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功者是學習的榜樣,為什么會提出“孤案還是樣板”這樣的命題呢?前不久,我寫了篇文章《榜樣有時是最壞的示范》。這不是有意唱反調,寫這篇文章有兩個原因:一是歷史上的很多榜樣是沒法學的,古代如“子貢贖奴”,現代如“向雷鋒同志學習”,因為榜樣太高大上,普通人學不了;二是網絡時代好像有一個規律:有第一,無第二。第一個成功了,就堵上了跟隨者成功的路。那么,社群領域是否也是如此呢?
在被拉入酣客的群之前,就與酣客有過交集。《銷售與市場》雜志社2014年采訪酣客的稿子,發表之前給我看過,這是第一次印象。后來在北京品嘗過酣客酒(酣客人不在場),抱著觀察的態度,目標定位中產階級偏上,是一個很難對付的客戶群。
因為2014年已決定不再研究傳統營銷,專注新營銷,所以就有意關注了酣客,拉進群只是有了近身觀察的機會。嚴格說,我不是白酒的消費者,但一直是白酒行業的觀察者和研究者。
截至目前,酣客是成功的。但我感興趣的是:酣客的成功,到底是成功的孤案,還是可以復制的示范?
我更感興趣的是,酣客做的是垂直社群,我對垂直社群一直持高度懷疑態度,因為垂直社群是直接指向商業化,如果不商業化,垂直社群不知是否有存在意義。
社群營銷的基本規律
酣客的做法,我認為有兩點反映了社群營銷的基本規律:一是新主流的產品,二是營銷的互動性。
社會化營銷的產品,我分析有兩個標志:一是新主流;二是高魅力。
社群營銷,產品不能走兩個極端:一是像電商那樣極端,以打價格戰為主,成了“比價系統”;二是不能太高端,因為越是高端人群,接受新事物越慢,相對消費越保守。同時,為了形成一定規模的銷量,又不能偏門,搞極端定位,所以,通常的做法是做新主流。
新主流,這是我最近反復提到的一個詞匯,這是與過去“雙低”(品質到底,價格到底)的傳統主流相對應的。所謂新主流,就是比過去的主流高一個級別,不能簡單地用升級來概括。我批評電商,主要是拉低了價格,拉低了品質,與中國目前的結構升級相反。而目前中國營銷界恰恰面臨著主流換擋的機會,如果馬云看不到這點,馬云不管怎么布局,他都是時代的落伍者。產品落后了,所有的技術手段都是有害的。
去年下半年,我花了不少錢購買社群營銷的產品,有些買了送人,主要是想通過買產品貼身觀察。我最滿意的是社會化營銷是建立的主流產品換擋前提之下。
就沖這一點,我認為社會化營銷遲早會成功。當然,社會化營銷,依靠的是人脈關系,很少有人會拿自己的人脈關系開玩笑,這也是社會化營銷不敢做低端產品的原因。
高魅力產品,這是借用營銷專家史賢龍著作《魅力智造》的一個詞。我總結就是三句話:一是口碑型,消費以后敢給朋友介紹。這是社群營銷的一個硬條件,因為是做朋友的生意,口碑是必要條件。二是魅力型,即養眼,有視覺效果。這也是目前爆品的必要條件。三是價值或性價比,酣客的說法是認知盈余。
酣客的消費者實際上是中產階段或偏上,他們恰恰是新主流產品的首選消費者。中國人到日本買馬桶蓋,我認為就是中產階級對新主流的消費饑渴。這也是我觀察到社群營銷的首期目標對象。這些人達不到普遍的奢侈消費,但又有極端的消費品位,是中國未來的消費主流。
社群營銷的互動性由社群的屬性決定
社群營銷的互動性,這是由社群的基本屬性決定的,我認為社群有三個屬性:一是社交屬性,二是媒體屬性,三是商業屬性。以社群為營銷載體,發揮的是商業屬性,但基礎恰恰是社交屬性,然后才是媒體屬性。社群商業化,很容易忽視前兩個屬性。
酣客把社群做實,所謂做實,就是從線上做到線下。對于大社群,人數太多,很不容易做實。無法做實,商業化轉換就不容易做到。現在有些號稱幾十萬粉絲在公眾號,根本沒法做實,也就難以把粉絲商業變現。
