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鳥遷徙,是一個關于承諾的故事,一個關于回歸的承諾。
它們不停飛翔,穿越云層,迎著暴風雨,歷盡艱難險阻,只為尋找幸福的樂園。
鳥兒生命的全部意義就在于飛翔,即便是短暫的歇歇腳,也是為了更好地前行!
法國導演雅克·貝漢為《遷徙的鳥》寫下這段富有詩意的開場白。幾乎所有看過這部經典紀錄片的人都無法忘記那種震撼——年復一年,候鳥們飛越萬里,不畏重山,不懼風浪,生生不息地遷徙。這是一部人類對天空和飛翔的禮贊,鳥兒用飛翔詮釋著生命的延續可以如此堅韌,這樣的能力讓人類贊嘆和羨慕。
候鳥在遷徙中往往使用一條寬大的、固定的通道。不同鳥類的遷徙路線復雜多樣。目前全球候鳥遷徙線路規模較大的有八條,其中有三條經過中國。在東亞—澳大利西亞的遷徙線路上,遼寧處于通道的“咽喉”,是重要的停歇地和補給站。同時也是世界瀕危的丹頂鶴、黑臉琵鷺、黑嘴鷗、黃嘴白鷺等鳥類的繁殖地。
候鳥的遷徙總是隨著季節的更替準時上演。每年春天,它們都會歷盡千辛萬苦從南方跋涉而來,在遼寧稍作停歇補給后,飛往地球北端生兒育女。對于這些候鳥來說,遼寧是遷徙途中的重要“客棧”。據了解,這些候鳥每年春秋兩季都要進行長途遷徙:冬季到南方越冬躲避嚴寒,夏季到北方筑巢產卵。
東北亞的候鳥經由遼寧省的有兩條遷徙路徑:第一條,遼西的候鳥遷徙路線由黃河口經浙江、江蘇、山東等地飛過渤海灣,到達遼寧雙臺河口,再沿遼河水系的繞陽河、渾河、康平馬連河向黑龍江、西伯利亞、俄羅斯等北部地區遷徙。第二條,遼東候鳥的路線從臺灣、黃海、朝鮮半島、日本,飛過鴨綠江口的丹東港、大洋河、大連莊河,然后飛往松花江、興凱湖,再飛向地球北部。
遼寧是候鳥遷徙的必經之地,經由遼寧的候鳥有三四百種,有黑尾鷗、銀鷗、紅嘴鷗、鐵嘴鸻、白鷺、白鶴、丹頂鶴等。此外,還有大量的猛禽及林鳥。經過千萬年的時光,遼河流域已經成為候鳥遷徙的中轉站、加油站和繁殖地。沿線的盤錦雙臺河口濕地、北票白石水庫、沈陽臥龍湖等地都是著名的觀鳥圣地。
遼河全長1345公里,是我國七大河流之一。它流經河北、內蒙、吉林和遼寧4個省區,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近年來考古發現的紅山文化再次證明了遼河流域的文化淵源。遼河及其支流在遼寧境內蜿蜒流淌過鐵嶺、沈陽、遼陽、鞍山、撫順、本溪、營口、盤錦8座城市,以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優質的生態環境成為了候鳥遷徙路途中的必棲之地。
當遼河開始在東北平原由北向南流淌的時候,人類的遠祖還沒有從東非草原的枯草叢中站起,第一只靈長類動物或許也不過才剛剛爬上樹枝。6000萬年來,遼河一直奔流不息,她不僅是人類的棲居之地,也是無數鳥類棲息繁衍的搖籃,是南遷北歸的候鳥們遷徙的驛站,是流域內所有生命形式的母親河。
鳥類選擇遼河流域作為遷徙地,是因為這里能給它們提供豐富的食物補給和舒適的棲息環境。這里有著豐富的水草和鮮美的魚蝦蟹貝,對于各種鳥類而言,無疑就是一個巨大的糧倉。就像F1賽車必須中途進站加油一樣,候鳥遷徙的旅程中將消耗大量的能量,也必須找一個提供中途補給的地方休息,進食補充脂肪,以及等待落單的同伴;而有些家伙則選擇了留下來繁殖。
曾經一段時間,遼河流域的濕地面積萎縮,人類活動的擴張,讓候鳥的生存面臨著嚴峻考驗。近年來,遼寧省成立了一家專門管理遼河的機構,對河道實行封閉管理,將侵占的大量耕地強制還草,禁止農民進入河道耕種,使得沿河遷徙的鳥類走廊逐漸恢復了生機,讓遼河流域成了鳥類永遠心儀的生存家園。
2013年和2014年春天,我連續兩年追蹤拍攝遼河流域候鳥遷徙的春潮。從遼河入海口的雙臺河口濕地等待候鳥的到來,然后隨著它們一路向北,最后進入內蒙古高原。親身經歷了鳥類遷徙的狂歡之舞和蓬勃生機,近距離觀察到了候鳥高超的捕食技巧和應變能力,也感受到了候鳥在遷徙路上的艱難生活。
遼河,陪我們見證了歷史的演進、日升月落。從遙遠的蒙古高原到匯入渤海灣,千般風情、萬種顏色,而這年復一年日復一日起起落落來來回回的候鳥們,依然與依賴著這方水土的生靈同飲一河水。時間長河里,鳥與夢飛翔。光陰,就這樣點點滴滴地流淌。遼河,傳承了千萬年的生命,還在繼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