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些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科學發展觀的落實,一些以充分利用資源、促進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和諧發展為主的經濟發展理念逐漸應用在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一批以循環經濟為導向的新生產工藝和經營模式。化學工藝作為我國高等院校中的重要科目,其培養學生運用知識技能科學分析與解決實際生產問題的能力。本文以循環經濟作為研究背景,通過對當前化學工藝教學改革的必要性及其教學情況進行研究,提出化工教學改革的措施。
【關鍵詞】循環經濟 化工教學 改革實踐 探究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36-0074-02
自進入20世紀以來,化學工業開始在世界范圍內快速發展,作為未來化工主要的發展方向以及蓬勃發展的基礎,綠色、循環經濟已經越發受到世界各國政府部門、化工企業以及教育界相關人員的重視。就目前來看,隨著化學工業發展規模的增大及其對社會經濟和環境影響的不斷提升,要想推動該行業更好地發展,化工行業的管理者首先要改變傳統“重經濟,輕環境”的發展觀念,推動經濟循環發展。作為為化工行業提供專業技術人才的重要基地,我國高等院校應該改變化工教學方式,使培養出的人才符合循環經濟的發展要求。
一 化工教學進行實踐改革的必要性
化工產業現代化發展的要求:作為以高效的資源利用和循環利用資源為核心發展模式的新型經濟類型,循環經濟主要是以減量化、提升資源的再利用率為發展原則,以較低的能源消耗和廢棄排放量為主要特點的經濟模式。這一經濟模式的提出和廣泛應用,不僅符合科學發展觀的相關要求,還能夠推動可持續經濟發展目標的實現。就目前來看,化工行業主要存在以下兩種經濟發展方式:一種是以傳統經濟增長為主的發展模式,即資源—產品—廢棄物這種單向的直線經營模式,這一模式的存在,使企業獲得的經濟利潤同資源的消耗、廢棄物產生的量以及對環境破壞等成正比;另一種以循環經濟為主的發展模式,即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這種反饋式的經濟循環發展模式,這一模式不僅可以起到高效的能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的作用,還可以盡量以較小的環境成本和能源消耗來獲得較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以便能夠使經濟和自然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得到循環利用。此外,就傳統化工企業生產經營模式來看,其生產過程中往往伴隨著廢氣、廢水和固體廢棄物等大量的排放,對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這一情況的存在,使企業在經營過程中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去治理環境污染,從而導致企業經營成本極大地增加,市場競爭力降低。如果化工企業采用循環經濟經營模式,不僅可以延伸經營產業鏈,還能夠綜合利用生產廢物,進而降低企業經營生產的成本。
二 當前高等院校化工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從總體情況來看,目前我國化工企業已經進入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然而,高等院校的化工教學相對來說比較薄弱,無法滿足企業當前循環經濟的發展對相關專業技術人員的需求。從具體情況來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學校和教師對于現代化的化工企業實行的循環經濟模式中新的生產工藝以及經營模式并不了解,教學的知識和觀念具有一定的滯后性。第二,當前我國高等院校化工課程實際的教學內容與化工企業生產經營的實際情況不相符,沒有同化工企業建立起十分有效的溝通和交流途徑,這使得化工教師依舊采用以往的教學方式,引用的教學案例是傳統經營模式下的案例,學生學習到的是已經被淘汰的工藝和模式。第三,高等院校化學工藝專業的教材改革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就目前來看,高等院校的教材受到傳統課程教學模式的影響,教材內容的知識結構比較陳舊,一些反映新工藝、新科技和新材料發展情況的內容教材中未能體現。第四,化工專業課程體系的設定缺乏合理性,當前化工專業實行的依舊是“老三段”的教學模式,這使得學生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去學習一些沒有多少實用性的理論知識,致使實際的專業工作能力無法得到有效的提升,造成教學內容同化工產業實際需要相脫節。第五,化工專業實驗和實訓課程的教學課時相對較少,大部分學校實訓基礎設施的建設水平較低,導致學生實際操作和實踐能力相對較弱。