酣客社群的互動,與其他群相對,并沒有獨特之處。有獨特的是線下互動,酣客稱之為“封測”。與傳統的品酒不同,酣客發明了“品質視覺化”的表現手法,如拉酒線、看酒花等,有12種之多。
品質視覺化,這也是我觀察到社群營銷的一個特點,即好品質看得到,這也正是魅力產品所需要的。
雖然我還有疑惑,但從營銷角度看,對于酣客的目標客戶來說,這套視覺化表現手法,還是有效果的。
酣客能取得社會關注,很大程度是它“站在幾乎所有成名白酒的對立面”,特別是與茅臺做對比。它這套表現手法,在傳統渠道絕對被擋住了,沒有施展的舞臺。因為站在白酒企業的對立面,也就站在渠道的對立面。只有通過社群這個全新的渠道,它才有表現的機會。所以,酣客的社群鮮有白酒領域的參與者。
把社群作為營銷的發起系統
如果說上述兩點反映了社群營銷的共性,只是產品和互動手法有差異化話,下面該說說酣客的特殊性了。
酣客社群有兩個特殊性:一是酣客是垂直社群;二是酣客的社群也是一個組織系統,不是虛擬系統。
在中國,做垂直社群很難。大的社群,如邏輯思維,最初也不是垂直社群,是一個去中心化時代的怪物,即大社群,但現在也在做垂直化,做分社;如果把公眾號也算作社群的話,基本上還是大社群,不是垂直化的;另外就是一些小社群,單獨很難發揮商業作用。即使一些大的公眾號,也需要眾多公眾號合作,才能發揮商業價值。
酣客的垂直社群能夠做起來,我認為有兩個原因:一是白酒是持續消費的產品,并且附加值比較高;二是酣客策略性地選擇了傳媒人、中小企業主作為分舵主或大隊長,這些人不僅是新主流的主要消費者,而且有較大的影響力,人脈關系本身就很強大。
酣客的另一個特性,就是它的社群本身就是組織系統,類似于傳統的銷售渠道,或者說是新渠道。
目前比較成功的社群營銷,一般是把社群作為營銷的發起系統,代表人物是丁丁。丁丁認為:“它可以是傳播發聲群、產品試用群、口碑原聲群、粉絲聚集群、活動落地群、關系聯盟群。總之,它可能是小眾化營銷的一個新的啟動方式,更可能是大品牌的一個親民路演臺。”
如果說丁丁做的是社群營銷系統的話,酣客既是營銷系統,也是銷售系統。這個很獨特,所以說它更像一個新的渠道系統。
社群未來一定會成為新渠道
酣客的獨特之處,正是我有疑問的地方。有疑問不是挑刺,也不是懷疑,而是自己還沒完全弄明白。小的瑕疵,比如視覺表演有“矯枉過正”、過度的嫌疑等,我就不講了,主要講核心的問題。
酣客利用了媒體人、中小企業主,總之是在一定范圍內有影響力的人,我一直在問:是什么樣的動力促使他們去做分舵主或大隊長,從中產生的收入與他們主業的收入相對應嗎?他們的動力是什么?因為這個問題直接關系到系統的穩定性。
個人判斷,對于社群的興趣而非經濟利益,是很多參與者的特征。或者說,很多人一方面在參與酣客,另一方面在尋找自己怎么做。目前,這兩個目的結合在一起了,那么未來呢?
對于社群,我一直有一個判斷:社群未來一定會成為新渠道,或稱未來的銷售系統,現在可能還以營銷系統為主。但一定要實現社群營銷系統與流量端口是兩個平臺,否則,以社群的不穩定性,銷售系統也將不穩定。媒體人和中小企業主都是自由度很高的人,很難成為某個企業的新渠道系統。當然,多數媒體人和中小企業主已經安排“馬仔”們直接對接了,他們只是在推廣時才出面,這有助于確保穩定性。
最后說說我的總判斷,酣客的實踐很有價值,反映出了一些社群營銷的規律,當然這些規律還有待更多的案例檢驗。酣客的獨特之處,其實踐中雖然獨特,但邏輯上是成立的,只是學習或模仿者在根據自己的實際靈活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