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兔毫盞是宋代建窯最具特色的代表性瓷器之一,本文以福建建窯窯址、窯爐和兔毫盞等實物為切入點,系統梳理了宋代建窯兔毫盞的器型、釉面、瓷胎、圈足、底款等特點,并通過對當時人文環境的介紹分析,闡述了兔毫盞能成為一代名瓷的一家之見及當代以宋朝兔毫盞為起點的產品工藝開發現狀。
宋代建窯與兔毫盞探源
建窯亦稱“建安窯”、“烏泥窯”是宋代名窯之一,其窯品是不可多得的傳世珍品。建窯窯址主要分布在今福建省建陽市水吉鎮一帶,建窯燒瓷始于晚唐、興盛于宋、衰落于元,以燒造青白瓷、青瓷、黑釉瓷為主,并以燒制黑釉瓷而聞名于世。建窯原本只是南方民窯,北宋晚期因皇室盛行“斗茶”之風,為滿足這種特殊需要,建窯為宮廷專門燒造黑釉盞,至南宋時建窯窯爐群集,號稱有長龍窯九十九條。1977年,對水吉鎮的池中、后井二村一帶的山坡進行考古發掘,總面積約12萬平方米左右,證實建窯開始燒造于唐末,最初是支釘迭燒的方式燒造青黃釉瓷器,品種有碗、盞等。
20世紀70年代末,福建省博物館的考古學者和60—70年代廈門大學的師生對建陽蘆花坪窯址的二次發掘,確定了“建盞是在龍窯中燒成的”,證明了“建盞的燒造年代創于北宋,盛于南宋及元初,而停燒或廢燒于元末以后”。特別重要的是發現了一批青黃釉器,證明建窯早在晚唐、五代遲至北宋是燒制青瓷的地方。1990年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福建省博物館,在建窯遺址上進行大規模發掘整理,這也是目前國內最大規模發掘宋代龍窯遺址,其中有一窯址長達135.6米,一窯估計能燒制約十萬件瓷器,宋代建窯生產規模之大、產量之多、可見一斑。但傳世與出土的建窯盞較少,而且文獻中對兔毫盞也尊為珍品,可見其燒造之難。
建窯主要以燒制盞、碗為主,兼燒盤、碟、罐、壺、梅瓶、冥器等,其主要特征是胎體含鐵量高且厚重、堅硬,素有“鐵胎”之稱,色澤呈黑灰色、黑紫色,露胎處色沉而無光。器物造型多樣,有大小斂口、敞口等不同形式,圈足小而淺,修胎有力,刀法自然,釉質剛潤,內外壁均施黑釉,外釉到近底足處而不到底,故足底無釉而露胎,釉面上呈現出明顯的垂流厚掛和窯變。兔毫盞釉下窯變的毫紋,是利用含鐵量高的酸性釉料而形成的酸化痕跡,建窯瓷器皆仰燒,因釉水下垂,燒制成品后形成了口緣釉色淺的特點。由于器壁傾斜程度、光滑度不同,流速快則成纖細毫紋,流速緩則成粗毫,毫紋如同兔毫之狀,令人稱道。胎骨呈烏泥色,胎體厚實、堅致,釉面呈現出條狀結晶紋、細如兔毛等特點,構成了兔毫盞的基本特征。除兔毫盞外建窯還有燒成“鷓鴣斑”、“油滴”、“銀星斑”等不同形式的黑釉瓷,釉面別致美觀,深受追捧。12—13世紀,日本僧人從浙江天目山徑山寺修禪學道后,將建窯黑釉瓷帶回日本,故在日本又被稱之為“天目釉”,至今日本、韓國的茶道界對建窯黑釉瓷都非常珍視。在建窯黑釉茶盞的影響下,當時全國各地的仿制燒造者甚多,除福建本省外,還有陜西耀州窯、江西吉州窯,四川、山西、河北、河南等地都有仿燒的窯口,逐漸形成了以建陽建窯為首的建窯黑釉瓷系。
建窯兔毫盞細評
“兔毫”古籍中也將其稱為玉毫、異毫,以建窯出土的數量及精品為最多,黑釉兔毫盞因其釉下布滿密集的筋脈狀紋飾,下垂的長條酷似兔毫一樣纖細,閃閃發亮而得名,且以兔毫長者為貴。茶盞釉面紺黑如漆,晶瑩溫潤,因其呈現褐黃色、銀灰色和褐藍色,按其不同釉色又可分為“金盞”、“銀盞”和“藍盞”,其中以“藍盞”最為名貴。兔毫盞厚重中蘊含秀美,釉色沉穩而溫瑩,釉面流淌狀下垂的、不規則的、彎彎曲曲的形狀宛如山川丘壑,飄灑自如,渾然天成,其色上濃下淡,以至消失,給人一種自然、愉悅的美感與歷史厚重感。在高倍放大鏡下觀察,可見釉面開出細小的蟬狀羽紋,點綴著雪花片的金星、銀星。在陽光下黑色釉面閃爍著動人的光點,盛滿水則兔毫紋在水中跳躍翻滾,交相輝映,奇妙無窮。
