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花園民俗博物館收藏一冊工楷手抄本《孝經》(圖1—9),使我浮想聯翩。書高20.4、寬13.8厘米,書頁用綿麻紙對折8頁,絲線繩4眼裝訂;單頁豎書右起左行,8行,行20字,書寫者功力非凡,有歐陽詢小楷的風骨神韻;主體文字約1厘米見方,說明文字約0.6厘米見方,注釋文字約0.4厘米見方(堪稱蠅頭小楷)。整篇都使用這三種型號的楷書,一筆不茍,字字珠璣。
封面(圖1)左上角豎書“孔子孝經”,右下角原豎書“李佑獻讀”,后一持書者改為“李佑君讀”。據續修于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的《李氏宗譜》記載,江南李氏原籍江蘇南京,其家祖李永于明洪武年間獲罪充軍和陽衛(三十三親軍衛之一,今甘肅境內)。子孫于清康熙年間遷居陜南白河縣,后枝繁葉蔓散居各縣,稱為南京李氏。其派語為:“詩書永繼,孝友為宗,龍生佑啟,福祿來崇。”據《漢陰縣志》、《重續興安府志》記載,清康熙元年(1662)恩科貢生李啟瑞,考授訓導;道光癸卯(1843)科武舉李啟璋;咸豐乙卯(1855)科舉人李啟章;乾隆年間耆老96歲的李成龍、李人龍等,都是南京李氏族人。這冊手抄本孔子《孝經》,可能是李氏一位長者手抄成冊,給家中子孫作為讀本,先后有李佑獻、李佑君讀用。
《孝經》,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學著作。傳說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時已有人懷疑是出于后人附會。清代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指出,該書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成書于秦漢之際。自西漢至魏晉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現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書共分18章。
《孝經》以孝為中心,比較集中地闡發了儒家的倫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規范,“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書中指出,孝是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國君可以用孝治理國家,臣民能夠用孝立身。
《孝經》在中國倫理思想中,首次將孝親與忠君聯系起來,認為“忠”是“孝”的發展和擴大,并把“孝”的社會作用推而廣之,認為“孝悌之至”就能夠“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
《孝經》對實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統而詳細的規定。它主張把“孝”貫穿于人的一切行為之中,“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是孝之終。它把維護宗法等級關系與為君主服務聯系起來,主張“孝”要“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并按照父母的生老病死等生命過程,提出“孝”的具體要求:“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孝經》還根據不同人的等級差別規定了行“孝”的不同內容:天子之“孝”要求“愛敬盡于其事親,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則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士階層的“孝”是忠順事上,保祿位,守祭祀;庶人之“孝”應“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
《孝經》還把道德規范與法律(刑律)聯系起來,認為“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提出要借用國家法律的權威,維護其宗法等級關系和道德秩序。
《孝經》在唐代被尊為經書,南宋以后被列為《十三經》之一。在中國自漢代至清代的漫長社會歷史進程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將來”的經典,對傳播和維護社會綱常、社會太平起了很大作用。
《孝經》古文經多出第十九章。《古文孝經·閨門章第十九》:“子曰:閨門之內,具禮矣乎!嚴親嚴兄。妻子臣妾,猶百姓徒役也。”
