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在人類社會中,最早是作為工具存在的,因為其硬度遠比一般石頭要高,所以它的原始概念也被涵蓋在石制器具中。大約1.2萬年前,中國遼南的原始居民就開始使用蛇紋石(彩石玉)制作砍砸器。不過,人們容易被光彩奪目的東西吸引,玉因為與眾不同的色澤和光彩,也逐漸成為人們用來美化生活的裝飾品。在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一些遺址中,就出土有用玉磨制的帶有穿孔的器物,它們被認為是可佩戴的裝飾品。正是在這樣的原始美感驅動下,玉被用作玉佩飾,即人身上的裝飾件,玉、石并用的時代也因此到來,成為原始審美意識下人類色彩奪目的玉文化開端。
玉佩飾文化從誕生起就從未間斷過,無論人類處于何樣的文明中,玉佩飾都與之相伴。從七八千年前的內蒙古興隆洼原始部落遺址的玉玦到紅山文化舉世聞名的C型玉龍再到各個封建王朝,都有著玉佩飾的身影。甚至,如今的人們依舊信奉著“玉不離身”的古訓。各朝各代的匠人們制作了風格迥異的各式玉佩飾,展示著當時世人的時尚,而玉佩飾在古人、今人的審美概念里不斷地被賦予新的含義,最終成就了中國特有的玉佩飾文化。
原始玉佩飾在中國各地獨立發展并各具特點,興隆洼文化的玉玦被認為是巫師通神的神器,而紅山文化的玉龍等則被認為是先民圖騰崇拜的一種代表。不過各地原始玉佩飾文化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擁有豐富玉器陪葬的墓主生前都有極高的地位,這些玉器也成為人們探究古文明的重要實物證據。
紅山文化牛河梁遺址多數墓葬只陪葬玉器,有學者稱為“惟玉而葬、惟玉而尊”,形成了系統化和制度化的玉文化,并且金字塔式的以中心大墓為“塔頂”的明晰等級,證明了紅山玉文化等級制度的存在和發展。凌家灘文化的龍鳳璜,為人們找到了中國龍鳳文化的源頭。良渚文化的玉琮,則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天圓地方”觀念。
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時期,玉佩飾往往具有成套的關系,比如發箍、夔龍紋佩、獸首玦、圓形飾合為一套,或以玉背梳、串飾和帶鉤組成系列化飾件。由于玉器有著材料稀少、品質優秀、工藝難度大這三個方面的特點,加之社會階層、階級的出現,玉器漸漸為族群里的權貴人物、部落首領、巫師所壟斷專有。這時玉佩飾的含義也有所改變,它不再單純是一種裝飾器,而成為權力、地位、財富、信仰、神物等某種社會觀念的象征。比如,玉豬龍、玉瓊等玉佩飾造型,就以抽象簡練的紋飾反映了當時的文化特征。進入夏朝后,玉佩飾被賦予新的內涵,成為王室貴族的專屬,成為王權的彰顯。玉佩飾的這部分屬性,直到封建王朝末期也不曾被割離過。
商代河南殷墟婦好墓曾出土多件玉器,其中玉人和玉龍、玉鳳、玉虎、玉鹿等多種動物形玉雕遠遠超過幾何形玉器,加上玉璜、玉笄、玉玦等,大多數出土玉器為玉佩飾,其中還出現了俏色玉器——玉鱉。江西出土了一件同時期的精美側身羽人玉佩飾,這是對鳥崇拜現象的反映。兩地玉人有不少相似之處,側面人,跪坐式,頭戴高冠,“臣”字眼。
商代玉璜由素面無紋演變為人紋璜、龍紋璜、虎紋璜、鳥紋璜、魚紋璜等,一直流傳到西周后期。玉觽于商代流行,商、西周玉觽造型簡潔,多作牙形。
西周時期,玉器作為佩飾出現了一些新變化,由商代璜項飾發展為成組佩飾。成組佩飾形式多樣,貴族玉佩多以瑛為主件,雜以珠管,最后演變為以多種形式的玉片配以珠管制成的“雜佩”。在繼承殷商玉器雙線勾勒技藝的同時,西周獨創一面坡粗線或細陰線鏤刻的琢玉技藝,在獸面紋玉飾上大放異彩。從考古出土的文物來看,春秋戰國的玉器多半都是玉佩飾,有小到厘米的小玉墜,也有由幾十件甚至上百件玉器組合而成的玉組佩。玉組佩通常用玉璧、玉璜作主體, 以瓏、琥、觽為懸飾。
周代玉佩飾的材質、顏色、大小、造型和組合方式都象征著不同的身份、禮儀和等級,并且時時刻刻都要佩戴玉器,他們的舉止因為玉器的束縛而更為端莊和持重,中國的玉文化至此又有了全新的含義。玉佩飾數量的空前增多,“雜佩”的興起,表明周代的玉佩飾被納入到一個等級森嚴的禮法制度之中。玉璧、玉琮、玉璜更是成為周代王室貴族祭祀活動專門使用的“六瑞”之三。