從現存的建窯碗盞進行綜合分析,其尺寸一般高4—7厘米、口徑9—12厘米、足徑3—4厘米。造型多口大足小,形如漏斗,深腹,口沿薄,從口沿向下逐漸加厚,盞壁斜下,微有弧度,口以敞口、合口為主,其中以敞口居多,底部為淺玉環圈足,有旋坯紋,應為輪制法,底足部分露胎,略顯粗糙。外口沿以下約1—1.5厘米左右向內束成一圈淺顯的凹槽,作用在于斗茶時既可掌握茶湯的分量,又可避免茶湯的外溢,該凹槽俗稱“注水線”。此類碗腹較深,器型整體飽滿,手感重。胎體較景德鎮窯、邢窯等手感粗糙,因其含有大量的石英沙粒和氣孔,也系因含鐵量高所致。內施滿釉,外施釉不到底,有垂流釉圈,胎色為淺黑、紫黑色,釉色濃淡深淺變化無窮,整體釉色如漆、烏黑發亮,因而也稱之為烏金釉、紺黑釉。黑釉盞的胎體厚度在0.3—1厘米之間,最厚處在其足底。底部刻有“進盞”、“供御”字樣的貢品碗盞,但字體并不規范整齊,多由刀具刻劃而成,《陶雅》有“字跡惡劣”之說,說明當時的落款并無專人負責。再從造型的整體效果來看,束口盞的腹與足比例協調,構成形體的外輪廓線形收放適度,輪廓曲線由外敞的口邊向內緩收至圈足,這種一收一展的微妙處理,賦予整體以舒展、秀美、典雅的風韻。兔毫盞因其窯變原理不同,故紋理有粗細、長短區別,紋路由上至下粗細均有變化,根據細絲狀條紋的顏色不同還區分為“金兔毫”、“銀兔毫”和“灰兔毫”。宋代“斗茶”,最為推崇“銀兔毫”黑釉茶盞,盛上茶水時,在陽光的折射與反射下,兔毫紋路的色澤多彩莫測,令人嘖嘖稱奇。
“建窯黑瓷因含鐵量較重、燒造時保溫時間較長,釉中析出大量氧化鐵結晶,故能形成兔毫紋”。兔毫盞釉料中含鐵元素較高,其胎體高達7—10%,在窯火高溫燒制過程中,受熱產生的氣泡將熔入釉中的鐵微粒帶至釉面,當溫度達1300℃以上時,釉層開始流動,釉面發生流淌、垂流,并浮出黑釉表面,釉層內的鐵元素與表層黑色釉面相互滲透,流動成細長條狀酷似兔毫的紋路,冷卻時發生晶化,變成極為細小的結晶,在不同的光線下閃爍變幻,這種天成的窯變,非人力所強求。
從一些“兔毫盞”殘片來看,斷口處呈現許多白色斑點,也是含鐵量高的證明,部分紅色也是由于鐵氧化所致,胎體堅硬敲之有金屬之聲,也就是俗稱的“鐵胎”。含鐵量高讓兔毫盞有了保鮮的功能,據說有隔夜不餿的妙用。由于兔毫盞對窯火要求極高,燒造溫度范圍比較窄,約為±20℃,并需要施以厚釉,且容易起泡變形,所以燒造成功率較低,因此在傳世及出土“兔毫盞”都極為珍貴。
宋代建盞
在當代陶瓷設計中的傳承
建窯從元代逐漸衰落,兔毫盞也逐漸被世人所遺忘,為了使失傳幾百年的兔毫盞技藝重現異彩,我國從上世紀60年代便開始了探索,由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牽頭,國內有關陶瓷研究所、高校等多方協作,成功燒制出了仿宋代建窯兔毫盞,經多方專家鑒定研究,其不僅形似、神似而且化學成分也十分相似。以盞身內外顯現帶有結晶的細長兔毛狀紋理為特征,且每條細紋均閃爍著不同花色,還根據紋理微妙不同又分為“金兔毫”、“銀兔毫”等。以兔毫盞為代表的鐵系結晶釉等裝飾性很強,目前不僅基本傳承了建窯兔毫盞的燒造工藝,還在結晶釉工藝方面向著多元化方向發展,除宋代建窯的鐵系結晶釉外,還有錳結晶釉、硅酸鋅結晶釉等等,近年來都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