西安碑林第一陳列室前是專為陳列《石臺孝經》修蓋的碑亭。《石臺孝經》書法作品隸書風規,又小變其法,豐腴爽利,頗有盛唐之概。碑石堅細,至今光瑩如漆。唐天寶四年(745)立,此碑由四塊高各590、寬120厘米的石頭圍成。唐玄宗李隆基親自作序、注解并書丹,太子李亨篆額(見圖10-1、10-2)。此碑刻成之后,原立在唐長安城務本坊的太學內,于天祐元年(904)遷至唐尚書省西隅。到北宋元祐五年(1090),原唐尚書省即今西安碑林所在地,就地建亭保護。《石臺孝經》前面一部分是李隆基為《孝經》作的序,目的是表示自己要以“孝”治理天下。后面是《孝經》原文。小字是玄宗為《孝經》作的注釋。底座由3層石臺組成,上刻有生動的線刻畫,有蔓草、獅子花紋等,是唐中期比較有代表性的。上面是浮雕卷云瑞獸。此碑由4塊碑面組成,底下有石臺,因而稱《石臺孝經》。
有學者認為孔子當時提出“色難”命題,也是2000年后的現代問卷。
《論語》中載,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這一段翻譯過來就是:子游問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說:“現在的人說起孝就認為只要能贍養父母就行了,那犬馬都能得到飼養,如果對父母不敬,那贍養父母與飼養犬馬又有什么區別呢?”《論語》又載:“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色,就是臉色,意即態度;先生,在這里指家庭中年長的人,即父兄;弟子就指年幼者。這段話用現在的語言說就是:子夏問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說:“難的是對父母尊長能經常保持和顏悅色的態度。僅僅做到要做的事情自己(弟子)去做,有酒飯先送給父母兄長食用,就能叫做孝嗎?”確實,比較起來奉養父母容易,但是要細心、精心、盡心地奉養就不容易了,而要永遠和顏悅色地奉養就極其不容易了。
2000多年前孔子提出的一個命題“色難”,今天卻有人去做了一次問卷調查:現代人孝行中的“色難”怎樣了?調查顯示,100位老人見到后輩兒孫時,有91人表情愉悅,面帶微笑;有5人顯得很平靜;有4人面帶期待與希冀。而100位兒孫遇見長輩時,有46人板著面孔,顯得冷淡,臉色難看;有41人平淡無情,無動于衷;只有13人笑臉相迎,問寒問暖,情意融融。
以上調查數字,不一定十分嚴謹,但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前一個嚴峻的家庭與社會問題。
這項調查緣于孔子有關“色難”的論述。當年,孔子在回答子夏關于孝道的問題時就哀嘆過“色難”,指責子孫們對老人孝心不足,臉色難看。哪曾想,2000多年過去了,晚輩們對長輩依然“色難”,且有加重的趨勢。也難怪,隨著獨生子女成為家庭的戶主,一方面要承受社會競爭的壓力,又要承擔雙方老人贍養的重任,真有點不堪重負;“色難”就更加難免。有專家指出,一般來說,當今供養老人吃穿并不難,難在對老人的精神撫養上。其實,克服“色難”并不難。常回家看看,多一些問候,多一些笑臉——如此而已。全社會都要大力提高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意識,一代一代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孝經》諸侯章第三原文:“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諸侯之孝也。《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翻譯過來就是:身為諸侯,在眾人之上而不驕傲,其位置再高也不會有傾覆的危險;生活節儉、慎行法度,財富再充裕豐盈也不會損溢。居高位而沒有傾覆的危險,所以能夠長久保持自己的尊貴地位;財富充裕而不奢靡揮霍,所以能夠長久地守住自己的財富。能夠保持富有和尊貴,然后才能保住家國的安全,與其黎民百姓和睦相處。這大概就是諸侯的孝道吧。
《詩經·小雅·小曼》篇中說:“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即戰戰兢兢,就像身臨深水潭邊恐怕墜落,腳踩薄冰之上擔心陷下去那樣,小心謹慎地處事。
這一章的現實意義就是提醒官員,要上“孝”國家,下安黎民。不胡作非為,老老實實為社會服務。
歷代帝王對《孝經》的尊崇,以及歷代大儒對《孝經》所作的注、疏、述義、序文。唐朝玄宗皇帝,去煩取精,博采眾儒義理之允當者,親自注解《孝經》即《玄宗御注》;宋儒邢昺為《玄宗御注》又做注解,稱《正義》。后世推唐玄宗及邢昺對《孝經》的注疏為最權威,并佐以東漢鄭玄、南梁皇偘、隋朝劉炫等大儒之相關論述,為我們選取精要、易解之章句,解析《孝經》(手抄本《孝經》正文旁的解析,當如是)。
一部《孝經》流傳2000多年至今,并廣泛地沿引到“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國”的各個領域,讀來仍然意蘊深刻,讓人扼腕贊嘆不已。“孝”也因此成為了中國人心目中修身、齊家、治國之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