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象征著生命,象征著希望,正因為如此,“綠的純正”才需要特別珍重。然而在中國文化里,綠有時候又代表了反面角色,譬如民間玩笑中所說的“綠帽子”。這期我想解讀一下,綠色在中國文明進程中扮演的是一個什么樣的角色。
“綠帽子”的原始新解
對于“綠”這個字,《說文解字》的解釋是:“綠,帛青黃色也。”現代概念的解釋是,綠是自然界中常見的顏色,是一種比剛長的嫩草的顏色深一些的顏色。在光譜中,綠介于藍與黃之間。
古人對自然界色彩的感知,大致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以物為色,如以鮮血指代紅色、以藍天指代藍色;第二個階段,以物喻色,如鵝黃、海藍、土黃;第三個階段,寓意于色,如黃禍、黑心、綠帽子。古人對顏色認知過渡到第三個階段有著革命性的意義,進入了這一階段以后,人們不再因顏色而盲從和盲目了,有人發現,顏色也是能復制的,比如,人們會將花卉養在溫暖的室內,這樣做,冬天低溫,人們仍舊能感受到綠色的溫馨;再有,古人學會了利用取自自然的顏色敘述自己的內心感受,于是,繪畫逐漸成了一門獨立的技藝。
自從進入了文明,顏色便被賦予了感情色彩,后來,顏色被規定化了,比如,皇家壟斷黃,臣子著青裝,百姓則被稱作了白丁。古時的中國人為什么偏要將“綠”規定為自家婆姨被人“偷用”了的代稱?或許,這和綠色象征著生育有關。春回大地,各類動物幾乎都處在了發情期,交媾是綠色原野上永恒的主題。在聚落的草屋里窩了一個冬季的男人們提著矛槍外出狩獵了,離開了自家男人,處在雌性荷爾蒙躁動期的女人剛好碰到臨寨的小伙子外出狩獵途經這里,于是,“嘗鮮”的渴望取代了對自家配偶的忠貞,就這樣,基因被改變了。鑒于如此這般的客觀存在,人們便將春天的綠色當作了男人被人偷了婆姨的規定色了。
正反兼備的綠色形象
綠色在大多數文化中被用來表示希望,最直接的例證,全世界的交通信號綠燈都表示可以通行,以至于有了象征著特權的“綠色通道”以及可以在別國長久待下去的“綠卡”。
在伊斯蘭教中,綠色是穆罕默德的表征色,伊斯蘭教的永恒樂園是綠色;基督教認為綠色是介于天堂之間的顏色,是令人反思、期待復活的色彩,象征希望的十字架常被涂成綠色。
綠色對西方人也不完全是正面形象,比如,西方有種說法夢里要是有綠色,就說明消極概念成了主角;再有,妒忌是green with envy,怨氣是green rage,都是以綠為修飾的。大詞人李清照,卿卿我我總是惦念著綠: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共賞金尊沉綠蟻,莫辭醉,此花不與群花比;薄衣初試,綠蟻新嘗;芳草池塘,綠陰庭院……滿肚子哀怨的李清照離不開綠。李白,照樣離不開綠: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門前遲行跡,一一生綠苔。鴛鴦綠蒲上,翡翠錦屏中。綠樹聞歌鳥,青樓見舞人。水綠南薰殿,花紅北闕樓……李太白對綠可謂不厭其煩,由此可以看出,一輩子郁郁不得志的李白,潛意識還是積極的,渴望好運光顧的。
古時候,女人的衣服亦可以“翠袖”、“綠袖”來點綴,就連女人的臥室亦可“綠窗”。說到服裝,綠色乃古時官服的重要色彩。唐及五代,官員按品階著四色官服,官員的服飾有紫(三品以上)、緋(四、五品)、綠(六、七品)、青(八、九品)之分。宋神宗時,將官階制定為九品十八級,官服顏色,四品以上為紫,六品以上為緋,九品以上為綠。明朝規定一至四品為緋色,五至七品為青色,八、九品為綠色。古時宮殿用彩色的琉璃瓦,主要有黃、綠、藍、紫、黑、白、紅等等。其中黃、綠、藍三色居多。唐代宮廷畫的一種方式就是以綠色打底的著色法。著名的唐三彩陶瓷即由黃、綠、褐組成,顯得華貴、斑斕、典雅。慈禧太后晚年最喜歡綠色的翡翠,隨葬的翡翠西瓜和翡翠白菜因盜墓而流落四方。
仗著通身的綠,烏龜曾被古時的中國人尊做了神,甚至在周朝,為提高龜卜靈應和得到龜的相助,在宮延內設立龜官,官名就稱“龜人”。但是,后來綠烏龜的身份驟降,成了與綠帽子等同的貶義詞了。(黃大路 王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