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和剖析到書法的藝術精華
金秋九月,我們迎未了劉正成老師四周的行草書臨摹與創作課,通過這門課,我覺得我們每個人都收獲頗多。在這短短的四周里,我們一步步地從暴露問題,改善問題,直至解決。從一開始的寫實性,創造性臨摹,通過對蘇軾的《黃州寒食帖》,王鐸的《臨張芝帖》的分析研究;再到模仿性自作詩文,純行書創作;最后的草書創作,這一個個階段的訓練,讓我們挖掘和剖析到了中國書法的藝術精華。
階段一:臨摹
臨摹,是學習任何書帖必不可少的第一步,徐海老師上課時曾給我們打過這樣的比方:臨摹就是在不斷地賺錢,而創作就是在花錢,臨摹功夫不到,創作時就沒有本錢。一句話,道明了臨摹的重要性……
臨摹階段劃分為兩步:寫實性臨摹與創造性臨摹。寫實性,從字面的意思上可知,就是尊重客觀對象,強調反映法帖的準確逼真。同時,在這個的基礎上,又不能忽視作者的情緒感染,尤其是蘇軾的《黃州寒食詩帖》,更應該在寫實性臨摹的基礎上,考慮到蘇東坡被貶職,仕途受挫的悲憤情緒宣泄的,在首先做到形似的前提下,盡可能地體會摹本作者的精神意圖。而創造型臨摹又劃分了兩小類:1、結字變化,線質不變;2、線質變化,結字不變。在這個訓練中,臨摹王鐸的八尺草書速度顯得尤為重要。草書,難在快速書寫中把握字型結構,章法布局,因此,我選擇改變結字的辦法,將字勢往右上方傾斜,并突出折筆,嘗試做出尖銳、險峻的布局;同時墨色中又加入枯墨,在豐富墨色變化的同時,加強書寫的速度感,弱化其摹本的特色,增強了創造性。
通過這個訓練,我意識到有意學書,但僅學其形,得不到摹本作者的精神意圖,不算學到真東西。臨摹既然如此,學其法,分明利弊,有取有舍,情感發自于內心,更不用說創作了,做不到情感積累,必然會了無生氣……
階段二:純行書創作
純行書創作,是我創作中的一大問題。隨著破體書風的流行,行書中雜糅了太多的草書元素,行書點畫已不再完整,字字之間的連帶過多,破壞了純行書的味道。尤其是在條幅作品格式中,單純的行書章法總是顯得缺乏連貫性,速度感也難以表達,因此,不得已加入了草字結構,雖然整體連貫了很多,卻沒有完成純行書的命題。
再次嘗試時我注意到蘇軾的作品變化主要依靠字的大小來完成,或許我也可以利用增加字組,改變字與字之間的距離來解決這一問題……
模仿性自作詩文要求我們在臨摹《黃州寒食詩帖》的基礎上,用自己的隨筆詩文加以創作,改變以前一味地抄唐詩宋詞,創作完完全全屬于自己的作品。自己的隨筆,因為有感,所以能用毛筆抒發;因為有變,所以自然,或許,這就是劉老師給我們布置這項作業的緣由吧!
階段三:草書創作
草書,為了書寫便捷而產生的另一符號系統,在張旭、懷素草書卷出現后,狂草成為人們日常的書寫方式,在快速書寫中體會毛筆與紙的摩擦,草書也是有草法于其中,并非把行書楷書寫快就可以,需要理解、學習草法,傾注自己的激情于其中,破壞理性但又不失法度,通過對狂草的創作,讓我知道了如何更加熟練地運用毛筆。
八尺條幅狂草的書寫,在一定的書寫速度、一定的墨色變化基礎上,盡量破壞了理性狀態時的處理辦法,并加入了自己所認為的感情渲染……
四周的行草書訓練,從臨摹到創作的轉變,引領著我們一步步地了解著書法史,窺探著書法藝術的奧秘……
(文/高文)
業精于勤知行合一
在我少時,剛剛開始學習書法就聽說過劉正成老師,當時劉老師主導的中青展以及《中國書法全集》的編輯工作正如火如荼地進行,但是那時的我可能還不理解為什么我的每一位老師在討論書法問題時都會談及中青展和劉正成老師,可能是因為太小并不能真正理解中青展對于書法藝術發展的意義,這些記憶大概就是我對劉正成老師的第一印象吧!
