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候鳥們的生命,就是一次次漫長的遷徙,一場場驚險的搏斗。
鳥類的遷徙絕非輕易之舉,它是鳥類生命周期中風險最高的行為。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通常飛越一個寬闊的海面和高大的山脈后,其體重會減輕一半,大批當年出生的幼鳥在遷徙途中或到達遷徙終點后都難逃夭折的命運。遷徙途中肆虐的暴風、驟起的海水、食物的匱乏,無時無刻都在吞噬著這些生靈;更有不法分子用火槍、礦燈、鳥網和毒藥屠殺鳥類,讓遷徙之路變得“步步驚心”。
漫漫旅途中危機四伏的獵殺和棲息地環境的改變讓候鳥種群數量一減再減。據統計,全世界9775種鳥類中有1212種(約1/8)瀕臨滅絕,其中179種鳥已經處在滅絕邊緣。導致鳥類瀕危的原因中,棲息地的破壞和改變占60%,人類的捕殺占29%,其次是外來引入種競爭、國際性貿易和污染。
全球8條候鳥遷徙路線中,有3條經過中國境內。其中東部路線主要沿我國東部海岸線推進,中部路線經過我國中部南北走向的山脈。選擇不同遷徙路線的候鳥會遭遇不同的危險,很多甚至命喪在途中,無法完成遷徙。
東部路線主要沿我國東部海岸線推進,是“濕地水鳥”最重要的遷徙路線。近年來,由于人口和經濟增長的壓力,大片濕地灘涂被轉變成水產養殖池、工業區、休閑娛樂區等,一些依賴濕地生存的水鳥減少甚至滅絕。
候鳥從遙遠的新西蘭穿越赤道來到北半球,當疲倦地飛到中國海岸線的時候,卻發現曾經棲息的海灘如今已經變成了一個個大工地。最終,因為找不到一處可供覓食和休憩的場所,掉落水中,力竭而死。這是發生在我國東部候鳥通道的真實一幕。若干年來,中國東部沿海許多地方都在瘋狂地填海造地。而候鳥賴以棲息的潮間帶,也在這一大潮下陸續被填埋,變成了工廠和樓房。
在2012年6月濕地公約大會中,《水鳥種群估計》報告顯示:全球有38%的水鳥種群數量在下降,而亞洲是各大洲中種群下降速度最快的,高達超過50%。東部路線是“濕地水鳥”最重要的遷徙路線,導致水鳥數量下降的原因最主要的是人類的捕殺和對動物棲息地的破壞。濕地面積的急劇縮小和候鳥數量的快速下降導致沿海生態系統日益失衡。
中部路線主要是由一些依山脈走勢形成的候鳥遷徙通道組成,又名“千年鳥道”。如湖南、江西、廣西省的羅霄山、雪峰山等縱向山脈,其峽谷的風道千百年來為候鳥遷徙助力飛翔。而這種情況給偷獵者提供了可乘之機,他們對路過此地的候鳥進行殘忍地殺戮,形成固定的“打鳥點”。
候鳥是天空中的精靈,它們只想穿越饑寒、尋找溫暖,殊不知罪惡的魔爪正等著它們。當它們振翅萬里回歸記憶中的家園時,遭遇的卻是密如發絲的天網、散彈獵槍、劇毒浸泡的誘餌、燈光誘捕……這些無所不用其極的殘忍手段,或半路劫殺,或千里追殺,讓千年鳥道成了候鳥們九死一生的血色不歸路。
候鳥被獵殺,是因為人類的口腹之欲而被淪為餐桌上“佳肴。”因為有買賣,就有殺害,甚至形成一條非法販賣野生候鳥的產業鏈。據了解,一只在新疆被殺的野鴨售價是50元左右,空運至浙江或廣州,價錢瞬間暴漲到200元。而經過飯店廚師的烹飪上了餐桌后,價格又會再翻倍。在廣州市場,大雁和天鵝能賣到上千元。北方的候鳥大部分都偽裝成家禽,通過飛機、火車運到南方販賣,最后在各種飯店被食客享用。
其實,捕殺候鳥危害極大,不僅會破壞生態環境,引發蝗災鼠患等災害,還會讓生態系統日益失衡。吃鳥者也冒著很大被攝入病毒的風險。有研究表明,不少流行性傳染病如禽流感與野生候鳥有直接關系。另外,如食用到含有毒物的鳥類,或者是被不法分子注射過大量抗生素和激素的鳥類,危害性就更大了。
在復雜的生態系統中,物種之間的關系不論是競爭、捕食還是寄生,最終它們之間都有著唇亡齒寒的關系。根據調查和估算,每消失一種鳥類,意味著與它伴生的90種昆蟲、35種植物、2~3種魚類隨之消失;同時,每兩種鳥類消失,必然會有一種哺乳類隨之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