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特點與信息技術學科的特點,創新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習慣,有效提升學生的信息技術運用能力。本文就如何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提升信息技術教學的有效性提出了一些可行性措施,希望能給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提供有益的啟示與借鑒。
【關鍵詞】小學信息技術 教學模式 創新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36-0099-02
傳統的信息技術課堂以教師講解為主,往往采取教師演示、學生模仿的教學模式,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得不到發揮,機械地模仿和操作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失去了學習的興趣。新課標明確指出:在小學信息教學中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小學生具有活潑好動的特點,學生只有對信息技術學科產生興趣,才可能積極主動地完成知識的建構。因此,只有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構建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模式,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效提高信息技術的教學效率。
一 實施快樂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活潑好動,容易接受新鮮事物,但他們的自制力較弱,興趣是支持他們學習的最大動力。在教學中教師要徹底改變灌輸式的教學模式,營造快樂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身心愉悅地接受新知識。信息技術學科應該以學生的自主操作為主,提升他們的動手能力,使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體驗學習的樂趣,在富有情趣的學習過程中掌握知識、增強能力。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及教學的具體內容,以興趣驅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提升信息技術技能。例如,指法訓練是比較枯燥的內容,如果教師講解后單調地讓學生操作與訓練,學生往往會產生厭倦情緒,影響指法訓練的效果。此時,教師讓學生玩“警察抓小偷”“青蛙過河”等游戲,學生就會在游戲情節的激發下潛移默化地掌握與熟練指法,并且了解了回車鍵與空格鍵的作用。小學生好勝心強,表現欲望強烈,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具體教學內容,將競爭機制引入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如在學習了Word打字之后,若單純地訓練學生就會感到單調無趣,教師這時可以安排一場比賽,看誰在規定時間內打字數量多,并且準確無誤,學生在比賽的激烈競爭中可以將相關知識點及操作技能加以鞏固與深化。
二 引入微課,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微課是一種以短小視頻為呈現形式的教學資源,每個小視頻在10分鐘以內,大多是5分鐘甚至是3分鐘。微課的出現顛覆了傳統課堂以教師講解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教師將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制作成短小的微課視頻,并上傳至個人網絡空間或者學校教學資源網站供學生點擊下載并學習。這種方式拓展了學生的學習空間,有利于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要求,進而全面提升學生的信息技術技能。
1.課前預習引入微課
課前預習是重要的教學環節,相對課堂教學而言,課外是學生相對獨立的空間,學生可以結合自身的學習情況進行自主學習。筆者在教學中注重課外預習環節,讓學生結合微課視頻進行自主學習,培養其自主學習的習慣。例如,在學習“復制、剪切、粘貼文件”前,教師制作了本課內容的知識點視頻,并且上傳至網絡,讓學生根據視頻進行相關操作。在課堂上學習本課內容時,教師對學生的預習情況進行檢測,結果發現學生們都能夠掌握操作要領,并能正確地進行相關操作。課堂上,教師讓學生把預習中遇到的問題提出來,在小組內進行探究。對于比較集中的問題,教師可以進行解答與引導,順利完成教學目標。通過課外預習環節,有效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課堂學習引入微課
引入微課的目的,在于把學生置于探究學習的主體地位,有效提升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學生的個體特征及接受知識的能力存在較大差異,教師單一地講解很難兼顧每個學生,在課堂上引入微課,可以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要求。例如,在學習制作課程表時,教師通過資料包的形式給每個學生三個微課視頻,第一個視頻是講述單元格合并的,第二個視頻是關于單元格拆分的,第三個視頻是關于如何畫斜線表頭的。視頻后邊跟著相應的三個任務,一是合并與拆分單元格,二是畫斜線表頭,三是在表格內填寫課程名稱,并進行保存。學生們觀看視頻后,就立即動手進行相關操作。如第一個視頻中介紹了三種合并單元格的方法,有的同學看完第一種就開始嘗試操作。操作成功的可以繼續下一個任務,操作不成功的則重新觀看視頻再做嘗試。學習困難的學生可以通過反復觀看視頻、反復操作來完成任務。最終各層次的學生都能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可見,微課為各層次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提供了優勢平臺。
3.課后復習引入微課
復習是鞏固知識、增強技能的重要環節,教師把微課上傳至網絡空間,梳理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供學生回顧與鞏固。視頻之后,布置相應的操作任務,學生在課外觀看視頻時,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利用視頻的快進、重播、后退等功能,對重點部分可以反復觀看。在復習中遇到的問題可以通過網絡向同伴們或者教師反饋,教師可以將問題進行搜集整理,作為下堂復習課的引入環節并集中解決問題。
三 小組互動合作,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實施小組互動教學模式,可以有效地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與探究能力。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個性特征及接受知識的能力進行合理分組,把不同層次的學生平均搭配到各個學生學習小組。這樣在學習互動及合作中可以起到優生帶動中、差生的作用。例如,在學習動畫制作這一內容后,教師布置了相應的訓練題目,接受能力較強、信息技術技能高的學生,在短時間內就可以完成學習任務,并且可以完成教師布置的拓展性題目,而學習困難的學生還沒有完成基礎性的題目。這時教師可以發揮優等生的作用,讓其給學習困難的學生講解遇到的問題,這種“以優輔差”的幫教活動,既可以激發優秀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激發困難學生的學習欲望。同時,教師在教學中還可以為小組設置共同探究任務,讓小組成員合作完成。例如,在學習了幻燈片這一內容之后,教師讓學生小組合作制作一個以“我們美麗的校園”為主題的電子相冊,制作活動由組長主持,組長可以根據每個學生的興趣來進行合理分工,即每個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項目參與制作活動。如有的小組成員負責搜集素材,有的負責文字編輯,有的負責電子相冊的布局設計等。最終小組成員整合素材,形成完整的作品。教師可以將各組作品上傳至網絡,讓學生們在欣賞各組作品的同時進行投票,最終評選出最優作品,并給予充分的鼓勵。通過小組互動學習,學生們深切體會到了合作的重要性,也激發了學習動力。
四 強化激勵性評價,讓學生品嘗成功的喜悅
傳統的教學評價,只是教師對學生的單向評價,并且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只是單一的終結性評價,只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而忽視了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評價的激勵性沒有充分發揮出來。教師的評價難以擺脫主觀色彩,不可能對每個學生做出公平與客觀的評價,因此,有時甚至會引起學生的抵觸情緒,評價的效果難以達到。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要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要看到學習困難學生的進步與發展,對其進行及時的評價與指導,增強其不斷上進的信心。要特別注重對學生的過程性評價,如對學生的情感、興趣、參與小組活動等方面進行客觀評價。同時,要把評價權交給學生,采用小組評價、學生互評、學生自我評價等多元評價方式。例如,在完成了制作動畫內容的教學后,教師布置學生根據要求完成作品,并上傳至網絡,學生可以在自己的作品后面附上自己的制作經驗與體會性的評價,其他同學通過網絡也可以對其作品進行欣賞性的評價,并給出一些建議。這種互動式的自我評價與學生之間的評價,往往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的反思,使自己的作品更加完善與優化。
總之,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與具體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模式,將操作技能的訓練融入游戲當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入微課,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主學習的習慣;開展小組合作探究活動,并采取多元評價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信心,不斷提升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
參考文獻
[1]張為來.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J].新課程(小學),2013(2)
[2]劉煥鑫.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方法淺析[J].林區教學,2012(8)
[3]劉杰.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創新探討[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1(41)
[4]吳曉茜.利用微課促進信息技術教學的有效途徑[J].課程教學研究,2013(7)
〔責任編輯:林勁、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