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要求幼兒園教育要遵從幼兒的發展規律,以游戲為幼兒的基本活動。區域游戲也是幼兒自主游戲的一種,區域游戲不僅是幼兒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而且有利于幼兒注意力的集中、記憶的保持,有利于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創造力,也有利于幼兒獲得自信心與成就感。
【關鍵詞】幼兒園 區域游戲 觀察 指導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36-0124-02
幼兒園區域游戲中,幼兒自由選擇同伴、材料,按自己的興趣、能力來進行自主游戲,從而激起他們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但在游戲中,幼兒的行為表現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幼兒想玩什么、想怎么玩、需要什么材料等,都是教師所不能預設的,所以教師要通過觀察了解幼兒的需求,分析幼兒行為背后的發展需求;判斷幼兒發展的水平,提出支持幼兒發展的策略。
有些教師的觀察意識薄弱,對幼兒的發展認識不深。覺得只要幼兒在區域游戲中玩得好好的,就沒必要指導;還有些教師的觀察沒有目的性,在區域游戲中不知道該觀察什么、什么時候指導等。
其實觀察不等于看。觀察中的“觀”是看,它還有一個“察”,就是要思考、追究。教師要一邊看一邊思考:幼兒為什么要這樣玩?接下來會怎么玩?在觀察、思考中給予適當有效的指導。
一 增強教師的觀察意識,明確觀察的目的
在每次區域游戲前教師都要明確,自己要重點關注和觀察哪幾個區域,要重點關注的問題有哪些,要重點觀察哪些幼兒;教師要明確自己要做什么和為什么而做,這樣教師才會進入較好的觀察狀況。
1.幼兒與材料互動的觀察
與幼兒的年齡特點、經驗、能力和需要相適應的材料能引發幼兒活動的欲望。幼兒在對材料操作擺弄的過程中,會不斷地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從而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那班級里創設的區域幼兒到底是不是喜歡?投放的材料符不符合幼兒的發展需要?我們就要在區域游戲時針對幼兒和材料之間的互動進行觀察。如果在區域里幼兒對材料的興趣不高,經過幾次操作后就失去了興趣,不愿再去操作,那就說明這些材料不適合幼兒的發展需求。如,大班“美食站”里教師精心做的“蔬菜”“水果”,一開始幼兒覺得非常好看而喜歡玩,但不久,就發現沒什么特別的,不如自己找來的替代物,或自己設計的好玩,這就說明這些好看的“成品”滿足不了大班幼兒的創造性思維。那么教師就要及時更換、調整材料的投放,使其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
2.幼兒之間互動的觀察
在區域游戲中,幼兒不僅與老師、環境和材料有互動關系,更多的是幼兒與幼兒之間的互動交流。由于幼兒個體、能力的差異,他們在一起活動的時候,通過互相學習、游戲、挑戰,就會形成認知沖突,從而增加了幼兒體驗、認知、發展的機會。能力強的幼兒就會用語言或示范去指導能力弱的幼兒,而能力弱的幼兒也會去模仿能力強幼兒的語言、動作、行為。在這樣的交流中,幼兒既隨意又保持了自己的獨立,而且幼兒間的交流所使用的語言是彼此能理解的語言。記得有一次在讀書角里,起先有6個孩子在區角里,一開始孩子們都在看書,看了一會兒就只有2個孩子在看書了,其他4個孩子在玩耍、聊天。教師正想介入,卻聽見1說:我的肚子餓了。2說:你早飯沒吃嗎?1說:我的媽媽每天都是匆匆忙忙地送我來,然后又匆匆忙忙地去上班,根本不管我吃飽沒。3說:你真可憐。4說:我們兩個同病相憐,我的媽媽也是這樣。如果一開始教師就介入要小朋友認真看書,那么孩子后面精彩的對話就不會出現了,自我的情感就得不到宣泄。這樣的交流所產生的情感滿足是教師指導所不能達到的,有益于幼兒的成長,所以我們要觀察幼兒間的互動,既有利于教師的指導,又對幼兒互相學習的習慣進行了培養。
二 采用有效指導策略推動活動開展,鼓勵幼兒探索發現
教師要清楚什么是有效指導:在區域游戲中出現以下幾種情況:幼兒出現安全問題,幼兒的能力需要提升、幼兒有解決不了的困惑的時候,教師的指導才能更好地促進幼兒的發展。
1.區域游戲開展前指導,引導幼兒自主學習
區域游戲開展前的指導主要包括區域游戲材料的收集與準備、區域游戲規則的制定等,當然所有的準備要來源于幼兒的生活經驗,讓區域游戲的材料、規則在幼兒游戲中協商、調整,適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特征,否則會和我們的初衷背道離馳。
