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快推動經濟轉型升級,促進經濟平穩發展、創新發展,省人大財經委在常委會馮明副主任帶領下,對全省上半年經濟運行態勢和計劃、預算執行情況進行調研。自6月份以來,分赴杭州、寧波等6個設區市和7個縣(市、區)檢查經濟轉型升級十大組合拳落實和經濟發展情況,與當地政府、相關部門、人大代表、行業協會和企業深入交流,實地考察基層、企業和重大項目,召開有7個省級部門參加的半年度經濟形勢座談會,專題聽取專家學者的意見建議?,F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上半年經濟運行主要情況
今年以來,省政府及相關部門認真貫徹執行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堅持以“八八戰略”為總綱,圍繞省人代會確定的目標任務,主動適應、積極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扎實打好經濟轉型升級組合拳,努力促進平穩發展、創新發展,各項重點工作穩步推進。全省上半年經濟總體平穩運行、穩中向好,計劃和預算執行情況總體較好,轉型升級取得有效進展,經濟發展的積極因素繼續增多。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經濟發展總體平穩。上半年GDP增長8.3%,比一季度提高0.1個百分點。農業生產基本平穩,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增長1.4%;工業增速緩中有升,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服務業加快發展,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1.4%;主要經濟指標從4月份開始呈現企穩回升態勢。重點建設項目加快推進,重點行業和大中型企業支撐作用增強。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3%。
(二)轉型升級邁出新步伐。隨著“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換三名”等經濟轉型升級組合拳深入貫徹落實,轉型升級取得積極成效。服務業增加值增速超過規上工業,服務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進一步提高。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速明顯高于規上工業,高新技術產業貢獻率達52.9%,新產品產值率為28.9%。約束性指標完成較好,治水治氣深入推進,節能降耗成效明顯。
(三)發展新動力不斷增強。全面深化改革有力推進,創業創新活力持續提升。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經濟形態正滲透到生產生活各領域各環節,新業態、新模式發展迅猛,信息經濟已成為全省經濟發展的重要亮點。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電子信息制造業增加值增長7.6%,網絡零售額增長51.4%。企業創新積極性增強,1-5月規模以上工業科技活動經費支出增長7.8%,高于同期主營業務收入增速7.6個百分點。大眾創業氛圍濃厚,注冊企業和各類市場主體數量大幅增加。創新平臺不斷提升發展,眾創空間加快構建,高新園區1-5月區內規上企業工業增加值增長12.3%,首批37個特色小鎮規劃建設扎實推進,引領轉型發展、創新驅動的作用進一步顯現。
(四)財政金融運行穩定。財政職能作用進一步發揮,財稅體制改革不斷深化,財政收入保持平穩增長態勢。上半年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7.5%,其中稅收占收入的比重達85.8%,制造業稅收穩中有升,金融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軟件業及租賃商務服務業等產業對稅收的增長貢獻明顯。財政對基礎設施建設、新興產業培育、轉型升級等方面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民生和重點工程保障有力。金融市場總體穩定,銀行信貸投放繼續增加。6月末,全省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款余額分別為87480和75393億元,同比增長7.2%和9%,上半年新增貸款同比多增380億元。
(五)民生保障持續改善。居民收入穩定增長,上半年城鎮、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1%、9.3%。大部分民生實事實現了時間過半、任務過半。物價保持穩定,就業形勢總體趨好。教育、醫療衛生、文化、社會保障等重點工作積極推進。
二、需高度關注的問題
在充分肯定上半年經濟工作取得成績的同時,也要清醒看到,下半年國內外經濟形勢依然嚴峻復雜,經濟發展穩中有憂,影響經濟波動的潛在風險仍然存在,同時也面臨一些突出問題和困難。
(一)保持經濟穩定增長壓力較大,全面完成預期目標任務艱巨。目前市場需求持續低迷,經濟穩定增長壓力較大,部分指標完成年度目標任務艱巨。上半年出口增長2.4%,雖然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低于年度目標5.1個百分點。市場采購貿易出口上半年雖然增長47.9%,但比一季度大幅回落56個百分點,對全省出口增長的拉動作用有所減弱。5月份出口訂單景氣指數為90.2,連續第4個月下滑,在手訂單同比增長的企業占比僅為23.4%,下半年出口形勢比較嚴峻。消費增長乏力,上半年我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7.7%,低于年度目標3.3個百分。從“十二五”規劃實施進度和今年預期情況看,進出口總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項指標雖然在全國處于較好水平,但與規劃目標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區域分化程度加大,一些產業層次低、城市競爭力弱、新增長點少的地方發展明顯放緩。要全面完成規劃目標,保持經濟平穩發展,下半年需付出艱苦努力。
