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滿族的祭祀分三天進行,包括祭祖、祭天、祭樹神等儀式。
每次祭祀,男女老幼全體參加,大大增強了民族協作意識和家族凝聚力。
通過祭祀儀式,使得滿族的民族文化傳統在代際交替中得以延續和弘揚。
付家祠堂里恭賀祖先神“喬遷”之喜的鼓樂還未聲息,全族祭祖的傳統慶典隨之進行。寧安滿族人祭祀的第一天叫“堂子祭”,也是祭祖盛典的開始。
冬月的早晨,八點多鐘才能看見太陽光漫上窗臺。這時候,早已來到祠堂的大察瑪付成武率先簌簌口、洗洗手,看著年輕的察瑪們將祖先匣子里代表祖先神和氏族崇拜神靈的索羅條子(譜牒)擺放在供桌后面的架子上。女察瑪們往供桌上擺放黃米面蒸糕,給祖先神位前的酒杯斟滿酒,再點燃裝滿達子香葉面的香碟。
族長付吉林看著準備就緒,叫付成武招呼屋里屋外的族人安靜下來,男女老少向祖先神跪拜,同時,付成武帶著眾察瑪誦唱祭詞,唱畢,族長領全族男女老少向祖先神位磕頭問安。然后,人們分享供桌上的蒸糕,男女察瑪們兩人一組,開始跳薩滿神舞,將人們對祖先的敬重、懷念、問候,傳達給祖先神。
接著人們開始“豬祭”,也叫“吃渾神”。大察瑪付成武身著滿族長袍,一邊吆喊著“升豬”啦(殺豬的意思),一邊指揮幾位年輕人將祭豬牽到屋內的供案前,由一男一女兩位薩滿跳薩滿舞。跳畢,付成武手中擎著懷酒,口中念叨著“升豬”祈語,一遍遍往豬耳朵里灌酒。傳說,如果豬不住地搖頭,說明祖先神已經領受了族人的貢奉,果真,第三杯酒剛倒進去,那頭大黑豬就不停地叫喚起來,使勁扇動著兩只肥耳朵。族長付吉林高興的領著全族人跪下,行大禮叩拜。
然后眾人殺豬、褪毛,清膛、解件子(將整豬解成塊)。隨后,將分解的十幾塊件子放在鍋里煮上七分熟,再按大察瑪的吩咐往桌案上擺出豬的全型。擺放整齊之后,付成武招呼全族人跪在供案前,開始領唱祈祭神歌。全族人磕拜祖先神位之后,察瑪們再跳三段薩滿舞,“堂子祭”就順心順意的結束了。
晚上舉行“避燈祭”,將屋內燈滅、擋嚴窗戶,全族人跪地祭祀。我請付貴君與“察瑪爺”商量下,我能否參加晚上舉行的“避燈祭”,卻怎么也沒能商量好。族規里說:外族人是不能觀摩這個神秘儀式的。于是,夜晚來臨,我站在祠堂外,只能隔門聽見“察瑪爺”付成武領著察瑪們吟唱祭詞的神秘與肅然。
第二天為“祭天”。上午,付氏家族的男女老少全都來到祠堂前的院子里,幾位年輕察瑪在神桿前擺放供桌、放倒神桿。付成武叫小察瑪“請鍋”——選一平坦地方,擺上三塊石頭,再將鍋放在石頭邊。然后牽出一頭黑豬,放倒在鐵鍋邊的空地上。族長付吉林領著全族人跪在院子里,大察瑪用滿語詠唱“祭天”的祭詞,大意是:“天神在上,全族人供上牲豬,祈求天神享用,保佑人壽年豐”。
然后殺豬脫袍,在神桿尖抹上豬血,豬雜碎裝入神斗,請天神享用。付成武說這叫“裝桿”,那些豬雜是孝敬鷹神的。而后,大察瑪付成武繞桿三圈,灑酒和五谷雜糧,祭祀天神。全族跪下,大察瑪再次唱誦祭天神調,族人三叩九拜。
第三天為“祭神樹”。滿先人曾常年生活在長白山一帶的原始森林里,每一個家族祭祀中的“祭樹”環節大都選擇樹齡長的大樹祭拜。付氏新祠堂的后院有一棵百年老榆樹,一大早全族男女老幼來到樹下。付吉林將豬肉用一根長桿子送到一段結實的樹杈上,然后在大察瑪誦唱祭詞和祈福的鼓樂聲中,帶領全族人虔誠叩拜,祈求祖先和神靈保佑付氏族人出入平安,人丁興旺,世代不忘祖先恩典。
祭樹神臨結束時,付成武叮囑年輕察瑪們弄一捆柳樹枝帶回去,然后在上面掛些紅絲線。在薩滿們的歌舞中,家族老人將紅絲線拴在孩子們的手腕上,滿族人管這叫“換鎖”,傳說得到“換鎖”的孩子會得到祖先神的恩惠,平安長大。
從清朝皇太極年間開始,牡丹江流域滿人“祭祖”的傳統習俗,一直影響著寧安滿人各氏族幾十代人的生活。在這祭拜民族圖騰、懷念祖先、繼承祖先傳統遺訓、續寫族譜的祭祀活動中,人們從四面八方回到自己祖先生活過的地方,尋找自己氏族歷史的歲月留痕,無疑增強著滿族各氏族人們的凝聚力。
民間祭祀還使民族文化傳統在時代交替中得以延續和光大。每次祭祀,老察瑪都會給后代講述滿族祖先古老的神話傳說和族中祖先的光榮業績等;換鎖、續譜儀式上,族中的青少年回答自己身份以及祭祀進行時,察瑪用滿語唱誦神詞都是在弘揚滿族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
滿族的這種民間祭祀儀式是向祖先報告族人團結和后輩努力的平臺和機會。通過祭祖儀式,滿族人表達了對本民族神話傳說的敬畏之心、對祖先功績的緬懷之情,和祈求神祖護佑的虔誠之意。滿族人相信,通過與神祖的交流,祖先庇護了后人,而后人則獲得精神力量,民族的文化習俗由此得以一代一代延續和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