2.區域游戲開展中指導,促進幼兒的學習與發展
對于區域游戲開展中出現的幼兒游戲問題,需要教師適時介入時要做到既不干預太多,又不錯失任何一個具有教育價值的時機。
第一,學會等待。在區域游戲活動中,教師要自始至終關注幼兒的活動。當幼兒出現困難時,不要急于介入,而應給予一定的等待時間,讓幼兒通過充分的操作、探索,盡可能自己解決問題。如:在區域游戲中,幼兒會因為材料的不足而發生搶奪事件,在沒有發生危險時,教師沒有必要馬上制止,要讓幼兒自己去解決問題,提高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幼兒的探索興趣無窮無盡,他們經常會遇到一些可以解決的困難,教師這時要學會等待,只要當幼兒的探索興趣即將消失時,教師的干預、指導才是積極的。教師如果不耐心等待,過早介入幼兒的活動,就可能導致幼兒原本富有創造性的想象活動因一個標準答案的出現而告終。
第二,適時促進。在區域游戲活動中,教師要經常加入幼兒的探索過程,成為幼兒探索、發現過程的目擊者和參與者。因此,教師對幼兒的期望要具有彈性,教師不是一個教導者而是一個促進者。如:我在美工區中投入了許多大小不一的廢舊木頭,鼓勵幼兒進行再創造。幼兒擺弄著各式各樣的木頭思索著,拿起筆添畫上眼睛、鼻子、嘴巴成了娃娃,高興地展示給教師看。教師在肯定幼兒的同時,啟發幼兒將木頭組合創作出更多的玩具。幼兒在教師的啟發下制作出了電腦、房子、公園等。在這里,教師時刻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創意,對于幼兒單一的繪畫造型要給予充分肯定,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幼兒進一步嘗試空間思維的探索,激發幼兒天性中的大膽想象,從而取得了更有價值的創作成果,有效地促進了幼兒發展。
三 區域游戲后的分享,促進游戲“質”的提升
區域游戲后的分享、交流和指導是一個重要的環節。它既能建立、調整出更好的游戲規則,也能了解幼兒的游戲興趣和需求所在,以促進下次游戲觀察與指導的有效性。
1.選取價值點,推動游戲情節的發展
在幼兒的區域游戲中,往往會有很多游戲的情節,很多有趣的事情;也會在游戲中遇到瓶頸,使得游戲情節無法進一步發展。這時候教師也要耐心觀察,篩選游戲中有價值的點來進行分享交流,引起幼兒的共鳴。如:在小炒店游戲里,剛開始由于沒有客人,幾個服務員、廚師無所事事,突然有人提議推出外賣,于是新的游戲情節產生了。我捕捉到了這一價值點,在游戲結束后組織幼兒進行交流分享,孩子們結合自己的游戲情節滔滔不絕地講述自己愉快的游戲經歷,參與的顧客也同樣訴說著自己的收獲。同時孩子們也發現了問題,有人提出:位置太少了,不夠坐,怎么辦?幼兒發現的問題,在一次又一次的游戲交流、互動過程中得到了解決,使得幼兒游戲的情節愈發豐富。
2.回應“話題點”,激發幼兒的積極思維
在互動過程中教師要“拋接”孩子的話,善于拋問題,又善于接問題,要對每一個有意義的話題進行適當的回應和追問,有效的回應能幫助孩子積累游戲經驗,有效的追問能引發孩子的積極思維,拓展更多更豐富的游戲情結。如在小炒店的游戲中,客人說要吃蛋炒飯。服務員說:“我們這里沒有蛋炒飯,我們有羊肉串、牛肉串,你就吃羊肉串吧。”雖然客人勉強答應了,但是在游戲結束的分享交流中,這位客人提出來說:“自助餐廳里的服務員給我吃的是羊肉串,可是我還是想吃蛋炒飯,所以今天我不滿意。”于是我接著孩子的話題問,怎樣讓客人滿意呢?孩子們對我拋出的這個問題進行討論,最后小炒店的老板決定在以后的游戲中,要讓客人滿意,一定要推出顧客愛吃的食物。這樣,即解決了問題又能夠讓孩子們在游戲中產生新的情節。
總之,在區域游戲中,教師要做一個會思考的觀察者,有策略的合作者、指導者,在無痕跡的教育環境中引導孩子的發展。通過有效的觀察與指導,才能了解幼兒在游戲中的需求。只要把游戲還給幼兒,幼兒的游戲才能越玩越豐富,越玩越有創造,這樣才能不斷地提升孩子的游戲經驗和游戲的水平。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2]李季湄、馮曉霞主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蔡春美、洪福財主編.幼兒行為觀察與記錄[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4]龐麗娟、陳琴、姜勇等.幼兒社會行為發展特點的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1(1):24~30
〔責任編輯:林勁、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