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簡介
陳明良,男,1963年7月生于瓷都德化,榮獲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德化瓷工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傳統工藝大師、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福建省陶瓷藝術大師、德化縣“泉州市特色專業領軍人才”等稱號。現任高級工藝美術師,國家一級技師,職業藝術品鑒定師,德化縣明玉陶瓷研究所藝術總監,中國陶瓷工業協會常務理事,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泉州市古玩商會副會長,德化縣收藏家協會會長,第八、九屆政協德化縣委員會委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陳明良生長在陶瓷世家,從小酷爰美術陶瓷,1980年在泉州市陶瓷科學技術研究所學習,師從著名瓷雕老藝人陳其泰習藝數年,得到技藝真傳;1987年創辦明玉陶瓷研究所;1999年結業于中央工藝美院陶瓷雕塑設計系。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訪問學者。從藝三十幾個春秋,其擅長傳統風格結合現代藝術特征,形成自己風格,創作有觀音、彌勤、羅漢、關公、文昌帝、仕女等歷史人物祌仙佛像故事及現代生活題材等作品,日用品采用手拉坯制作的香爐、花瓶、茶壺、酒具、文房四寶等。作品榮獲國內外金獎19項、銀獎7項、銅獎6項,深受藝術愛好者爭購及各大博物館的珍藏。長期以來,在潛心藝術創作的同時又致力于德化窯古瓷的收藏與研究,現有藏品兩千余件,已整理形成館系,并在2005年創辦“瓷藝堂”古瓷展覽館。撰寫十多篇學術論文發表在各類刊物,編著有《德化窯古瓷珍品鑒賞》、《明清德化白瓷》等。
看到喜歡的古瓷,他總想出手,摸摸口袋,若有些許鈔票,即便全部花掉也在所不惜;若是囊中羞澀,即便向人借債也心甘情愿,為了心愛的古瓷他始終“衣帶漸寬終不悔”。
創作沒靈感時,他就去看看、摸摸收藏的瓷器,這滿載著歷史的古瓷,總能給他帶來靈感,他就是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德化縣收藏協會會長陳明良。他收藏德化窯古瓷已有20多年,藏品達2000多件,被稱為德化瓷收藏最齊全之人。
在古瓷浸淫多年的陳明良坦陳,古瓷的精妙技藝總能開啟他的“創作心智”,也許正因如此,他認為最具創新的創作正是“最極致的傳統”。
收藏啟發創作,邊收藏邊創作
都說藝術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創作的靈感來源于世界。生長在陶瓷世家的陳明良,深受古文化的熏陶,自幼酷愛捏泥藝術,他則是通過收藏古瓷來尋找創作靈感。
“看到古瓷塑的工藝,我深深震撼了。”談及收藏寶貝,陳明良說印象最深刻的是他收藏的何朝宗的“掌上觀音”,這是至今發現的瓷圣何朝宗最小的一件作品。雖然這尊觀音僅高7厘米,但它的神態、造型和開臉都讓他深深折服,和所有的德化瓷藏家一樣,對他來說,擁有一尊何朝宗的作品是夢寐以求的事。
談話中,陳明良把他的這件寶貝拿出來給記者觀賞了一下,“掌上觀音”經典象牙白,觀音衣紋流暢,面容端莊秀麗,發絲纖毫畢現,如此精妙的瓷雕,令人嘆為觀止。往事如煙,回想起得到這件藏品的過程可是幾經波折,經過20幾年,而這件作品的價格已經翻了數十倍。
“沒買回來都睡不著。”說起收藏陶瓷的感受,陳明良這樣說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他開始獨立創作時,創作過程沒思路,屢遭難題。通過鑒賞收藏古瓷,陳明良意識到自己技藝上的不足,收藏愛好啟發了自己的創作靈感,通過反復揣摩,他在塑刻神韻、泥塑、工藝等創作層面上得到很大提高。之后,他便邊收藏邊創作。
“應該多買,不能賣,以后開個博物館。”陳明良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陶瓷雕塑設計系進修時,一位老師這樣跟他說過,這更激發了他的收藏熱情。從此,陳明良對古瓷興趣倍增,邊收藏邊創作,經常落得身無分文,還常找親朋好友借貸。但長期的摸索使他在瓷雕技藝上有了顯著進步。
到目前為止,他收藏的德化陶瓷藏品共2000多件,從西周到近代藏品都有,收藏主要是人物雕塑,達到兩三百件,多年的積累和堅持,在2005年5月他兌現了老師給他的意見,將所創和所藏集于一館,取名“瓷藝堂”。陳明良笑著說:“我的瓷藝堂收藏的不僅是一部德化陶瓷史,也是一部中國陶瓷史。”另外,他還透露,最近,他又花了幾十萬,從原德化笫一廠買回一些文革瓷器。
創新就是回歸傳統,做精做細
“陶瓷傳統要創新難度很大。”陳明良表示,為了創新,去年他還特意去中國藝術研究院學習。他虛心請教導師問:“傳統陶瓷要怎么創新?”導師說:“繼續堅持傳統,在傳統的基礎上越做越精致,就是創新。”陶瓷要創新,應該往宋、唐時期走,回到原始,回歸正位。為此,陳明良有了創新方向,大膽嘗試創作,在學習過程中導師的指導下創新出多件作品,還創作帝王將相為原型,雕塑出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等。
陳明良師承瓷雕藝人陳其泰,深得其真傳,以何朝宗為榜樣,一路追隨他的腳步,一直勤于研究創作何朝宗一派的高超技藝。
同時,通過對古瓷的收藏研究,他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蒲團觀音”、“千年窯火”、“水月觀音”、“佛光普照”、“文昌帝君”等一些系列作品都是他的杰作。同時,他再現了“象牙白”、“玉白”、“豬油白”、“蔥根白”、“孩兒紅”等珍瓷,加上活靈活現的刻畫雕塑,使作品完美無瑕,達到爐火純青境界。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革中央主席周鐵農親臨陳明良工作室給予關心指導并高度贊揚,題詞“玉有羊脂,玉瓷有豬油白”。
陳明良對自己的作品要求非常嚴格,在瓷藝堂里,擺在最顯眼位置的那尊“蒲團觀音”,在外人看來,已經非常完美了,但他還是不滿意,“左側衣紋上還有點小瑕疵,目前已經燒了五六尊,但還沒燒出自己滿意的。”陳明良表示。
對陳明良來說,這輩子有兩件事是不能間斷的,一件是收藏古瓷,一件是創作。他表示,創作是他一直堅持做的事,德化窯最本質的傳承,就是追隨巨匠的腳步,做精做細,陶瓷原生態就是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