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著名書法篆刻家陳坤一先生是一位博學儒者,又是一位富于藝術想象力與創作表現力的藝術家;是一位曾在政府任職的文化官員,又是朋友同道中的一位謙謙君子。
他自幼喜愛書法,后師承王北岳、吳平等前輩名家。數十年來,他對書法篆刻藝術孜孜以求,付出了許多辛苦,又得到了許多歡樂,終于取得了令兩岸同道所矚目的藝術成就。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坤一先生正是秉承著這種思想來“游于藝”的。藝術是他的精神寄托,是他心中的一片凈土,但藝術又是他社會擔當之外的“余事”。他投身書法篆刻,不追求各類競賽中種種桂冠的榮耀,不受制于鬻書賣印的市場,在興之所至、情之所系中追求人生的快樂。同時他又不拘泥于藝術門派的束縛,轉益多師,深入傳統,關注當下,“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辭麗句必為鄰”。所以他在書法篆刻藝術創作中表現著自我、自在、自由、自然,展示著從容不迫的儒者風范。近三十多年來,大陸書法篆刻展覽的形式推動著藝術的繁榮發展,但又改變著書法人的心態,遠離文人的“游于藝”而進入競爭的行列之中,太多的功利目的使書法篆刻變得沉重而失去傳統的“修身”作用。而坤一先生幾十年來遠功利、歸本真的創作心志,當給人以反思與啟示。
坤一先生是從書法走入篆刻的,他的篆刻突出著書法的屬性,而篆刻反過來又潛在地影響著他的書法,在傳統文人書法中平添了許多奇思妙構。他能一筆不懈、不激不厲地寫鐘王小楷,其小楷不僅以精工勝,而重在以韻致勝;其行草書中兼具沉著痛快,不僅以力量勝,而重在以氣象勝;其隸書既能寫沉雄寬博的伊秉綬風格,又涉獵秦漢簡牘,得天真爛漫之趣。他偶涉“實驗書法”,便有不俗的表現,在1999年臺灣大地震后,他有感而創作一幅書法《國在山河破》,既有現代藝術的設計性,又有著書法的文化脈絡,在創新與傳承、美術與書法、形式與內容、創作者與讀者之間準碓地尋找到一個座標位置,可謂是一件新式書法的代表作。
王北岳先生與吳平先生的創作理念及作品風格,對坤一先生的篆刻有著素絲初染式的影響力,在北岳先生漢印、古璽印的基礎上,融合吳平先生的虞山派篆刻特點,其實也就是在古代印式中注入篆刻創作的裝飾之美。同時坤一先生又轉益多師,如對黟山派印風的汲取,對更年輕一代印人的創作乃至對日本篆刻的關注,在融會貫通、匠心獨運中生發出自身篆刻形式風格的多樣性。如“東陵閑種一園瓜”“對酒當歌”等印近漢白文?。弧扒锱d”“十年有成”則出自古璽;“歲月靜好”“多聞闕疑”“凡識庸聽”諸印近黟山派風格:“了無老人”“亦官亦山林”“子乾六十歲后作”“藐然高厲”則近虞山派;“心閑”“虛室有馀閑”“宅邊有五柳樹”等則是元朱文;“年開明日長”一印入印文字取自漢簡;“陳坤一”朱文形式取自元押,而“坤”字之形作“川”取自漢《石門頌》;“鮮于疇匹”一印或可使人感受到日本印風的影響。其他如佛像肖形印,在點線簡樸中求意態之美,在古拙中注入現代意味,在刀痕與筆觸間求技法語言。最令人矚目的是一枚長方形朱文自謂“實驗篆刻”作品,以圓轉流動又輕重變化的草書點線入長方形印面,雖不可識讀,但可以感受到方圓動靜的和合,是書法與篆刻合鑄的結果,是時代與心源共生的大美。
書法是坤一先生篆刻的重要支撐,盡管他的篆刻多方取法,有多種面目,而通過刀意傳達筆意是其一以貫之的重要特征,在刀筆互融中使作品不但耐“看”,而且耐“讀”;不但“悅目”而且“賞心”;不但有建筑般的空間造型美,而且沿刀筆時序展開著音樂般的節奏之美。如白文印“旁通二篆”“興酣落筆搖五岳”,朱文印“勁疾”“鮑”等皆能在刀石相激中表現筆意之美。
時下以展覽會為舞臺的書法篆刻,以突出形式美為要而淡化書刻的文意內容,更談不上通過作品折射出作者的道德學養。而坤一先生書法篆刻大有古風,所取印文內容多抒發自己的心境與理想,記錄自己的所思與所行,假方寸印面發心間逸氣,澆胸中塊壘。如“官到閑時更讀書”“八分布衣二分官”“人非看破不能閑”“和之以閑雅”“嶺上多白云”等等,其印文內容與藝術形式融于一體,反映出坤一先生的胸懷、才情乃至人格魅力。
坤一先生曾以“清歡”二字作印文,此取自蘇東坡詞句“人間有味是清歡”中?!扒鍤g”二字也正是坤一先生的心境與藝境:清者,一言其金石翰墨中的清雅之氣,再言其心中的清靜之境;歡者,一言其醉心書印、游藝人生中的無窮快慰,再言其書印之妙使人在賞會中與作者心心相印,沉浸傳統文化中得到的愉悅。佛家言“入清涼境,生歡喜心!”權取東坡“人間有味是清歡”句作拙文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