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善安置,各得其所—這是我國目前針對轉業、復原、退伍軍人就業安置問題的基本方針,對于不符合安排工作的退休、供養的退役士兵,采取政府扶持、自主就業的方式安置,主要是義務兵和服現役不滿12年的士官。但同樣針對這些士兵,可享受一次性退役金、免費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等待遇。
1973年入伍,在軍隊渡過了13個春秋的王振懷對此深有感觸,雖然也經歷過失業、待業、做生意賠本等諸多失意,但他最終還是憑借著對人生的積極信仰,在養殖豬行業中成就了自己。
愿做一塊磚 哪里需要哪里搬
采訪老兵王振懷,用上了電話、QQ和微信等通訊工具,雖然不是面對面,在所有的過程中還是感覺到老王精神矍鑠,言談的干練讓人很難想象他已經60多歲。他告訴我,“在部隊的時候,因為有領導、有集體,所以很多事情都不用自己操心,這就是有組織的好處了,一晃十幾年就這樣過去了,從來也沒想過退伍之后有什么打算。現在想想,在部隊雖然鍛煉出了強健的體魄,但服從命令、服從上級的定性思維也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我的獨立思考能力,其實在部隊,腦子靈活,思維敏捷,有創新能力的士官大有人在,而我卻不屬于那種類型的人,”他說著在電話那邊笑了。
老王在80年代轉為志愿兵,一干就是十幾年。1986年,從部隊轉業分配到河南登封市,這是他的家鄉,他被安排在一處煤礦擔任保衛工作。這是一個還算有點規模的煤礦,礦上礦下包括后勤管理人員大概有1000多人。但人多規范管理的確是個問題,加之煤礦與當地民眾之間也有一些偶發的利益和沖突,所以,一旦有糾紛和沖突,脾氣火爆的礦工與礦工之間、礦工與當地民眾之間的爭吵、打架等等就需要保衛部門來處理。每到這時,王振懷就一馬當先,一次次讓礦工和當地民眾們領略到這位轉業軍人的氣勢,接下來的耐心勸導也多次平息了大家的火氣,他獨有的化干戈為玉帛的“勸架”方式,令不少人信服、佩服。當然抓小偷小摸一類的事情,對他來說就更輕松了。
在煤礦工作10多年,工種也換過多次,每天雖然工作十幾個小時,工資80元/月,但對老兵王振懷來說,無論什么工作,干一行愛一行也是軍人的本色,只要不閑著就是最好的。因為他覺得,只有這樣才可以繼續為國家做貢獻。
困難過徘徊過 等靠要不是男兒本色
然而,好景不長,煤礦因為資源枯竭,1997年不得不宣布破產,大型煤礦的破產也就意味著更多的人失業。僅僅在老王家鄉的村子就有30多個青壯勞力賦閑在家。為安置這些失業工人再就業,當地政府組織多次培訓活動,學習農作物種植,養雞、養豬等種養殖基礎理論知識。“我們那里是山區,靠山吃山,所以村里大多數年輕人都去城市打工了,很多閑置的土地被種上了樹,主要農作物還是以玉米、小麥為主,植被豐富,這也是我后來選擇養豬的原因之一”。
王振懷說到這里有些唏噓,“肯定是不能一直失業在家,我就開始琢磨著做一些零工賺錢養家。”之后的兩三年時間里,無奈之下也到處借過債。但最困難的時候,他也沒有想過去找政府救助。“政府的確要保障民眾安居樂業,衣食無憂。但很多時候,我們不能把所有希望都寄托于依靠政府解決、等待政府援助,對于國家而言,最終是要站在全局來考慮問題的,而不伸手和積極自助才是我們應有的本色。”
話雖這么說,但對一位40~50歲的人來說,找工作談何容易?于是,在1997~2000年之間,他走進一段比較困難與徘徊的日子,有一整年的時間,因為沒有更合適的工作,只能同村里的年輕人一起去挖青石然后運到水泥廠,一噸石頭10塊錢,一天能挖出3~5噸,掙個三五十塊錢,多勞多得,沒有時間限制。而與此同時,為了徹底改變現狀,王振懷也在思考著如何走出一條致富的路子。
山重水復疑無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隨著城市的擴張,耕地使用面積越來越少,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存模式被打破。這意味著回到地方的退、轉業軍人必須另辟蹊徑謀發展。
王振懷說,“那時候,我就想著可以回家養養豬,不圖賺多少錢,能盡自己最大努力擔起家庭負擔,也算是一種自我價值的體現。但當時貸款很難,買豬仔需要本錢,沒辦法就只能找鄰里鄉親借了。”不過,現在國家針對復員轉業退役軍人,實行政策性補貼貸款,只要是從事正當行業的個體經營者,就可以去民政局或勞動局簽署不超過5萬元的貸款,而這無疑在政策上給予了退伍軍人創業再就業以極大的支持。
雖然學過一些養豬知識,但萬事開頭難,缺錢連豬飼料都買不起也是常有的事,隨著他養殖技能的嫻熟,生豬數量也從最初的3頭發展到現在的200多頭。但生豬養殖也要根據市場行情,有賺就有賠。2014年,我國生豬市場趨于飽和,一頭生豬喂養的成本價大概需要6元/斤,而市場價卻只能賣到4~5元/斤,算下來,一頭生豬將近賠300~400元。王振懷說到這些話題時極為平靜,對他來說,那不是過去式,而是經常式,關鍵是如何將風險減小到最低,并且還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看不見電話那邊老兵的表情,但軍人的堅毅卻在電話那邊清晰地傳達了過來。
也許是一直堅持的結果,2015年我國生豬的市價已經能賣到7元/斤了,一年下來也能賺到好幾萬塊錢。因為養豬場的發展和壯大,產生了大量的豬糞便,而這對于農民來說可是無價之寶,有人出錢買他都不賣,卻無償地給了鄰里鄉親們用作農田、蔬菜地的肥料,不僅方便了村民,最主要的還為鄉親們節約了買化肥的錢,減少了化肥在農作物中的殘留,可謂一舉多得。
王振懷在回答是否有心再轉戰其他行業時,笑著說“我60多歲了,能看著孫兒孫女環伺膝下,豬欄里的豬仔一天天壯起來就很滿足了。只是會常常想起部隊里的生活,許多回到家鄉的戰友都成為各行業的精英,有回家創業的,也有把企業做很大的,偶爾通電話聊天時,都很懷念部隊的生活,畢竟部隊鍛煉了我,否則我哪有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