等到大一些后,有了自己的思想和判斷,回頭去看中青展的一些資料,才真正懂得了其中的意義所在,中青展的舉辦成就了一大批的書法人才,其中包括我現在的老師。劉彥湖、徐海、蔡夢霞三位老師都是當時中青展的佼佼者,同時,中青展也加快了書法走向多元化的步伐。中青展的策劃者劉正成老師也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了我心目中的偶像,能夠聽劉正成老師一堂課的愿望從那時起也油然而生。時至今日,這種愿望一直存在于心里,期間我一直關注著劉老師出版的各種著作,渴望從中能夠吸取到先進的書法技巧和理論知識。
現在我已經是一名大學生,在書法的道路上獨自摸索,然而劉老師對我的影響從未減弱,當我看到新學期課表的那一剎那,心中有一種激動涌上心頭,因為課表上清楚地印著劉正成老師的課程——行書綜合訓練與創作,這說明我的愿望馬上就要實現了,我可以走進劉老師的課堂了!
2014年9月1日,劉老師開始給我們上的第一堂課。第一次見到劉正成老師,他是如此和藹,講課時又是那么富有激情,作為一位學術與技法都卓有成就的書法家,劉老師在上課的過程中確實能夠讓我們深刻地體會到他學識的淵博,在他那里任何問題中都可以有許許多多的解決辦法,這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知行合一的含義。劉老師跟我們探討的問題,如一幅作品對神采和形質“兼之者”是怎么理解的?雖然看似是很平常的問題,但是經過仔細思考,卻能夠分出許多的小問題。行走在書法學習的道路上,這些小問題都是要面對的問題。劉老師更在班里語重心長地提出本科生的教育非常重要,我作為本科生迷茫過很多次,在一些問題上也曾碰過壁,如果這時有老師為我解惑,那一定會在專業上得到很大的提高。劉老師正是這么做的,他要求我們把自己的困惑和遇到的問題提出來,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樣才會使我們更加明白事情的來龍去脈,為研究其他更深層次問題打下基礎。當然,解決了問題之后是需要我們以更大的努力去探索。在老師為我們指點迷津的同時需要我們更加努力把自身做得更好!
在之后的實踐過程中,我們開始按照劉老師的方式進行臨摹與創作之間的轉換學習,劉老師告訴我們作為臨摹,并不是簡簡單單臨像就可以,臨像是前提,但是還要通過不同的方面去深入對所臨對象的研究、提取,所以我們通過新的方式對王鐸草書條幅以及蘇東坡《黃州寒食詩帖》進行了系統的臨摹學習。首先,要把兩帖實臨;其次,要提取出兩帖的線質,分析線質,然后保留原帖線質對字形進行改變;最后,提取兩帖字形,分析結字特點,在字形不變的前提下變化線質。經過這三個步驟之后,我們對字帖的理解加深,對于原帖的面貌就會更加的清晰,而且在變化的過程中其實就是一個創作的過程,更加有利于我們的創作。同時,我們在變化的過程中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這正是因為古人書寫作品時已經把這幅作品做到了極致,任何一個問題都會思考清楚。崔瑗在《草書勢》中寫到“就而察之,一畫不可移”,表明書法作品是有法度存在的,有著“一畫不可移”的規則和規律性。這種對自由與規律、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高度統一的要求,正是我們所要學習和追求的。對每一點畫所在位置的考究都極為重要。
做完臨摹訓練的第二節課,我們開始進行創作,本以為可以輕輕松松的完成,但是劉老師告訴我們的是要用純行書去書寫創作,純行書的書寫難度可想而知,在劉老師的《書法藝術概論》中提出現在是破體書盛行的時代,行草書的創作幾乎占據了九成半,沒有人再老老實實地去書寫純行書,劉老師提到當代書家中只有曹寶麟先生還是老老實實地用純行書在書寫,如果沒有深厚的楷書基礎,純行書的創作肯定是難于上青天,劉老師給我們所講的都是當今書壇所反映出來的問題,也是我們需要解決的。
在我們完成了許多的創作作品之后,劉老師又給我們提出了一個更高的要求——讓我們自作詩文,去完成一幅書法作品。這對我們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在很早之前,看劉老師的書法作品就是自作詩文、日記。曾經還讀過一些劉老師表達自己學術觀點的文章,其中有一篇是關于劉老師對“書法不是寫字”這一觀點的理解的文章,看完之后我有所感悟,如果書法不是寫字那會是什么?寫字是書法的基礎,書法是寫字的藝術表現。也就是說,沒有寫字就沒有書法,寫字與書法是密切關聯的。而寫字的“寫”,也是具有兩種含義的,它不僅僅是簡簡單單的用毛筆去書寫,還有一層就是要去書寫記錄自己內心的所感所悟,從中注入自己的真情實感,縱觀古今,所有傳世的作品之中都有一段感情經歷豐富的故事,作品所傳達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字形有多么的優美,其中也因為本身有獨特的含義!所以說劉老師給我們提出的這點要求僅僅是讓我們向書法大道邁出的第一步。但當我們開始做這件事情的時候才真正感受到它的不易,自己心里雖然有許許多多的想法但是卻怎么也寫不到紙上。如果一個人沒有扎實的文學功底,文章怎么可能信手拈來?這時用“詞窮”一詞來形容我自己真的再合適不過了!這一次讓我發現了自己存在已久的弱點,我不由自主地開始思考“居安思危”這個詞。作為一名中央美術學院的學生,連寫一篇文章都感到“詞窮”,我們所需要學習的東西實在是太多太多,這確實給我了一個不小的警示!我們在觀看劉老師《隴上鴻泥》作品集時,里面有許多的自作詩文,劉老師說他每走到一個地方就會根據當地的風土人情寫一篇文章或者作一首詩詞,業精于勤荒于嬉,我們每日所做的事情是否能及劉老師所做的十分之一?
