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朝一代書風,承續宋元以來帖學的傳統。前期書法,直接師承元人,以草書、楷書成就較大。為適應當時盛行的科舉制度,由于沈度、沈粲擅長楷書和行草,光潤嫵媚,因得到永樂皇帝的溢美恩寵而聲名顯赫,朝野競學,尤為中書舍人們所效法,形成被稱為“紗帽字”的“臺閣體”。他們的楷書遠宗虞世南,風格圓潤平整,一直影響到明代中期。
天下書法歸吾吳
明成化到嘉靖間,是吳門繪畫活躍的時期,同時也是明代書法藝術的興盛期。當時許多文人書畫家集中在江浙一帶,特別是蘇州地區,有“天下書法歸吾吳”之說。文徵明、祝允明、王寵、陳淳,在書法上追晉唐,在臺閣體外卓然獨立,被譽為“吳中四家”。
在吳門四家中,以文徵明流傳于世的書畫最多。文徵明(1470—1559),初名璧,字徵明,號衡山,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歷明代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前后近一個世紀。文徵明出生仕宦,鄉試屢屢失北,被薦為翰林院待詔三年,謝病而歸,再不做官,游藝于藝文書畫,終成一代文宗。其子文嘉撰《行略》云:“公少拙于書,刻意臨學,亦規模宋元,既悟筆意,遂悉棄去,專學晉唐,其小楷雖黃庭、樂毅中來,而溫純精絕,虞(世南)、褚(遂良)而下弗論也,隸書學鐘繇,獨步一世?!蔽尼缑餍愿裉耢o、內斂,淡泊明志,主張書畫要有士氣,要有清高氣,所以他的創作十分謹嚴,九十歲時尚可作蠅頭小楷,一絲不茍,流麗秀勁,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
文徵明自稱以隸書最好,但流傳于世的隸書并不多,此《長恨傳并歌》隸書軸(圖1、圖2),是文徵明六十歲晚年的作品,也是難得的精品。此軸紙本墨筆,縱156厘米、橫32厘米,現藏鎮江博物館。通篇書《長恨傳并歌》,文后題款“嘉靖己丑七月三日 長洲文徵明”。鈐“文徵明印”白文方印,“衡山”朱文方印,“歸來草堂”朱文長方印,“唐作梅印”朱文方印,“燮士”朱文方印。軸右下鈐“伯羲”白文方印,“盛昱私印”白文方印,“秀水”朱文圓印,“綠谿山莊收藏之印”朱文長方印,“吳錫麒印”白文方印。全文共十九行,計2115字,排列有序,風格清新爽潔,溫純閑雅,神氣充足,極具法度。文徵明的隸書筆畫瘦勁光潤,形成一時風尚,書法家周天球、陸師道、陳淳等都是他的弟子。
古雅拙趣新法門
比文徵明稍晚一輩的王寵,不到四十歲便英年早逝,但他的書法藝術無論小楷或是行草,均淡靜古雅,意境甚高。王寵(1494—1533),字履吉,號雅宜山人,室名鐵硯齋、采芝堂等,江蘇吳縣人。王寵極富書法藝術才能,他的行楷,上追晉唐古法,行書主要學自閣帖,楷法得自智永、虞世南,風格疏蕩遒逸,為時所稱。王世貞《藝苑卮言》說:“寵正書始摹虞永興、智永,行書法大令。晚節稍稍出己意,以拙取巧,合而成雅,婉麗遒遠,奕奕動人,為時所趣,幾奪京兆價?!蓖鯇檶以嚥坏?,以諸生身份貢入南京國子監,故后人稱“王貢生”、“王太學”。他是文徵明的晚輩,但天分極高,故文徵明折輩與交。他的書法獨辟蹊徑,直接進入晉唐的書法藝術中,以古拙取勝,拙中藏巧,結構空靈散逸,疏拓典雅。深得鐘、王精韻。
《行書自作雜詩卷》(圖3、圖4),紙本墨筆,縱24厘米、橫216.2厘米,是王寵病中所書,行書峭厲圓勁,別具一格。王寵留下的真跡較少,此手卷為了解其書法風格的形成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卷尾題款:“病臥山莊,呻吟之余,時有俚語遣興,謝湖子索書,漫法一笑。王寵”。鈐“王寵履吉”白文方印,卷中另有“采芝堂”、“錫蕃審定”白文方印各一方。 “以拙取巧”是王寵書法的關鍵之處,這種“拙趣”“古雅”的書風開創了明代的先河,尤其對晚明書風的轉變開啟了新的法門。
自有門徑復父氏
陳淳(1483—1544)字道復,號白陽、白陽山人,蘇州人。自幼飽學,對于經學、古文、詞章、書法、詩、畫,都有相當造詣。陳淳出身官宦世家書香門第,父親陳鈅、祖父陳橘,都在蘇浙一帶官居要職。陳橘與當時同鄉名人都有交往,尤與沈周交往密切,而陳淳的父親陳鈅又與文徵明私交甚厚,因此文徵明對陳淳的繪畫和書法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中年以后,陳淳筆墨放縱,詩文書畫均有明顯個性,自立門戶。文徵明曾說:“吾道復舉業師耳,渠書、畫自有門徑,非吾徒也?!?/p>
陳淳草書不拘古法,吸收各家所長為我一用,積極向同代書法家祝允明學習,且大量臨習家藏碑帖,但并未拘束于筆畫中,而氣息、神韻俱在。陳淳的寫意花鳥畫最為著名,這與他的書法有著緊密的關系。他的行草書中洋溢著真率浪漫的情調,草書中吸收繪畫的結構美,畫中又浸染了書法的線條表達。陳淳草書扇頁(圖5),縱18.6厘米、橫53厘米,款題“道復書”,鈐“復父氏”、“白陽山人”白文方印二方。筆法自由、用筆多變,浪漫恣意、豪放縱逸。
離俗趨雅入晚明
明代中期是傳統行草書的一個活躍期,激越奇崛的書風代替了端重雅正,成為主流,名義上宗法古代,而實際上多出己意,極有創新。晚明之際,徐渭、邢侗、董其昌、張瑞圖、黃道周、倪元璐、許友、米萬鐘等人繼起,開始了真正的復古運動,書風離俗而趨雅,漸歸正宗。董其昌、邢侗、張瑞圖、米萬鐘,各有不同成就,被稱為“晚明四家”。其中以董其昌成就突出,他法唐而入晉,用筆有彈性,顯韻致,董其昌行草七言詩扇頁(圖6),紙本墨筆,縱18.8厘米、橫56.8厘米,款題“董其昌”。鈐“董其昌”朱文方?。埲保S^其章法,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疏朗勻稱,力追古法,具生拙之感,氣勢渾厚雄健,以魄力勝。董其昌是書法史上集大成者,他平淡古樸的書風,對明末一直到清代中期都有很大的影響,康熙、乾隆都以董書為宗法。
總的說來,明代書家在自由競爭和相互促進中各樹一幟,書法藝術承元代余緒,兼取法宋四家,在藝術風格、創作理論等方面都有新的發展和演變,形成了一個時代特有的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