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人類文明繁榮發展的今天,空前的書法遺存為書法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創作資源,人們的視野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拓展,由此帶動當代書法創作也進入了一個技術變革的大爆發時期,書法技法的全面復興是當代書法藝術全面繁榮的標志,無數有志于書法藝術的年輕學子們正朝著更高的“書技之路”前行!
然而,畢竟書道玄微,“技”只是外衣,穿的再漂亮也是一時炫人眼目,而從心靈發出的光芒才是最耀眼奪目的。起于技、終于心、進乎道,心的旅程上的修煉才是究竟。
技法的錘煉就已經耗去我們幾十年的工夫,其實技的修持過程已經走在心靈感悟之路上了,所謂“技進乎道”,并不一定先技后道,技亦可直入道,庖丁解牛即是如此。
真正的書家必定以每日臨池不輟為日課,對古典的研習已成為一種習慣和常態,就如吃飯睡覺穿衣般自然,而成功的書家所汲取的古典養分在于致用也。學古而不泥古,學以致用,人人盡知,而能落實到位者區區,茍非有緣明師,學書之境必大相徑庭也。
故學書之法首要明理,次修其法,法不立則書必頹矣,雖腹有詩書亦徒然。近時大有人鼓吹文化修養精神至上等玄乎其玄,于書非益,徒增其勞也!
予治學之年鄉賢啟蒙入書法正途,而立時又北上學書習篆,先后于棗莊青島中書協培訓中心得以親近崔自強、王鏞、石開、李剛田等諸名師,茅塞頓開,信心倍增;后幸入洪師惠鎮門下教以書畫詩律,研究生三年于山水花烏用功甚勤,感洪師孤高鶴立之凜凜風神,于書至妙之用也!后又負笈中國美院拜入悟齋門下攻讀博士學位,授以書法精氣神,師舉重若輕談笑鴻儒,氣定神閑,意致千里之外,吾雖不能為,而每每心向往之!又得同學砥礪,交訪名賢,輾轉南北,始知真訣在知行合一,乃以有成,遂發愿墨磨萬錠、筆禿千管,自楷至草,凡書法經典及能尋之片羽吉光,無不揣度研習;又后,再緣逢南湖名士寐叟后人沈氏之珍兄,時于夜半三更、萬里長途授以古草正宗,書道玄微終初撥云霧,有如黑夜明燈亮敞襟懷!
余少時嗜武,又好音律,癡迷其中以致身心兩忘,積以歲月終獲小成。武者予我強健體魄,使我心生堅毅,音樂使我得以步入專業殿堂科班修成,二者于今皆大惠我藝途,所謂書外之功旁參妙得也。
五屆蘭亭征稿之日起,并無十分圖創之念,依舊每日臨池上課喝茶自在,直至一日,陽靜兄寄來仿古佳紙一卷,頓有書意。是日也,天朗氣清,放眼南望,窗外海天一色,碧波輝映著數點風帆,“好在堂”宛在天水之間!窗下更滿目鳳凰花怒放,隨處可見芒果掛滿枝梢,涼風徐徐,輕輕叩擊風鈴聲聲入耳……五合佳臻,即取珍藏良墨,以古月精制龍尾暗細羅紋硯輕磨,待清煙升騰,即取中山狼毫,舔筆濡墨,披圖而就痛快淋漓!寫畢自視佳善,非所謂創作之作也,此乘天作之運也!
書道之途漫漫,古賢經典昌昌,惟日日新又日新再日新,新者托古之新也,當得如對至尊,新乃汨汨而出,無窮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