秦漢時期,組佩簡化,玉劍飾的使用達到頂峰。劍上的玉飾琢制得相當華麗精致, 以螭虎穿云圖案為最杰出者,是西漢親王及顯赫人物佩劍的最尊貴的裝飾。在漢代開始流行的,還有一種單獨佩戴的心形玉佩,名為雞心佩,它取代了以前流行的玉組佩成為漢代玉佩飾的主要形式。三國魏晉南北朝出土玉器相較其他封建王朝較少,主要是當時世人不好琢玉。
隋唐時期,玉組佩再次興盛起來,并流行在腰帶上裝飾玉帶板,而玉帶板上的人物便明顯地帶有波斯人的風格。玉佩飾大量出現,其紋飾更加注重喜慶祥和之氣。過去用作神物的玉璧,此時不過是佩戴的裝飾物。唐代的玉飛天, 出現了前代不曾有過的佛教題材。雞心佩已被社會淘汰。由于服飾的變化,玉帶鉤不再使用。玉步搖開始大量出現,且極為精致。
宋代是手工業和工商業空前發展、興盛的時代, 國富民強,文化發達。民間用玉也較前朝為盛,出現大量種類繁多的玉佩飾。玉帶板、花形鏤雕玉佩等玉佩飾承襲兩宋畫風,通常畫面構圖復雜,多層次,形神兼備,有濃厚的繪畫趣味,文人情趣甚濃,完成了由唐玉偏重工藝性、雕塑性向宋玉偏重繪畫性、藝術性的轉變。玉帶板上雕刻的紋飾以云龍、花草、人物、鳥蟲為主,尤其遼、金更將具有山林情趣的自然場景入畫,唐代盛行的西域題材紋飾已經消失。
遼金玉器從工藝上看,繼承了唐代以來的制玉傳統,因材施藝,設計巧妙,加工精細,有圓雕、鏤雕、片雕、淺浮雕、巧色等加工工藝和用陰刻線表達細部特征的表現手法。鏤雕的技法非常之嫻熟,一般以多層鏤雕為主。陰刻線的線條寬細兼備,剛柔并濟,唐代那種剛勁的短陰線基本不見。遼金佩戴玉器中最具有代表性,有著鮮明民族風格的是春水秋山玉。遼金皇族有狩獵的習俗,每到春季,皇帝便帶著海東青去狩獵,用其來捕捉天鵝,秋季則進入山林射虎殺鹿。玉器界據此把春天的狩獵,帶有海東青捕天鵝、荷葉、水草、涌浪、大雁組合圖案的玉佩飾稱為春水玉;把秋天的狩獵,以山石、樹木、虎、鹿組合為主題圖案的玉佩飾稱為秋山玉。
元代玉佩飾是在繼承宋、遼金玉器的基礎上蓬勃發展起來的,各民族文化相互滲透和影響,為其帶來了勃勃生機。元代在大都(今北京)、杭州等地設有官辦玉器作坊,有從事玉雕制作的能工巧匠數千人,專向皇室提供宮廷用玉。民間玉器作坊也有很大發展,一般以制作裝飾性玉器及小件玉器為主。元代玉器在加工工藝上有多層鏤雕、圓雕、高浮雕、淺浮雕等,均與陰刻線相結合。多層鏤雕技法在元代可謂發揮到了極致,除了在平面上雕出雙層圖案外,還能在玉料上多層雕琢,雕花多可達五六層,層次分明,具有強烈的透視效果。
明清是一個玉文化繁榮的時代,無論是皇家用玉還是民間用玉,都已非常普遍。當時民間盛行佩戴各種玉佩飾,玉佩飾的數量特別大、種類非常多。有錢的人,上到帽檐前飾,中至玉腰牌、玉掛件,下至玉鞋扣,幾乎全身上下都是玉。一般平民百姓也常會戴個玉手鐲、玉耳環、玉扳指等等。所用玉料大多為青玉、白玉、青白玉等。其中以產于新疆和田的羊脂白玉最為名貴,黃玉也同樣價值不菲。
清代玉佩飾具有深邃的文化內涵,有的寓意于造型,有的寓意于紋飾,這些既有傳統風格的繼承和發展, 也有其他藝術及外來文化的影響,又有其本身在制玉過程中的不斷創新。從隋唐之后開始興盛的世俗化趣味,到這一時期被發揮得淋漓盡致,玉器的世俗化和商品化的廣度和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人文主義占據了玉文化的主流地位。
《禮記·玉藻》講:“古之君子必佩玉。”孔子也曾說,“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墜,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于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們把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等內容與玉的天然物理性能相比附,也成就了玉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性。佩玉養性,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