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湄公河次區域是指湄公河流域的6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包括柬埔寨、越南、老撾、緬甸、泰國和我國云南省。在生物學科學家對這個區域持續不斷的考察中,陸續發現了百余種新物種,增加了地球物種的類別。
在報告中強調的10個新物種中,有在泰國南部素叻他尼海岸發現的污斑魚(2),全身的金黃色令人眼花繚亂。它僅2厘米長,得名于體側有一塊大污斑,學名“borarus naevus”,“naevus”在拉丁語中含“污點、瑕疵”之意。在老撾中部的湄公河支流中,還發現一種玫瑰色的鯉科魚。“革胡子鲇魚”,又叫“會走路”的鲇魚(4),是在越南富國島的淡水溪流中發現的。鲇魚實際上并不會走路,但能通過胸鰭挺拔起來保持直立,像蛇爬行時那樣,在地面上扭動著向前移動和跨越障礙物。
管鼻蝠(3)是另一個新物種,這種蝙蝠長相丑陋無比,猙獰可怖,有一個名符其實的名字,叫著“管鼻蝠魔王”,生活在越南廣治省中部的省自然保護區。
在越南北部的森林中新發現的一種雨蛙(1),它叫出來的聲音非常奇特,聽起來更像是鳥鳴,而不是典型的蛙聲。這種青蛙不是使用重復的呱呱聲,每次都換成新的曲調,而且每只都用獨一無二的順序把點擊聲、口哨聲和啁啾聲混合在一起。在越南南部發現的另一種“陰陽”青蛙(5),學名叫“leptobrachium leucops”,眼睛分別是黑色和白色,十分驚人。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大湄公河物種項目負責人尼克·考克斯指出,“相關國家必須對生物多樣性高度重視,并且在自然保護方面進行必要的投資,特別是建立自然保護區,開發更加環保的經濟,才能夠保護新物種的生存狀況,并在今后繼續發現更加有趣的新物種。”
(編譯、供圖/李忠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