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聽取和審議了省人民政府副省長黃旭明所作的《關于全省糧食安全工作情況的報告》,并舉行了糧食安全工作專題詢問會。通過專題詢問和審議,常委會組成人員認為,省政府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在千方百計穩定糧食生產的同時,大力培育糧食市場,鼓勵和引導各類市場主體積極開展省外產銷合作,多渠道引進省外糧源,全省糧食供給數量充足、品種豐富、價格平穩,糧食安全形勢總體穩定。同時,常委會組成人員指出,當前我省糧食安全工作也面臨著耕地逐年減少、基本農田“占補平衡”難度加大、種糧比較效益偏低且農戶種糧積極性不高等問題,糧食調運、加工、儲備和應急保障等體系建設亟待加強,保障糧食安全任重道遠。現將審議意見匯總如下:
(一)層層落實,完善糧食安全責任制。全省各級政府要統一思想,提高對糧食安全重要性的認識。要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69號)精神,把糧食安全的“省長責任制”分解落實到市、縣政府主要領導,實行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各級政府都要承擔起保障本地區糧食安全的主體責任,建立和完善糧食安全應急預警機制,及時把握糧情變化,破解糧食生產、儲備、加工和流通等各環節的難題。要加大各級財政用于糧食安全的資金整合力度,講求資金的指向性、精準度和可操作性,集中力量扶持種糧農戶特別是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和糧食專業合作社。要重視負責糧食安全的機構和隊伍建設,配備專職人員承擔起糧食產銷平衡、市場調控、監測預警、儲備管理、應急保障、質量安全和監督考核等工作職責,確保糧食安全各項責任真正落實到位。
(二)突出重點,確保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要開展全省耕地特別是水田面積的普查,對現有統計的耕地面積中已經用于挖塘養魚、種植苗木和多年生作物的面積進行核查,摸清底數,做到心中有數。要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和保護,整合農業、水利、國土、財政等資金和項目,按照農田設施完善、農田質量提升、生產技術先進、服務體系健全等要求,加快推進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管理制度建設,禁止挖塘養魚、種植苗木等多年生作物,防止“非糧化”,穩定提高糧食生產能力。要深入實施種業工程,加大農業科技創新力度,推動農作制度創新,大力推廣農牧并舉、糧經結合、農機化配套的“千斤糧萬元錢”等高產高效模式,提高耕地的復種指數和經濟效益。要培育適度規模經營的新型糧食生產主體,加大對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和糧食專業合作社扶持的力度,著力破解土地流轉期限過短、流轉費用不斷升高、糧食訂單數量不足、信用貸款難和農業設施用地落實難等突出問題。要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學習借鑒上海松江、江蘇南通等經驗,發揮鄉鎮農技服務中心、村經濟合作社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等作用,推行土地集中流轉、連片種植和“托管式”、“保姆式”規模化服務等方式,為廣大種糧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全程化服務。
(三)堅守紅線,認真做好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和保護工作。堅持規劃先行,省里在編制“十三五”規劃時,要多規合一,做好城鎮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基本農田保護規劃等相銜接。在永久基本農田劃定中,要優先對優質高產水田特別是糧食生產功能區實行有效的保護。發改、國土、農業和財政等部門要堅守基本農田紅線,按照占水田補水田、占良田補良田的要求,嚴格驗收標準,明確驗收人員責任,保證占補平衡的農田質量不下降。要嚴格實行問責制度,將政府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以及主管部門主要領導的基本農田保護責任列入離任審計范圍,凡是在任期內造成基本農田數量減少、質量下降的,應追究相應的責任。針對基本農田保護法規執行中存在的問題,省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加強調查研究,積極提出修訂的意見。
(四)多管齊下,大力培育糧食市場。省里要統籌規劃,從全省糧食產銷的實際出發,合理布局,推進糧食市場網絡體系建設。要求各市縣必須至少建設一個糧食批發市場,并將其納入城鎮規劃和商業網點規劃,提升現有糧食批發市場的功能和輻射力。同時,加快全省糧食網上交易平臺建設,實現糧食交易電子化、網絡化。要加快糧食物流體系建設,大力推廣散糧裝運、成品糧集裝化物流方式,引導購銷運輸和加工企業聯合運營,加強舟山國際糧油集散中心等重要糧食物流節點建設,打造跨區域的糧食物流通道,確保糧食運得進、儲得下、銷得了。要加快糧油加工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糧食大流通,繼續深化與糧食主產區的產銷合作,鞏固與省外糧食主產區的長期合作。鼓勵和引導各類企業和其他經營主體參與糧食產銷合作。食品藥品監督、工商、質檢、糧食等部門要明確職責,依法加強對糧食市場的監管,加強對糧食及制成品的質量安全檢測,規范市場經營行為,堅決打擊人為操控糧市、摻假使雜、銷售變質糧食及其制成品等違法行為,保證市場公平競爭和質量安全,讓老百姓買得明白,吃得放心。
(五)深化改革,完善糧食儲備體系。加強地方儲備能力建設,認真落實國家下達的地方儲備糧食增儲計劃,加快實施高標準儲備糧庫建設。對于列入儲備庫建設的項目,各級政府要在用地指標和資金籌措等方面出臺政策予以重點支持。加快現有“危倉老庫”的改造和功能提升,擴大國有儲備庫的收儲能力。大力推廣應用先進適用的儲糧技術,進一步提高科學儲糧水平,努力實現綠色保糧。支持溫臺等缺糧地區加快儲備中轉糧庫、儲運配套設施建設,提高防御糧食安全風險的能力。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完善運行機制,嚴格儲備糧管理,防止“陳糧頂新糧”等腐敗現象的發生,確保儲糧安全。要多措并舉,挖掘儲備潛力,在強化嚴格監管的同時,探索通過公開競價的方法,將部分儲備糧特別是成品糧儲備任務委托信譽好、有庫容、管理規范的糧食企業來承擔,減輕政府儲糧的壓力和負擔。要調動社會儲糧的積極性,鼓勵和引導糧食經營、加工企業等市場主體挖掘潛力,增加糧食庫存。要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全社會的糧食安全意識,繼續推進農戶儲糧計劃的實施,引導城鄉居民和重點用糧單位適度儲糧。
以上意見,請省政府研究處理,并于2016年3月底前向省人大常委會提出研究處理情況的書面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