成為夢想職業!”
黃小唯,外企人力資源主管
“我的夢想職業太多了,調酒師、旅行家、插畫家、作家等等,不是沒動過辭職后去大干一番的念頭,但我還是比較理智,對自己能力的認識也比較清晰。我就是一個循規蹈矩的人,只適合待在穩定的環境里循規蹈矩著,而且我并不討厭我現在的職業,我所有的成就感都來自現在這份工作,我可不想放棄。”
陳美齡,全職太太
“我的夢想職業是開一家茶館。當全職太大這5年里,我曾經因為無聊。短暫地出來工作過一兩個月,但是我已經習慣了長期散漫的狀態,根本無法適應職場環境。后來我就想開個茶館,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啟動。”
我們這么牛
《小心,老大哥在注視著你》,看到這樣的標題,你是否感到脖子后面有一絲涼氣?當電影和小說中的情節出現在職場中,你是否準備好了?本選題由日資公司在辦公間安裝竊聽器及法國宜家“監視門”丑聞,引出有關辦公場所監控與被監控的話題,接著又以多家跨國公司的調查數據為例,揭露辦公場所監控背后的始作俑者。
我們希望通過這期報道,讓讀者了解成都的公司企業在員工隱私安全保障方面的實際情況,同時也意在提醒廣大讀者,特別是女性讀者,不要忽視自身的隱私安全問題,提高自我保護意識。
本次報道較為敏感,采訪的難度也可想而知。許多人在聽說記者的來意后都表示苦水很多,但確實不能倒出來,畢竟這是一個敏感的職場話題,搞不好,又被“老大哥”聽了去。
如今才知道
兩年多過去了,關于職場隱私安全的問題依然存在于城市的寫字樓里。成都某保險公司人力資源部員工王文告訴記者,該公司職員對于人力資源部會查看他們體檢資料這件事已經見怪不怪了,不贊同此舉的同事一般會申請不參加公司集體體檢,公司對此也表示理解。就職于銀行的項偉則稱,由于銀行工作環境特殊,監控攝像頭隨處都是,同事們平時都十分注意,不在辦公間從事私人活動。在成都某私立學校教書的姚老師告訴記者,學校去年開始在辦公室裝了監控攝像頭,并告知所有老師是為了避免師生單獨相處時發生意外和事故,保障教學關系的安全。
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發現,近兩年來,由于微信等社交軟件的流行,朋友圈成了上司“監控”職員的新渠道。許多職員不愿意添加上司為微信好友,或者加上后立刻將上司屏蔽,甚至重新申請“小號”,避免上司翻看自己的朋友圈。這也可謂是“竊聽風云”的新形式。
我們這么牛
和同事一起吃個飯算是什么高難度的職場動作?在此次報道問世之前,想必很多人是這么想的。更有人會認為跟同事或上司吃午餐是艱苦工作后的休閑,是一個讓身心徹底放松的時間。
然而我們通過采訪挖掘出的卻是完全不同的觀點。4年前記者在選題中寫道:“不少白領都有‘午飯恐懼癥’,而另有大批職場有心人士仍在躍躍欲試,希望從一個午飯交際圈跳到更高階的午飯交際圈。”
想從午餐社交中全身而退幾乎是不可能的,白領們所能做的就是頂住壓力吃完每一頓有公司八卦出沒的午餐,練就一身絕技,早日成為職場“甄嬛”。
這樣“居心叵測”的采訪,最大的難點在于阻止采訪對象說出心靈雞湯般的臺詞:“吶,大家都是好同事。”
如今才知道
當年我們采訪了幾位瀟灑的“帶飯一族”,她們不被各種八卦流言包圍,沒什么交際困擾。“帶飯一族”在公司內部廣受羨慕和歡迎,但記者在近期調查時發現,有的公司嚴禁員工帶飯,理由多為“影響公司形象”“場地原因”“同事間應該利用休息時間加強了解以便工作時打好配合”。
楊小姐的公司位于成都來福士廣場寫字樓,公司嚴禁員工帶飯,這讓講究飲食的她很困擾。“每次一到飯點兒,大家就要為去哪兒吃飯爭論個不休,最后往往是上司拍板。但是上司喜歡的餐館我們不一定喜歡,沒辦法,只能硬著頭皮去。”楊小姐本來很喜歡自己就職的單位,工作環境好、公司業績好,唯一不好的是,她在這里患上了“被迫午餐恐懼癥”。
不許帶飯,不知道會不會成為一種職場潮流呢?我們不妨大膽想象一下。
在當年的報道中我們還介紹了幾款國外的訂餐軟件,而就在這幾年,本土的訂餐軟件風生水起,不但如此,外賣業務也逐漸發展壯大,有專賣套餐的,還有專賣餃子的,更有專賣冒菜的。
“午餐社交”現在仍然是一種時髦的職場交際形式,但必須看到,人們開始放松心態,理性看待“午餐社交”。更有人厭倦了公司內部的“午餐社交”,轉而尋找行業內的同好共進午餐,要打聽也是打聽行業的前沿資訊,一是觀察思考潛在的行業動態會不會影響到本公司的發展,二是打聽行業內部有無更高、更好的職位供自己選擇。這樣的“午餐社交”可比公司內部的“午餐社交”來得有價值多了。
他們說
文靜,酒店公關
“大部分工作日的午餐時間,我都是和同事們度過的,議論一些公司動向,不過我有分寸,不會亂講。我會定期安排和媒體的朋友一起吃午餐,大概每個月兩三次左右,半談生活半談工作。因為沒有職場競爭關系,我們偶爾會充當一下彼此的吐槽垃圾桶,聊完就忘。”
李葳,時尚編輯
“我不相信平時聊不到一塊兒去的人會在一張飯桌上吃出共同語言,所以我也不認為午餐社交能有效果。可能是因為時尚行業的特殊性吧,從業者都有點小個性,并沒有人覺得我不跟大家一起吃午飯就是不合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