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藝術品鑒賞包括兩個方面內容:一個是鑒,即判斷藝術品的真贗;一個是賞,即破解歷史的種種謎團,獲得美的感受和哲理的啟迪。現在很多人更加關注鑒,而忽略了賞。其實,賞是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對古代藝術品抱持欣賞態度的人往往對歷史具有強烈的眷戀之情,對傳統文化和古代文明具有獨特的偏愛。他們可以站在過去和未來的節點上,用一種悠然自得的姿態探尋歷史、解密歷史、欣賞歷史,當他們對這份時光饋贈的智慧了然于胸的時候,他們就會化悠閑為激情,積極地來創造更加盡善盡美的文明。
欣賞古代藝術品的主要內容是欣賞凝聚于其中的歷史沉積和從中透露出的古人的藝術才情。在浩如煙海的古代藝術品中,同樣是美、丑并存。美的炫目奪魂,丑的也一樣震撼人魂,仿佛真正打動人心的,不再是藝術品的外形,而是它們那被歲月窖藏之后所透出的無與倫比的滄桑,而這一點是這世間許多膚淺或浮華的美麗所不能匹敵的。
我們喜歡收藏銅鏡,紅塵疲累,忙里偷閑,此際取一古鏡,臨窗把玩,身心便會如入忘川。對著鏡子,我們似乎能窺到古亭中儒冠者的清影,聽到廟堂上忠臣義士的慷慨陳詞,也見識到仁人志士照爍古今、流傳千年的思想。
欣賞銅鏡猶如置身歷史的那個片刻,以上為我輩愛鏡之人賞鏡心境。
欣賞之余,眼前似乎浮現出古人賞鏡的情景。賞鏡中寫得最令我們感慨的是李益的《府試古鏡》。詩云:“舊是秦時鏡,今藏古匣中。龍盤初掛月,鳳舞欲生風。石黛曾留殿,朱光適在宮。應祥知道泰,鑒物覺神通。肝膽誠難隱,妍媸信易窮。幸居君子室,長愿免塵蒙。”古人賞鏡,似乎還有三種心情。一乃“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句詞是寫詞人李清照在重陽佳節思念丈夫的心情,精辟地反映了封建時代的婦女由于種種不可預測因素而與摯愛長久分別從而產生的哀怨和思念。雖然沒有直接寫銅鏡,但卻是絕妙的,不然如何知道自己已經比黃花還瘦削。二乃文天祥的“鏡里朱顏都變盡,只有丹心難滅。”這是民族英雄們壯志不折,雄心猶在的映照。三乃劉禹錫的“心如止水鑒常明,見盡人間萬物情。”這是以鏡來表明文人清正廉潔的為官原則。
初為深谷中頑石,百煉成鏡。或刻山水,或雕人物,或鐫流云,或鑿日星與螭龍。或者海浪滔滔,小舟橫斜;或者老梅虬扎,隱者踏雪而來;或者漁樵互答于雨煙之間;或者蓮荷開于野塘蘆雁之畔。牧童吹笛,五蝠天來,龍游古井,虎嘯層巒。
鏡不盈尺,卻如一幅宣紙,可以有中國畫的雅趣,可以有王摩詰與齊白石的意境。刀鑿往往勝過畫筆,一鏡帶來畫外心情。
賞鏡就等于賞畫,賞鏡常能悟出畫外之意。
若鏡上有銘,銘為古名人所題刻,點如墜石,撇如驚風,豎若撐天之柱,橫似長虹臥波,則賞玩之際,若飲醇酒,若品綠茶。先是沉醉心跳,繼而心悅神爽。賞古人鏡上手澤,勝于觀明清碑帖,況且鏡上之銘,或言志,或抒懷,或寄予求道成仙的殷切希冀,或蘊含高官厚祿、家財萬貫的良好愿望。讀之再三,便忽然與古人心會,此中滋味,無有窮盡。
以鏡為史,鏡雖小而有大海之勢,有包容天地人文、宇宙萬物的容量。鏡背之意,精微且深刻。鏡幾乎與文明共生,一個民族的歷史與文化可以從這小小鏡背中折射出來。一個個特殊的古國若離開了這特殊的傳播工具,那是不可思議的。
于那小小的鏡背,疊映著秦皇漢武與唐宗宋祖的尊嚴;疊映著霍去病、岳飛與文天祥、鄭成功的忠貞;當然更疊映著屈原、李白、司馬遷與蘇東坡的不朽……愛恨悲歡,忠奸成敗,儒道釋禪,詩文書畫,鏡的歷史就是人的歷史。斧斫刀刻之間,已然人事代謝,世局如幻了。
鏡背里映出帝王的威嚴。圖1是唐代云龍紋葵花鏡。龍首高仰,雙角翹起,口銜寶珠,體軀盤曲,龍尾向上卷曲,二爪高高揚起,二爪屈伸。龍周圍飾有流云。自古以來,龍便是皇權象征,皇帝自稱為真龍天子,皇宮中使用的器物也以龍為裝飾。這面銅鏡中的蟠龍威武勇猛,氣韻生動,您是否從中看出了些許盛唐時期萬民之主的氣概?
