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趣味風潮自17世紀早期初露端倪,17世紀中期興起,18世紀中期達到高潮,余韻延續到19世紀初,前后長達近兩個世紀。在此期間,歐洲各國從建筑、室內、陶瓷、家具、壁毯、紡織品到銀制品,幾乎沒有一個領域不曾被中國風格熏染。當奢靡之風漸漸消散,歐洲民主化的進程將時尚交給了市場經濟,中國趣味也開始隨之轉向。
路易十六時代,歐洲人對異國情調的愛戀更多的是出于獵奇心態。正因如此,包括中國趣味在內的任何一種異國情調都可能遭遇其他新興的各種外來趣味的競爭,18世紀末期,歐洲人對中國情趣設計的熱情已開始出現明顯的回落。之后龐貝古城遺址的發掘,希臘文化的復蘇,都對中國熱的由盛而衰起到了推動作用。
由于中國風格設計是當時歐洲對中國文化的一種淺層次反應,對中國外銷藝術品的拙劣模仿,所謂的中國趣味瓷器的泛濫,使人們厭倦了這種花哨、繁瑣的藝術風格,設計師開始轉而追求新古典主義的簡潔美,費盡心思地尋找新的帶有異國情調的設計風格。雖然歐洲仍然存在著東方意味的藝術形式,但是他們更愿意主動從東方藝術中尋找靈感,而不是被動地簡單模仿。
中國自康乾盛世后漸趨沒落,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攻占北京,歐洲列強對中國由迷戀和向往轉為貪婪和掠奪。盡管中國趣味設計已經衰落,但并非徹底消亡,歐洲民眾一直以來始終維持著對中國風格設計的興趣,只是不再有成規模的流行。中國藝術風格以嶄新的存在形式延續至19世紀,歐洲設計師用自己的靈感,將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與中東地區的裝飾紋樣用于其設計之中。
法國的第二帝國時期,古希臘羅馬、中世紀、巴洛克、洛可可、中國元素等風格被無序混雜、隨意使用,比如,法國佚名藝術家在1850-60年所作的《第二帝國風格沙龍》(上圖)中,可管窺出中國趣味在歐洲的盛衰流變。畫面中各種裝飾元素混雜,只有窗臺上對稱擺放的中式青花瓷瓶可以提示屋中尚有中國風格存在。在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室內設計中,中國趣味被重新演繹并加入了更多現代的元素,實現了對多種風格的融合,印花壁紙和棉布仍然是常用的選擇,其中不乏源于18世紀的中國風格。與此同時,歐洲被日本文化藝術所吸引,從日本的美學觀點中得到啟發,在現代派藝術家們的推動下,同樣具有東方風格和獨特的色彩與造型的“日本主義”開始取代“中國趣味”,在歐洲大地上發展起來。(撰文、供圖/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