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任、副主任、秘書長、各位委員:
我受省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委托,向常委會作關于《浙江省專利條例(草案)》的說明。
一、修訂條例的必要性
現行的《浙江省專利保護條例》于1998年12月經省九屆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審議通過,2005年9月經省十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修訂, 2011年11月又經省第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修改。條例實施以來,我省專利保護水平明顯提高,專利事業得到了較快發展,2014年全省專利申請、授權量分別達到26.1萬件和18.8萬件,居全國第二位,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9.75件,也居全國前列。
2008年6月,國務院印發了《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同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修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2010年1月國務院重新修訂了《專利法實施細則》。各省(市、區)為了保持與上位法精神一致,加快了地方性專利法規的修訂進程。為此,我省應加強專利立法工作,大力推進專利法及其實施細則和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在我省的貫徹實施。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我省專利工作也面臨著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如專利侵權和專利假冒情況時有發生,基層執法力量薄弱,專利成果轉化的激勵機制尚不健全,專利創造與運用水平還不夠高,專利管理與科技管理、經濟管理脫節現象依然存在等。近幾年來,省委、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促進專利事業發展、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和知識產權強省建設的重要政策和措施,有必要將實踐中行之有效的一些好的經驗與做法吸收、轉化為法規條文。 為營造專利事業發展的良好法制環境,我省應當加快專利法規修訂工作。
二、條例草案的起草過程
2014年《浙江省專利保護條例(修訂)》列入常委會立法計劃二類項目,2015年列入常委會立法計劃一類項目,并由省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提請常委會審議。教科文衛委員會高度重視這項立法工作,今年伊始,成立了立法工作領導小組和起草小組,制定了立法工作實施方案。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姒健敏擔任領導小組組長,多次主持領導小組會議,聽取意見建議,提出工作要求。
今年2月,起草小組在省科技廳、省知識產權局提交的建議稿基礎上,形成了《浙江省專利條例(草案)》(以下簡稱條例草案)征求意見稿。教科文衛委員會會同法工委于4月至5月赴杭州、寧波等地調研,廣泛聽取意見,并赴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國家知識產權局征詢意見,還通過多種形式征求了省級相關部門、市縣人大常委會及高等學校、科研機構、企業、相關中介機構和專家學者的意見。6月19日,教科文衛委員會召開全體會議,對條例草案進行了分析和研究,修改后又進一步向省政府、省政協等單位征求修改意見。7月14日,教科文衛委員會再次召開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了條例草案,決定提請省人大常委會審議。
三、條例草案的主要內容
條例草案共六章五十一條,主要包括總則、專利創造與運用、專利保護、專利服務與管理、法律責任等內容,亮點與創新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關于條例的名稱。現行《浙江省專利保護條例》制定于1998年,根據當時的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內容主要圍繞專利的保護與管理,重點強調專利保護。2008年國務院出臺的《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對知識產權的創造、運用、保護、管理提出了更加全面的要求。我省專利工作已實際涵蓋了專利的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和服務等方面,條例草案對有關內容和范圍進行了拓展。許多兄弟省市立法也逐步使用了“專利條例”名稱。因此,條例名稱改為《浙江省專利條例》。
