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熟人嗜品茗飲茶是出了名的,不同層次的人有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去處,或獨處一室,或好友相聚,或豪飲,或細酌,都能品出不同的味道來。
明代中期,吳門畫家沈周(1427—1509)住在離常熟僅一坰地的相城,經常往來常熟探親訪友。有一次他到常熟看望好友朱守拙,適外出到城中買藥不遇,沈周來到常熟文人陳蒙的東莊。東莊是陳蒙所筑的園林,陳蒙經常與文友流觴其間,沈周也是常客。在書房“印溪書舍”沈周作了一幅朱守拙寫真圖,算是送給朱守拙的禮物。陳蒙在畫上題詩:“野藤刺水竹籬斜,落盡東風枳殼花。日午不聞茶臼響,春城買藥未還家。”
枳殼花開是在春季,這位朱守拙先生的飲茶方法還是唐宋人的飲茶方法,即把茶葉碾成末,揉成團,壓成餅,詩中提到的茶臼就是碾茶的專用工具,宋代詩人秦觀留有《茶臼》詩。這種飲茶習慣到了明以后慢慢被改變。沈周未能品嘗到朱守拙泡制的茶而帶有一絲遺憾。
常熟種茶最遲不晚于明代。明末清初著名藏書家毛晉,他的好友嚴陵秋愛好金石碑帖,家中藏書豐富。初夏的一天,毛晉帶了虞山劍門出產的茶葉到城區草蕩嚴家訪書。席間嚴陵秋拿出最鐘愛的定窯茶具,一邊煮泉泡茶,一邊從柜子里拿出珍藏的秘籍,展開在桌子上。庭園中遍種蘭花,一株茉莉花翠色染人,高出屋檐,毛晉一看原來是去年冬自家丟掉的枯枝,沒想到經過精心培育,在這里已長出新枝。佳茗因好杯而增色,名花因常蒔而添彩,寶笈因室雅而奪目,真人生一大樂事。毛晉有感而發,賦詩一首《虞山絕頂茶》:
“從來塵外物,每向靜中生。味勝真堪惜,風高莫敢名。睡魔偏合破,羽翼自然成。七碗香盈頰,應知減酒情。”
對產自家鄉的綠茶可謂贊賞有加,而飲茶方法已和今人無異。
清代女詩人蔣季錫把自家茶園中出產的新茶寄給兒子寫下的詩:“才交谷雨摘旗槍,焙得春茗寄遠嘗。畫省烹時須細品,可能比并婺源香。”詩中告訴我們茶葉采摘的時間是在谷雨,品種是旗槍,當時常熟種茶、品茶已十分普遍。
說到茶,就要說錢椿年的一部《茶譜》。常熟奚浦錢氏,世家素封,為常熟世家大族,沿奚浦塘而居,明末著名文人錢謙益就出于這個家族。錢椿年(1456—1546),字賓桂,號友蘭。祖父錢寬、父親錢頤。因為從小跟隨父親打理家事,以種田為業,所以讀書很少。男耕女織,勤儉持家,家業日隆。他熱情好客,凡是文士來訪必擺宴席隆重招待。看到有的文人無力出版著作,他出重金資助出刊。錢椿年嗜茶,晚年他把飲茶心得編成《茶譜》,并交兒子錢學刻刊出版,成為研究明代茶葉的一部重要文獻。
此書完成于嘉靖十八年(1539),初名《制茶新譜》,一經問世,即得到好評。有人以椿蘭茶桂四個錢椿年名、字、號和書名中帶木的字評價道:此譜“宜其比馨于桂,采芬于蘭,較潤于茶,而年且幾于椿也”,希望此書能夠廣泛流傳延續。明代趙之履根據此書輯成《茶譜續編》作為姐妹篇。趙之履在《茶譜續編》跋云:“友蘭錢翁,好古博雅,性嗜茶。年逾大耋,猶精茶事。家居若藏若煎,咸悟三昧,列以品類,匯次成譜,屬伯子奚川先生梓之。”趙之履是錢椿年友人,且均為好茶之士,因趙氏家藏“王舍人孟端竹爐新詠故事及昭代名公諸作”,與錢氏《制茶新譜》甚合,故由錢椿年促成此書,并附于錢氏書之后。這里提到的王舍人即無錫人王紱(1362—1416),擅詩工畫,在永樂年間官至中書舍人,故稱王舍人。竹爐,外為竹編制,內為石膽,異常精美。王紱因眼疾在無錫惠山聽松庵中療養,聽松庵性海禪師請湖州竹匠依照古制特制此爐。王紱眼疾治愈后與性海和好友一起在庵中煮茶品茗,王紱作畫題詩,并請當地名流寫詩作賦,由聽松庵性海禪師收藏。時間發生在洪武二十八年(1385)。其后,性海禪師到蘇州虎丘寺作住持,性海把此爐贈與好友潘克誠。到六十多年后的成化年間,潘氏后人又轉贈給楊孟賢。成化十二年(1476),無錫人秦夔四處尋訪到此爐下落,攜歸惠山聽松庵。名流再次云集一堂,于是就有了第二次題詠。成化十九年(1483),爐外邊的竹編已經損壞,請竹工重做,無錫文人盛顒再次發起第三次題詠。趙之履續編的內容主要就是編輯三次活動的題跋和詩文。