(二)部分工業企業生產經營困難,保持工業平穩增長難度較大。上半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分別比去年同期和今年一季度回落1.2和0.1個百分點,也低于全國1.3個百分點。調研中很多企業反映,我省用電、用地、用工、融資等價格偏高,社保繳費負擔較重,企業生產經營壓力較大。行業企業分化更趨明顯。上半年規模以上制造業31個大類行業中,有6個行業增加值下降,5個行業增速在2%以下。5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虧損面為21.1%,大于去年同期1.8個百分點,虧損額上升8.3%。工業投資意愿不強,工業發展后勁不足。上半年工業投資增幅比一季度回落1個百分點,二季度有68.4%的工業企業和82.5%的服務業企業在未來三月內無投資打算,分別比一季度上升3.8和3.6個百分點。
(三)市場風險依然突出,化解難度不小。不良貸款數額和比重繼續“雙升”。截止6月末,我省不良貸款余額1677億元,比年初增加280億元,不良貸款率2.23%,比年初上升0.27個百分點。不良貸款暴露的區域、行業均有所擴散。目前銀行以保證方式發放的企業貸款占比仍在1/3以上,部分前期已處置企業的風險再度暴露,出險速度快于銀行處置速度,一些龍頭骨干企業受“兩鏈”風險等影響,出現減產、停產甚至破產現象,資金鏈、擔保鏈風險的化解尚需時日。同時,一些地方和銀行反映,一些企業騙貸和逃廢債現象較多,部分地區信用環境受到損害,影響當地企業的正常信貸。房地產風險仍需高度關注。雖然房地產出現向好跡象,但庫存總量仍然居高不下,去庫存壓力仍較大,商業地產項目風險不斷積累。一些實體企業“脫實入虛”的現象需引起高度關注。
(四)財政增收困難,結構性矛盾突出。受部分企業生產經營情況較為困難等多重因素的影響,財政收入持續增長的基礎還不穩固,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由于土地市場交易不活躍,土地出讓金收入大幅下降,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下降46.1%,完成全年任務難度較大。全省11個市財政收入分化明顯,半數以上增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3個市收入增幅低于5%。與此同時,剛性支出不斷增強,民生保障需要繼續增加投入,部分重大項目支出壓力較大,下半年財政收支平衡任務較為艱巨。
三、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的建議
下半年,要堅定轉型升級的信心和定力,堅定不移打好經濟轉型升級組合拳,繼續深化改革、創新驅動,狠抓政策措施落實,確保完成全年各項目標任務。
(一)咬定目標任務不放松,狠抓各項政策措施落實。繼續深入貫徹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統籌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各項工作。對中央和省里已出臺的各項政策措施,要認真進行梳理,分內容、分部門、分責任、分時間逐項落實到位。積極應對當前經濟中存在的出口下降、消費不振、工業投資下行等突出問題,真正把中央和省里已出臺的32條政策舉措落實到位。繼續加快重大項目建設工作,重點抓好一批重大項目,確保投資較快增長。要全面分析盤點“十二五”規劃目標任務,出實招、出硬招、強優勢、補短板,促進經濟平穩發展、創新發展,為實現“干好一三五、實現四翻番”打下堅實基礎。
(二)推進轉型升級不動搖,堅定不移打好經濟轉型升級組合拳。繼續深入實施“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換三名”等重大舉措,倒逼企業轉型升級,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加大對七大重點產業培育力度,抓緊用好各類產業基金,切實發揮財政資金引領作用。認真分析行業企業兩級分化的現狀,對于成長性好、發展前途好、市場前景好的中小微企業,要加大扶持力度。加強創新平臺建設,加快培育新增長點,推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集聚發展。深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抓住服務業加快發展的重要契機,推動工業向研發設計、品牌、供應鏈等高端環節延伸,促進三次產業更好地融合發展。
(三)破解難題強服務,大力增強企業發展后勁和信心。調研中很多企業反映不少困難和問題,要高度重視抓好各項涉企政策的落地見效工作。不能讓政策懸在空中,“只聽雷聲不見雨”。繼續清理各類不合理行政和事業收費,切實減輕企業負擔。努力降低用地、用電、用能、融資等價格。切實解決企業反映的前置審批事項較多、中介服務質量較差、中介市場不夠開放等問題。繼續以“四張清單一張網”為抓手,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針對企業反映現在干部很少進企、不愿進企的情況,要組織干部主動入企幫扶,幫助解決企業經營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創造更優更好的發展環境。調研中一些地方反映,醫藥行業是七大重點產業之一,又是我省傳統優勢產業,但當前這一行業優勢在減弱,面臨不少困難。對此,要進行認真調研分析,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加以解決。要堅決解決一些干部懶政庸政的問題,完善考核指標體系,鼓勵各地各部門敢于擔當,敢于作為,不斷提高適應和引領新常態的能力水平。
(四)化解風險優環境,確保經濟社會和諧穩定。切實加強政府、銀行、企業合作,共同防控和化解不良貸款、“兩鏈”資金等金融風險,不斷改善金融信用環境。積極支持住房剛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促進房地產健康發展。密切關注融資平臺清理、在建項目后續融資等問題,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大力推進治水治氣治土等工作,持續改善生態環境。繼續落實省政府十大方面實事工作,積極做好就業、社會保障、教育、醫療等民生保障工作,不斷提高基本公共服務質量,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