(二)關于專利成果處置權、收益權制度改革。為了加快推進專利成果轉化,明晰股權投資權屬,減少職務發明實施后可能帶來的爭議糾紛,條例草案明確規定,政府設立的科研機構、高等學校和職業技術學校擁有的專利,授權后超過雙方約定實施期限或者沒有約定期限超過一年未實施的,發明人、設計人可以自行實施(第十六條);政府設立的科研機構、高等學校和職業技術學校實施、轉讓、許可他人實施與發明人、設計人自行實施專利的收益,百分之六十以上歸發明人、設計人所有;專利作價入股的,應當劃出一定比例的股份歸發明人、設計人所有(第十七條)。主要是基于以下考慮:
一是,許多地方強烈要求通過立法強化專利成果轉化的激勵措施,進一步完善專利成果處置權、收益權制度,鼓勵發明創造。目前,專利作價入股和收益分配,是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員普遍關注的問題。從專利成果轉化的實際來看,如果在專利等職務成果轉讓中,專利權不能讓渡給發明人或設計人,專利成果難以轉化,往往束之高閣,容易導致轉化率低下和暗箱操作。
今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修訂專利法、公司法等相關法律,完善科技成果、知識產權歸屬和利益分享機制,規定“將職務發明成果轉讓收益在重要貢獻人員、所屬單位之間合理分配,對用于獎勵科研負責人、骨干技術人員等重要貢獻人員和團隊的收益比例,可以從現行不低于20%提高到不低于50%。”
二是,我省已在推進專利成果處置權、收益權制度改革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1998年,省政府出臺了《浙江省鼓勵技術要素參與收益分配的若干規定》,規定企業、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等單位“可從單位擁有的技術股份中提取一定比例劃給作出貢獻的科技人員。”2004年制定的《浙江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規定,以科技成果作價入股的,可以由成果完成人持有一定比例。2009年制定的《浙江省高新技術促進條例》規定,獎勵的股權應當占該科技成果所占股份的百分之二十以上。2012年,省政府制定了《關于進一步支持企業技術創新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的若干意見》,規定職務發明成果的所得收益,高校可按60-95%的比例劃歸參與研發的科技人員及其團隊擁有。
三是,借鑒了外省市對科技成果參與收益分配的成功經驗。2010年底,國務院同意支持中關村實施科技成果處置權和收益權、股權激勵等“1+6”系列先行先試政策。2014年,北京市政府出臺了《加快推進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科技協同創新若干意見》,提出“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所獲收益可按不少于70%的比例,用于對科技成果完成人和為科技成果轉化作出重要貢獻的人員進行獎勵”。江蘇、山東等省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對此也作了相應的規定。
(三)關于縣級專利行政部門的執法權。一是賦予縣級專利行政部門行政執法權。目前已有59個縣(市、區)接受委托開展專利執法,占比達65%。鑒于多年開展委托執法的基礎,并根據國務院關于簡政放權的改革要求,經征求國家知識產權局的意見,條例草案賦予縣級專利行政部門行政執法權,可以依法處理專利糾紛,查處專利違法行為(第四條、第六條)。二是明確專利侵權查處范圍。調研中,專利權人普遍反映專利維權存在“時間長、舉證難、成本高、賠償低”等狀況,挫傷了企業開展技術創新的積極性。實踐中,專利領域中明知侵權而仍然為之的假冒專利、重復侵權、群體侵權時有發生,在一些地方甚至還比較嚴重。這些行為不僅直接侵害了專利權人的權益,還擾亂了市場秩序,破壞了創新環境。對此,條例草案規定了專利行政部門可以依法主動查處假冒專利、重復侵權、群體侵權等行為(第二十七條)。
(四)關于網絡等交易平臺的專利保護。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電子商務規模的不斷擴大,網絡環境下侵犯專利權的行為也越來越多,對專利權人合法權益以及市場秩序造成極大沖擊和影響。規范網絡專利保護,明確利益攸關方責任,非常有必要。同時,這也是我省專利工作的特色和創新,近幾年來,我省出臺了一些有關網絡專利保護的政策和措施,積累了一些成功的經驗。因此,條例草案明確了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對電子商務領域專利侵權和涉嫌假冒專利行為的處理職責和處理程序;同時,明確了專利權人或利害關系人的權利義務(第三十二條)。對專利行政部門和知識產權維權援助機構在網絡專利保護工作中的責任,也作出了相應的規定(第三十三條)。
(五)關于專利行政保護與司法保護協調機制。建立行政與司法訴調對接機制是我省處理專利民事糾紛工作的創新。條例草案明確了專利民事糾紛的訴調對接機制,規定經專利行政部門、調解組織調解達成的協議,當事人可以申請人民法院進行司法確認。經司法確認后,一方當事人拒不執行調解協議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第三十一條)。
另外,條例草案對違反本條例的法律責任作了進一步規定,對專利法涉及程序性的原則進行了具體化的規定。
以上說明和《浙江省專利條例(草案)》,請予審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