鏡背里映出忠義者的熱血。圖2為東漢伍子胥畫像鏡。鏡背上吳王夫差端坐在帷幕中,右旁有“吳王”兩字。左面是伍子胥仗劍作自剄狀,左上角有“忠臣伍子胥”五字。春秋末期,伍子胥遭太宰伯嚭陷害,被吳王夫差賜劍自刎。伍子胥自殺前叮囑門客將其雙眼挖出置于東門之上,以便親眼看到吳國滅亡。在伍子胥死后九年,吳國果真亡國。圖中所表現的正是伍子胥被逼自盡的這一歷史瞬間。忠臣義士的悲壯委屈、世人的惋惜無奈都在這面鏡子中展現出來。
鏡背里映出智士的思想。圖3是唐榮啟期葵花鏡。鈕外上有界格銘文三行:“榮啟奇問曰答孔夫子”,下有垂柳一株。左為孔子,手執曲杖,指點發問。榮啟期居右作答言狀。這面鏡子講述的是一個人生的哲理,故事是孔子游泰山,遇榮啟期鼓琴唱歌,孔子問其何樂,答曰:“使我高興的事很多。天地之間,以人為貴,我幸而為人,一樂也。男尊女卑,我幸而為男,二樂也。有的人短命,夭折于襁褓,而我已年近九十,三樂也。”故此鏡又稱“三樂鏡”。
鏡背里映出我們古代體育活動的概貌。圖4是南宋蹴鞠紋鏡。主題紋飾為蹴鞠娛樂圖。這正是表明我國乃足球起源國的鐵證。
鏡背里映出我國古代廣告業的發達。圖5是西漢內清鏡。內圈的銘文:“內清質以昭明,光日月也……”說明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我國的商業就已經發展到相當水平,為推銷商品,擴大經濟效益的廣告也已經誕生。
鏡背里還映出現代人喜愛,特別是孩子所喜愛的卡通畫。你看圖6中兩個虎寶寶圓睜杏眼,咧嘴大笑,天真無邪,活潑可愛的樣子像不像正在朝著人們賣萌?
可以說鏡背里映出的實際上是一部悲喜交集的中華文明史!
而且賞也能更好地促進鑒,我們可以通過賞析古鏡的大小、厚薄,各部分的幾何尺寸,花飾、銘文的內容、形態和布局等來對銅鏡的斷代和真贗提供幫助。如中原鏡之外形,戰國有少數方鏡,由漢至南北朝,除少數穿衣鏡外皆是圓形具鈕的;唐始發生變化,出現了葵花形、菱花鏡、方亞鏡、方形鏡等;宋鏡之外形最為多樣,又出現了爐形、鐘形、鼎形、心形、盾形,以及帶柄鏡等。又如鈕,戰國為三弦鈕,西漢中期有乳狀鈕,東漢中晚期至六朝之鈕多為扁圓大鈕等。銅鏡形制,以及花飾、銘文上的許多細微特征,無不透露出時代的氣息。
如圖7就在一面唐代鸚鵡銜綬鏡上出現了四個漢代的隸書:“家常貴富”。根據這四個字樣我們幾乎立刻就可以判斷出這是贗品,至少是作偽者為了增加銅鏡的價值而故意添加的文字。這樣的做法反而是畫蛇添足。
而我們在欣賞銅鏡中紅斑綠銹的歷史痕跡時,也完全可以根據不同時代銅鏡的成分來輔助銅鏡的真偽鑒別。
在欣賞銅鏡正面時,鏡面的冰裂紋常常浮現于表層之下,這在增加美感之余,也同樣是判斷漢唐銅鏡真偽的一個方法。
再者,古銅鏡的線條流暢、光滑,具有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相反現代造假手段通過計算機作圖制模所形成的尖銳的邊緣,雖然形有幾分似,但神韻已盡失無疑,這是沒有價值的贗品。
賞古代銅鏡,集大千世界于一室,納人生百態于一隅,濃縮萬年歷史于一瞬,賞古代藝術品,賞的是歷史,收藏的是知識和學問。銅鏡中聯系著人類的發展史、國家的興衰史、科學的進行史、美學的進步史。一面面古銅鏡,實際上是一個浩瀚博大的知識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