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70年前,飽經滄桑的中華兒女不堪侵略者的蹂躪,奮起反抗。全國上下無論民族、階級、黨派共赴國難,千千萬萬的愛國將士視死如歸、浴血奮戰,共同抗擊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這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萬眾一心,反抗外敵入侵取得偉大勝利的光輝篇章。
今天我們銘記歷史,警示后人,開創未來;今天的勝利來之不易,和平來之不易,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值得我們永遠紀念。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火牽扯到五大洲的居民,戰爭分為西、東兩大戰場,即歐洲北非戰場和亞洲太平洋戰場,是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發生的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
1939年9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以德國、意大利、日本等軸心國及保加利亞、匈牙利、羅馬尼亞等衛星國為一方,以中國、美國、英國、蘇聯等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同盟國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戰爭中軍民共傷亡7000余萬人,損失達5萬多億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后以中國、美國、蘇聯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而告終;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德、日、意等法西斯國家實行侵略擴張、爭霸世界權所挑起的,經過多次局部戰爭逐漸演變而導致全球戰爭。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由于全面戰爭時間約為8年(1937年“七七事變”國民政府發表《告全體將士書》—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又被稱為八年抗戰。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后,完全侵占中國東北,并成立偽滿洲國,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挑起戰爭沖突,國民政府則采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
在戰爭初期,中國投入大量軍隊以遏制日軍的進攻;隨后交戰雙方即轉入相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力量逐漸發展壯大。
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后,美國的羅斯福政府正式對日宣戰,中國戰場成為二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簡稱)的主戰場之一。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包括中國在內的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抗日戰爭對中國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和財產損失,但戰爭過程中民眾的國家觀念得到了增強,戰爭的勝利極大地提高了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地位。
珍愛和平 開創未來
從1937年到1945年的八年抗戰,為了中華民族的生死存亡,中國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在抗日戰爭勝利 70周年之際,我們銘記烈士的浴血奮戰,反思國家民族的未來,只有國家富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國防強大才不會挨打、不會被欺辱,才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015年9月3日,是中國第二個法定“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也是首個決定放假的抗戰勝利紀念日。中國政府決定開展紀念活動,其中,作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重要組成部分,閱兵式在北京天安門組織實施。
盛大的閱兵儀式彰顯的是,我國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堅定不移維護世界和平,捍衛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的堅定立場,彰顯中國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作出的巨大民族犧牲和重要的歷史貢獻,展示我軍貫徹強軍目標、推進現代化建設的新成就和威武之師、文明之師的良好形象,動員和激勵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更加奮發有為地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我們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我們同樣堅信:進步與和平是人類永恒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