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簡介
王開貴,云南省會澤縣人。從事古玩收藏、投資與鑒賞二十余年,現為滇昆寶藏總經理、北京滇云閣藝術品中心董事長、全球古玩網CEO
記者:聽說您從小就接觸古玩,那您是什么時候正式踏入收藏圈,契機是什么?您怎么理解“收藏”?
王開貴:我出生在云南省曲靖市會澤縣的農村。在十幾歲的時候,我就經常跟著父輩在會澤縣及周邊的市縣下鄉收貨。會澤縣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文化歷史積淀豐富,當地對古玩雜項的收藏、把玩蔚然成風。上山下鄉,走街串巷的經歷讓我知曉了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真諦,也讓我深深感受到了古玩收藏的樂趣。
印象中有一次下鄉收購的失敗經歷,讓我記憶猶新。那是1996年,我們聽說會澤縣火紅鄉一戶山里人家在翻蓋新房的時候發現了一壇清代的銀錠,約有三四十公斤,并且戶主由于建房子資金短缺,迫切需要出售銀錠變現。我們得到消息的當晚便啟程,隨身帶上了充足的現金。經過初步的識別鑒定,我們認定確實是一批清代的銀錠,于是報價每斤500元準備收購。戶主求財心切,剛開始就一口答應了我們。但是隨后,我們掩飾不住的喜悅和急切引起了戶主的警覺和遐想,他開始猶猶豫豫,推諉搪塞,直到坐地起價,我們越是往上加價,越是于事無補。最后,我們“第一桶金”的收購計劃以失敗告終。這件事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無論是收藏也好,做人也罷,凡事下手一定要穩、準、狠,更要冷靜自制,處變不驚。
我正式進入收藏圈并沒有什么標志性的事件,也沒有一個準確的時間點。如果非要找到一個現實一點的緣由,我想這應該就是文化的魔力。
我認為,收藏就是以搜集歷史文化遺物及自然標本為方式傳承人類文明的行為,是一項高雅的文化活動,同時,又屬于一種投資行為。
就民間收藏而言,收藏的意義無外乎研究、發現、增值。由于文物是歷史的實證,是先人留給后輩的恩惠。研究和發現是收藏者應盡的責任與義務,增值則是收藏者理當得到的回報。所以,收藏的增值就是持有者對藏品進行研究,在研究中有所發現,從而提升“藏品”的財富價值。
收藏的實質是價值的發現和再發現。而所謂的價值首先是文化價值,如歷史、科技、工藝等,最后才是貨幣價值。正是因為它承載了文化價值,才產生相應的貨幣價值;反之文化價值被扭曲,貨幣價值就不對等,甚至變成“負價值”,這樣的“收藏”,就變得毫無意義。
記者:您在云南的滇昆寶藏是云南省成立較早、聲望較大的古玩店之一,請您介紹一下它的概況,包括主要業務范圍、店鋪的主要特點。
王開貴:滇昆寶藏是我一手經營和發展起來的一家古玩店。滇昆寶藏成立于1997年,是昆明地區乃至整個云南創辦最早的一批古玩店之一。我從古玩收藏行業的最底層做起,處處用心時時努力,潛心于古玩雜項的收藏和鑒賞,終于如愿在省城昆明有了自己的第一家實體古玩店,創業之初的艱辛和創業之后的豪邁一樣,都不足為外人道。主要經營范圍包括古玩、古董、玉器、瓷器、珠串以及其他雜項。
曾經有人問我,為什么大家同樣做古玩,你的聲譽是那么出眾,為什么你的客戶對你是那么信任?其實我一直很想感謝多年來支持我的藏友和朋友們,是他們的支持,給了我經營成功的可能。我覺得我能取得大家的信任,跟我本身做事認真不無關系。我始終認為,先做人,后做事,這是顛撲不破的道理。除此之外,跟我一直在拓展供貨渠道,培養、維持一批鑒定專家,也有很大的關系。我還習慣去親自鑒定自己經營的古玩,正是通過不斷地上手把玩,不斷地和藏友交流,我才會獲得持續進步的動力。
當然,在互聯網時代,在電子商務時代,沒有人敢忽視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力量。實際上,在滇昆寶藏實體店的經營進入軌道后不久,我就創辦了“全球古玩網”,這個網站自創辦之日起就作為滇昆寶藏的補充和延伸。隨著業務的拓展和人脈的積累,全球古玩網的業務涵蓋書法繪畫、玉器、銅器、錢幣、琥珀、雜件、針織絲繡、珠寶首飾、瓷器、文房四寶、古典家具等,成為一個極具人氣的古玩收藏、投資、交易、鑒賞的電子商務網站,給廣大古玩愛好者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交流學習平臺。網站現由專業團隊管理運營,并且產生了相當的海外影響,我們力圖打破時空之限,為全世界古玩愛好者做好服務。
當你來到古玩收藏的世界里,您會驚訝地發現原來古玩收藏的愛好者如此之多,原來與古玩相關的知識如此有趣,原來古玩還可以這樣玩,這與其說是古玩收藏的魅力,倒不如說是文化的魅力。
記者:滇昆寶藏在云南的成功,是不是給了您進軍北京古玩圈的動力?您對北京的古玩圈子和古玩市場有何感受?
王開貴:如果說1997年我在云南昆明的古玩店開張是個開始,那么2013年我在北京的古玩實體店正式營業,對我來說就是一次跨越。
我選擇進軍北京的古玩市場,并不是一時沖動,而是對古玩行業前景,以及北京市場抱有很大的向往。
北京是古玩市場的兵家必爭之地。北京古玩界是中有琉璃廠,南有潘家園,此外大鐘寺、天壇紅橋、荷花、官園、隆福寺、報國寺,大大小小的古玩市場星羅棋布,市場也相當成熟。例如,潘家園已經形成了京城古玩收藏品的主流商業圈,知名度也在進一步擴大。
相比其他行業,古玩收藏品業在絕對是朝陽行業,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在我看來,這個行業已經進入了它的黃金時代。在我國,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文化的需求也與日俱增,而古玩是最好的投資方向之一。所以,像書畫等其他文化產業一樣,古玩的收藏處于爆發期,國家政策的支持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都給文化產業注入了活力。
但是這個行業也面臨著相當嚴峻的問題:古玩市場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有規模無檔次、經營理念不清、管理秩序混亂;業內的精品意識、服務意識和誠信意識都亟待加強。經營管理上,全國的多數古玩市場比較松散,出現了商戶各自為政的混亂局面。
更重要的是,贗品問題陰魂不散地困擾著整個產業鏈。被贗品打眼成了古玩市場藏家的家常便飯。雖然說贗品是玩古玩必須交的“學費”,但如何為藏家和玩家提供一個整潔規范的市場,是包括我在內的每一個從業者應該認真思考和對待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