一個月的學習時間匆匆流逝,劉老師的課總是那么值得回味,富有激情的演講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劉老師真正留給我的是一串巨大的問號!——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這個問號在劉老師的第一堂課就提出來了,這個哲學問題確實是值得我們深思,我們現在所思考的問題并不應該是僅僅把字寫好那么簡單,而是應該怎樣做到知行合一,正如劉老師所說的,在書法的歷史長河中,一個人不需要去刻意追求風格,因為風格本身就像是我們的背影,自己是無法看到的,我們現在所要做的并不是去追求風格的塑造,而是需要不斷地成長和吸收營養,使自己的背影逐漸強大起來。因為中國書法藝術需要我們用辯證的、客觀的視點來解讀它,需要我們用聯系的、發展的眼光看待它。只有這樣,我們的藝術長河才能永不枯竭!(文/國仕堃)
將感情自然地流露在作品中
在第一周實臨蘇軾《黃州寒食詩帖》后,劉老師進一步給我們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我們自己作詩并用《黃州寒食詩帖》風格創作。劉老師講到,現如今書法缺乏文化,如若只是拿來古人的詩詞作為創作內容,那么就不能夠把情感帶入到創作當中,故很難成為佳作并被大家所記住。另外,寫自己的詩文也是破壞作品程序化的一個很好的方法,使之有出其不意的效果。中國古代文人都是即興作文作書,如蘇軾的《黃州寒食詩帖》,作者在創作時融合了自己的心路歷程,將跌宕起伏的心情自然地流露于作品中,使作品的章法以及筆墨節奏變化豐富且有新意。
課下我根據劉老師所講的,試著去作詩,因為是第一次作詩,內容避免不了青澀,但用自己的作文內容創作寫起來果真是游刃有余,參照蘇軾《寒食帖》之意,將自己的感情自然地流露于創作作品中,形成章法自然的節奏感。劉老師用這樣的方法調動了我們的潛能,就像劉老師說的那樣“使我們的小宇宙爆發”!
為了能夠熟練流暢地進行草書創作,劉老師特意為我們選了首大家熟悉的劉禹錫的《陋室銘》,要求點線精細。劉老師強調,不要將楷書和行書的筆意帶到草書中,草書不是把行書快寫,草書是另外的符號系統,是由章草演變過來的。在這幅創作中我參照懷素《自敘帖》的筆意風格,中鋒行筆注重節奏和墨色的變化,落款小字使用小草并參照《千字文》之意。劉老師講到,不要將楷、行的筆意放到草書中,草書是另外的符號系統,而狂草又是非理性的書寫,像張旭、懷素就是其代表。并且還講到中國書法史上一些“破壞型”的書家,如徐渭破壞筆法、蘇東坡破壞墨法,王鐸破壞章法。講究視覺與創作過程的美,是一種忘我的表達,強調筆墨境界,神采為上。(傳)衛夫人《筆陣圖》講到筆墨與自然現象結合,書法的下意識、非理智是最好的。強調意境的表達即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因此我在臨摹張旭《古詩四帖》時,加入了墨色及節奏的變化。草書條幅創作杜甫《春夜喜雨》,參照王鐸草書,對每行空間與作品幅面的視覺效果進行處理變化,注重作品的章法的輕重疏密以及節奏感和墨色變化。
(文/魏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