三 化工教學具體的實踐改革措施
1.課程教學內容要符合實際需要
在制定化工專業的課堂教學內容時,教師應該以循環經濟形勢下企業發展產生的新工藝和新模式為依據來確定該專業實際的課程教學內容。建立起由化工行業的能人巧匠和專業人員組成的改革隊伍,通過該專業和職業特點的詳細分析,確定課程教學的內容,設計課程教學流程,從而完成相應的教學內容改革。循環經濟中提出的新工藝的本質是:一個由各種類型的產品生產工藝和龐大的化工崗位群體組成的產業鏈。為了能夠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和適應新工藝,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其中相對獨立的內容編制成一個個的教學模塊,通過模塊化的教學內容幫助學生了解新工藝。此外,教師應該采用產業鏈式的課程配置形式,降低課程教學的難度,以企業崗位需求為標準,使模塊化教學更加多樣化、綜合化和小型化。學校的管理者應該加強對教師關于新工藝和新模式的教學培訓,提升教師業務素質,從而使教學內容緊密結合化工企業的需要,提升化工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
2.培養學生的循環經濟意識
首先,教師需要在課程教學內容中增加對循環經濟的新技術和新工藝的介紹,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循環經濟的意識。其次,在設計課堂教學內容、安排課堂教學流程時,教師要重點突出具有普遍推廣意義的替代和節約資源技術、延長和鏈接相關產業鏈技術、利用能量梯級技術、處理和回收技術、替代有毒害的原材料技術以及綠色的再制造技術的教學,使學生對新技術有充分的了解。最后,學校的管理者要積極地支持循環經濟信息數據和技術服務于咨詢系統的建設,及時向社會各界傳播對促進循環經濟發展有積極作用的技術、管理手段等方面的信息,增加學生了解循環經濟有關信息的渠道。
3.建立以提升學生專業能力為主的開放式教學體系
首先,教師需要改變原有的“老三段”教學模式,建立起由基本素質、專業基礎和方向、實驗實訓以及專業拓展等模塊組成的、以培養和提升學生專業技能的課程教學體系。其次,教師應該以化工企業的經營需求、學生的就業需要以及化工行業技術發展的需要等為依據,對這些模塊信息進行更新和整合,使每一個模塊的教學都具有一定的獨立性。最后,對于化工教學中不同專業教學需求不同的特點,教師可以進行針對性的教學,保證各個專業的學生掌握本專業的知識技能,并擁有一定的專業拓展能力,從而使學生的就業范圍得到拓寬,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
4.重視實踐教學的作用
教師應該構建起以實踐性教學為主的化工專業課程教學體系,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極大的提升。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高等院校建立專業的教學指導組織,邀請工作在一線的技術和管理專家來校講課,使學生能夠充分了解自己需要掌握的就業能力;第二,建設實訓基地,學校與運行循環經濟的企業合作,定期派遣一部分學生和教師進入企業中學習實訓,提升學生的專業工作技能與崗位適應性。
四 結束語
總而言之,隨著我國經濟改革速度的提升,我國高等院校化工專業的教學也應該緊跟當前企業施行循環經濟的發展趨勢,通過人才培養與畢業生就業相結合的方式,結合當前化工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深化化學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利用化工企業創新成果來充實和豐富化學工藝教學內容,改變傳統教學理念和模式,培養出符合化工企業發展循環經濟需求的專業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劉作華、譚世語、李澤全等.結合重慶化工產業實際深化化工工藝學教學改革[J].廣東化工,2010(1):152~153
[2]劉作華、譚世語、周小華等.《化工工藝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J].廣東化工,2009(9):203~204
[3]張爽爽.淺談高職化工專業課程如何適應宜昌區域經濟發展——以《磷化工生產技術》教學改革為例[J].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1):84~86
[4]陳潤羊.基于行動導向的“清潔生產與循環經濟”教學改革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1):143~145
[5]王林珠.煤炭企業循環經濟發展力評價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2013
〔責任編輯:龐遠燕、汪二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