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千萬外來務工群體在為深圳的發展注入活力的同時,也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記者 從深圳市總工會獲悉,其曾主持的一項“深圳新生代農民工生存狀況調查”顯示:深圳新生代農民工大多數沒有務農經歷,一年也難得回一趟農村,渴望城市生活,對未來充滿信心。農村回不去,城市又難以融入,不少外來務工群體都存在身份認同危機。(《南方都市報》)
從表面看,“融不進城市、回不去家鄉”的確讓新生代農民工身陷進退兩難的糾結與尷尬,但實際上反映出這一群體在面對城鄉二元結構現狀時難以割舍的城市情結。
所謂農村“回不去”,其實是“不想回去”,即不愿意或不甘心重蹈父輩“面向黃土背朝天”的農耕勞作。這既是一種身份認同危機,更是亟待破解的社會隱憂。
盤點新生代農民工不愿回家鄉的緣由,無外兩方面因素,一是出于對“農民”弱勢身份的本能反感。盡管他們曾是農家子弟,但他們對農民、農業卻并無太多的正面認知,他們讀書、求知、上大學,就是期盼有一天能走出山野、跳出農門,實現“知識改變命運”的人生轉折。也就是說,他們壓根就沒有看上農村,亦或是沒有懷抱回報鄉鄰、改變家鄉的志向。而在長期的現實生活中,“務農”就意味著“沒工作”的理念更是一種常識性的社會認知。
另一個原因是落后的“三農”現狀讓農村缺乏足夠的吸引力。盡管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農業大國,農業現代化被稱之為四個現代化的基礎和關鍵,且偉人也曾以“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寄語“一切可以到農村中去工作的這樣的知識分子”,但農村基礎設施落后、教育醫療等公共性服務相對薄弱,以及農業生產高投入、低回報的效益不彰,卻是不爭的國情現實。城里人不想到農村,農村娃也不愿回家鄉,早已是司空見慣的社會常態。
鑒于民眾對擇業自主、遷徙自由的認可與向往,人們并不能依據自己的認知對新生代農民工留戀城市、鄙視農村的人生選擇說三道四。面對其進退兩難的糾結心態,人們應當給予充分的尊重與理解,并積極創造條件,破解難題、順勢而為。一方面,要通過破除舊制、深化改革、降低門檻,為有志融入城市的新生代農民工提供“圓夢”機遇;一方面,更需加大對“三農”的社會性投入,要通過城市支援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強力幫扶,以及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一系列支持措施的落地開花,為有知識的“農二代”致力家鄉建設的壯舉牽線搭橋、排憂解難。
體現于新生代農民工群體的進退兩難尷尬,直擊了破除二元結構、消弭城鄉差別的重大命題。讓其不再為此糾結和焦慮,固然呼喚城市方為其提供維護尊嚴、保障權益的均等化公共服務,但千方百計地加快農村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的建設步伐,卻無疑更具全局性與長遠性的治本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