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橫崗六約社區,有一座看似很普通的華安大廈,卻有著它的不尋常,這不僅因為華安大廈這幾個字是由王光英題名,更是中國“特林兵”影像博物館,館內在展示和講述中,將人們帶入到那個特殊的年代,以及在特殊年代里為特殊使命而默默奉獻青春,甚至是犧牲生命的一代軍魂禮贊。
博物館里有許多珍貴的影像資料,其中《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第15兵團第43軍第156師出征廣東·江西南昌軍分區合影》講述了:四野43軍156師作為南下先頭部隊,解放湖北黃岡、九江、南昌之后,并組建南昌、九江軍分區。再奉毛澤東、中央軍委“密令”出征朝鮮和廣東,師部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林業工程部隊第二師”師部,成為“全球獨一無二、創造世界植膠奇跡”的兵種,更成為實現“中國橡膠大國和強國”的部隊。當年2000余名將士,目前健在的僅30余人。

走進面積300平方米的影像博物館,只見眼前的櫥窗里、墻上,從實物到照片足夠震撼心靈:60多年前的“中蘇橡膠協定”、百萬墾植大軍開赴廣東、海南、廣西、云南等地區,打響“向熱帶雨林要橡膠”的第三戰役,《膠園晨光曲》、《雙百團大會戰》等攝影作品,繪聲繪色地講述著“特林兵”們,改寫世界植膠歷史的輝煌偉業。
除此之外,館內還陳列了從黃埔軍校學生的肩章、領徽,到二戰時期飛虎隊員的武器、蘇聯坦克兵的指南針,以及我國當時不同時期軍隊元帥將領的合影、珍貴的書籍、信件等等……在擁擠卻歸類有序的史料與實物面前,我驚嘆于影像博物館的見微知著,誠服于館長陳勇耀的“搶救這段珍貴歷史刻不容緩”的責任、使命和功績。
陳勇耀的責任和使命感
60歲出頭的陳勇耀,看起來比實際年齡更顯年輕,雖然接觸時間不長,卻能在他的言談舉止中看出軍人那種獨立、堅毅的特殊氣質。這位“特林兵”的后代,也是農墾兵團的一名軍旅攝影記者,雖然轉業后也在湛江做的風聲水起,但從美國留學回來,他還是選擇了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深圳,并于1989年在深圳橫崗創辦了華安企業。
陳勇耀的辦公室不能簡單地稱之為辦公室,因為,除了一張大班臺、一套沙發外,這里就如同展廳一樣,放大的照片和展示柜一直擁擠到門口。坐在四處彌漫著塵封的歷史氣息的角落里,我好奇于陳勇耀在這個大廈里開辦“特林兵”影像博物館的初衷。而他則陷入沉思中,稍后,他抬起頭,一字一頓地對我說:“有一段時間我居住在國外,也就是那段時間,在我眼前總閃現一個個熟悉的面孔,一幅幅逼真的場景,都是我們“特林兵”前輩們開墾種植膠林的鏡頭,那些不斷閃現的畫面讓我寢食難安。”

陳勇耀說到此,盡顯濃烈的軍人情愫。他說,“因為至今我們許多人對‘特林兵’知之甚少,而這個兵種當年就以其特殊性而被雪藏于歷史”。這其中,讓他欲罷不能的是,他發現即使是共和國國防部官方網站都毫無記載,而軍科院出版的軍史記載里,也出現缺失和差錯。尤其在他拜訪了父輩的戰友,并同時進行了大量的社會調查后發現:當年的第一批特林官兵尚健在的也只有300余名時,這讓他有了一種搶救、保護、重塑和宣揚中國“特林兵”歷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而且刻不容緩。
于是,他在華安大廈2樓創建了中國“特林兵”影像博物館,并拿出自己早期大量的影像資料,同時各處征集“當年戰場虎狼之師、今日屯墾植膠英雄”們鮮為人知的事跡和珍貴史料。自此以后,他重新扛起攝影機,帶領團隊重回中國“特林兵”戰斗過的廣東、海南、廣西等墾區,尋找父輩的戰友,拍攝如今尚健在的最早的中國“特林兵”。
向熱帶雨林要橡膠
我雖然也有過軍旅生涯,但今天才有幸了解到,當年在我軍的戰斗序列中還有一支特殊的兵種,那是我們大多數人所不熟悉的“特林兵”,他們是“一手拿槍保衛祖國,一手拿鋤墾殖橡膠”的特殊兵種,它的全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林業工程部隊。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國家建設事業的發展,對橡膠的需求量越來越大。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后,西方國家對新中國實行經濟封鎖,橡膠是其中最重要的禁運物資,因此,中共中央決定自力更生,發展橡膠生產,做出了“一定要建立我們自己的橡膠生產基地”的戰略決策。但在20世紀50年代之前的植物學研究表明,在北半球,越過北緯17度,橡膠樹就不能生長存活。這也就意味著,在中國種植橡膠不可能存活。
1951年9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召開了一個秘密會議。會議決定,既然進口無門,那就要靠自己的力量,研究如何打破栽培禁區,開展大面積天然橡膠的種植工作。隨后,華南墾殖局迅速組建。葉劍英親自兼任華南墾殖局局長,直接負責天然橡膠墾殖工作。

陳勇耀說,考察人員在廣東高州發現了栽種成活的橡膠樹,這是當地華僑從國外帶回來的樹苗,這個發現足以讓人信服的是,高州、雷州和海南,都可以發展橡膠種植業。于是,一場橡膠林地的勘測、設計和開荒工作有序而秘密地展開了。1952年7月,駐扎在廣西的解放軍156師奉命抽調一個團開進湛江,8月,華南墾殖局遷到湛江。僅到年底,有軍工2萬人、固定工19萬人、民工25萬人來到雷州半島南部,當年就把153萬畝荒山野嶺變成了郁郁蔥蔥的橡膠園。
圍繞著開荒、采種、植樹的每個環節,“特林兵”們克服的不僅是水土不服,更要克服毒蛇猛獸的侵擾。當年更有許多愛國華僑變賣家產,冒著殺頭的危險高價買來優質芽條和膠種,打通各個關節悄悄運回國內。
1957年春天,當時世界上緯度最高的膠林里,滴下了第一滴乳膠,這是新中國橡膠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1982年10月16日,當時的農牧漁業部農墾局在北京舉行了一次特別的記者會,中國人自豪地宣布:“被世界植膠界公認為在北半球只適宜在北緯17度以南生長的巴西三葉橡膠樹,已經在我國大面積北移種植成功,最高種植緯度到達24度。”聯合國官員考察后評價說:“由退伍軍人組成的綠色開發部隊,是中國的驕傲,因為他們創造的是一個奇跡。”
這的確是中國軍墾第三戰役(第一戰役向北大荒要糧、第二戰役向戈壁灘要棉)創造了共和國建設急需的巨量財富,堪稱奇跡的創造,也是世界橡膠種植史上的奇跡,它直接改寫了世界植膠歷史和版圖。這是包括“特林兵”在內的所有農墾人、華僑,對世界橡膠種植的一大貢獻。

2014年有統計說,在我國大陸擁有橡膠面積883萬畝,居世界第4位,年產干膠45萬噸,位居世界第5位。如今,經過幾代人的共同努力,橡膠事業在我國正在蓬勃發展。
結束采訪時,再一次細細品味陳勇耀館長當年的攝影作品《膠園晨曲》時,想象著早晨的陽光穿透橡膠林照耀在年輕的“特林兵”身上時的那種歡樂,而在《雙百團大會戰》里,更是能在熱火朝天的荒山上,聽到汗水輕脆的落地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