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青少年暴力現象頻發。2014年5月,北京奶西村3名留守少年圍毆一學生近9分鐘;2015年5月,山西夏縣一男生被外校學生圍在廁所內毆打……傷疤未消,新的案件再度發生。5月21日,有網友爆料:浙江省慶元初中一學生將一名小學一年級學生關在黑屋子里暴力毆打,用香煙燙。對于青少年暴力,我們真的束手無策嗎?如何讓這些“惡童”得到更好的矯正,或可借鑒他國經驗。
美國:機構矯正+社區矯正
美國對青少年犯罪的矯正治療方法主要為專門機構的矯正和社區矯正。
專門機構矯正就是成立專門用于教育、感化犯罪青少年的機構,稱為“訓練學校”。其關押的都是情節較重、影響較惡劣的青少年,管理十分嚴格。為實現矯正目標,大多數訓練學校都有心理治療、教育和職業訓練制度。在訓練學校中,誤入歧途的青少年可以有機會得到文化教育、職業培訓、宗教教育等,并參與到學校中的文體活動與志愿者活動中。有些學校還采取“家庭制”,設立“父母”角色,“父母”們用各種創造性的方法為青少年改善生活,讓他們體會到家庭的溫暖,并以“家庭教育”的方式讓迷失方向的青少年重新社會化。
社區矯正又稱以社會為基礎的矯正。這種方法與訓練學校不同,不需要將青少年限制于一個封閉的環境中進行教育與矯正,而是將其投入到社會中,用各方力量教育感化。社區矯正適用于犯罪情節較輕的青少年,假釋、緩刑與轉移措施是社區矯正中的常見方法。青少年犯罪人的假釋與緩刑在美國非常普遍,如表現良好可以在假釋官或緩刑官的監督下回歸社會接受教育。
在美國民間有三種主要場所承載社區矯正的使命:團體之家、養育之家和森林營地。團體之家主要是為青少年犯罪者完成從限制自由到融入社會的過渡。一些州的團體之家中有成年人或專門的工作人員對犯罪青少年進行監督指導,并培養他們的工作能力與知識水平,讓他們走上社會后能有謀生能力。養育之家則是由志愿者組成的“家庭”,接收那些家庭不適宜進行教育的青少年。在養育之家中青少年們在享受到家庭般關懷的同時也得到了指導,同時也有一定的紀律,有利于他們的矯正。森林營地則是建在野外的青少年矯正場所。
英國:媒體不得披露未成年罪犯姓名
在英國,未成年人屢次犯罪,其父母會面臨罰款或被提起公訴。英國相關法律法規對犯罪青少年的父母或監護人有非常具體的要求和執行步驟。視案情嚴重程度和涉案少年的成長背景,執法機關會要求其父母或監護人參加指定的父母教養課程,或要求父母與政府從事青少年輔導的社工合作,與子女簽訂協議,三方共同努力矯正涉案少年的不當行為。情節非常嚴重的,法院會簽發教養令,勒令涉案少年父母必須讓其子女做到的事和必須禁止的行為。如有違反,其父母將會面臨罰款或被提起公訴。
社會對未成年人犯罪的處置方法矯正多于懲戒。政府設立專門的社工部門,對犯罪青少年及其父母進行長期的輔導、監督和服務。法律規定媒體不得披露涉罪未成年人的姓名和身份,報道中只可以用代名。并設有單獨的機構供未滿18歲和18~25歲的年輕人服刑,和普通監獄犯人分隔開,最大程度的保證年輕人能夠有改過自新的機會。
法國:有兒童法院
在國家立法層面,其法律依據可追溯自1945年的《未成年犯罪人法令》。警察調查的未成年人犯罪有三種情況出現:證據不夠不起訴歸檔;證據足夠但罪輕要求他賠償;嚴重的交由兒童法院處理。未成年人可以關押,16歲以下不能關押除非沒有遵守司法要求,13歲以下不能有刑事起訴。對低齡化兒童違法的,可以到特殊場合隔離開來進行教育。
在教育層面,教育部和學校負責人合作建立“校園事件跟蹤和警報系統”,預防校園暴力事件。在社區層面,法國社區設立了各種未成年人接待中心或服務所,發揮著保護未成年人的重要作用。2004年以后,法國各省成立了“青少年所”,向這些群體提供衛生、社會、教育和法律服務,并負責解決其心理和生理疾病問題。
日本:降低懲罰年齡
日本對少年犯的矯治基本有兩個過程。
經家庭裁判所判決后送入矯治機構。矯治機構包括刑務所(監獄)、少年刑務所(少年監獄)、拘留所、少年院、少年鑒別所、婦女輔導院等。上述“少年”一詞,在日本法律中指20歲以下青少年。上述刑務所、少年刑務所、拘留所為刑事設施,其他設施被稱為“社會復歸促進中心”。少年刑務所主要收容青少年受刑人員,不過現在有的地方也收容26歲以下人員。少年鑒別所收容那些等待家庭裁判所審判的少年。
當青少年刑滿釋放后,一般不能直接回歸社會,而要經過一個“更生保護”過程,就是對犯罪者以及不良青少年進行各種指導、援助,讓他們適應社會生活。
2007年日本新少年法實施,將懲罰年齡降低兩歲。舊《少年法》規定14歲以上罪犯才可送往少年院,該法修改后規定,少年院收容年齡降至“大體為12歲以上”。所謂“少年院”就是專門收容被家庭裁判所判決有罪,需要予以“保護處分”的20歲以下人員。
如今,日本司法機構開始對那些涉及重大殺人事件的少年犯罪者采取嚴厲懲罰原則。但對那些刑滿釋放者,很多義工辛勤努力,防止前者行為出現不良反復。這兩種行動,均對社會穩定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