嘉靖二十年(1541),蘇州顧元慶認為錢椿年的書“收采古今篇什太繁,甚失譜意”,所以“余暇日刪校,仍附王友石竹爐并分封六事于后,當與有玉川之癖者共之也。”所謂刪校僅把錢椿年撰的序言和書中的炙茶一則刪去,而對趙之履《續編》之內容則大部刪除,僅保留了“王友石竹爐并分封六事”,即現譜中的茶效之后部分,并改名《茶譜》占為己有出版,從此錢椿年和趙之履的原著反而失傳。
在常熟博物館收藏的萬歷二十年章秩刻本《海虞錢氏家乘》中保留了錢椿年《茶譜》的自序:
茶性通利,天下尚之。古謂茶者,生人之所日用,蓋通論也。后世品類益繁,嗜好尤篤。王褒有約,盧仝有歌,陸羽有經;李白得仙人掌于玉泉山中,欲長吟以播諸天,皆得趣而忘言者也。予在幽居,性不茍慕,惟于茶嘗屬愛焉。故臨風坐月,倚山行水,援琴命奕,茶之助予興者最多。而予亦未有一日遺于茶者。然茶每予益而予不能著茶,是茶不棄予,予自棄于茶也多矣。故集茶譜一編,使明白簡便,與好事者共焉。由真味以求真適,予亦可以少禆于茶云耳。未敢與趣深言揚者麗也。嗚呼!蓬萊山下,清風之夢,倘來盧石家中金莖之杯暫輟,惟雅致者成之。
錢椿年非常好客,喜歡結交朋友,常與好友一起品茶論道,縱論天下,談說平生,故此書是他飲茶經驗的積累。現在我們看到的經顧氏整理后的《茶譜》一書分茶略、茶品、茶藝、茶效等九部分共一千四百余字,加上趙之履續編的九百多字,共計二千三百余字。條目式提綱挈領,簡約而實用。他認為“煎茶四要”的關鍵是選擇好水、洗茶、候湯、擇品。煎茶的水如果不甘美,會嚴重損害茶的香味;烹茶之前,先用熱水沖洗茶葉,除去茶的塵垢和冷氣,這樣,烹出的茶水味道甘美;煎湯須小火烘、活火煮,活火指有焰的木炭火,煎湯時不要將水燒得過沸,才能保存茶的精華;茶瓶宜選小點的,容易控制水沸的程度,在點茶注水時也好掌握分寸,茶盞宜用建安的兔毫盞。“點茶三要”:滌器、茶盞、擇品。點前先將茶器洗凈;茶盞是茶面聚乳的關鍵;烹點之際,不宜以珍果香草雜之,能奪香的有松子、柑橙、杏仁、蓮心、木香、梅花、茉莉、薔薇、木樨之類,能奪色的有柿餅、膠棗、火桃、楊梅、橙桔之類,所以想飲好茶,只有去掉各種花果才能真正品味茶的清純甘美。如果同時夾雜花果香料,茶的真香、真味、真色就會被混淆而分辨不出。如果飲茶時一定需要佐食茶果,那么,核桃、榛子、瓜仁、棗仁、菱米、欖仁、栗子、雞頭、銀杏、山藥、筍干、芝麻、莒蒿、萵苣、芹菜等等特別經過精加工的或許還可以用些。介紹的都是明代茶葉的沖泡、飲用方法,比較接近日常生活。對于我們今天掌握飲茶、品茶要領,還是有非常針對性的指導意義。在“茶效”中說“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煩、去膩。人固不可一日無茶。”明確提出飲茶使人少生病,目的在于養生,滿足人們的健康需求。錢椿年本人也是飲茶的受益者,體質相當好,在冬天從不穿棉衣,也不近火,活到九旬,無疾而終。
飲茶進入尋常百姓家還衍生出一種職業即茶擔,在家庭操辦婚喪喜慶宴席時,能見到它們的身影,其功能已不僅僅是飲茶。有一點需要提醒,常熟人每每手捧茶杯,似乎成為常熟人隨身攜帶的標準配置,主要還是用來解渴,慢慢養成的習慣,說明常熟人的飲食總體上是偏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