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勞動保障報》載,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雙城區某糧庫職工陳某去世已經15年,但他的女兒并未給他辦理戶口注銷和火化登記,并以他的名義繼續逐月領取養老金,累計金額超過10萬元。雙城區人民法院以詐騙罪判處其女兒有期徒刑3年,緩刑4年,并處罰金人民幣2萬元。這是2014年4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刑法第266條解釋,將騙取社會保險金行為列為詐騙公私財物行為,以及近期人社部和公安部聯合發布《關于加強社會保險欺詐案件查處和移送工作的通知》后,查處的一個比較典型案例。這無疑給關心社會保險欺詐法律實施的人們吃了一顆定心丸。
社會養老保險基金是所有參保勞動者的活命錢和養老錢,必須安全和完整,不能有絲毫的閃失,長期以來,去世退休人員親屬死亡不報,繼續冒領養老金的“死魂靈”現象屢禁不止,嚴重降低了社會公平和誠信度,這固然有人社部門人員力量薄弱和技術條件有限等諸多原因,最根本問題是缺乏有效刑法支撐和強制措施,即使發現了冒領養老金現象,也很難追回,只能依靠空洞和難以落實的行政處罰手段,如責令改正、罰款、沒收違法所得等等,進行警示宣傳和批評教育,冒領人道德尚存或良心發現,主動退回冒領養老金還好,一旦,冒領人拒絕或借口無償還能力,只能眼看著養老金白白流失。假如冒領養老金沒有任何危機成本和受不到應有的法律制裁,就會有更多的人競相效仿、弄虛作假,以致肆無忌憚,變本加厲,一句話,不發現就是賺的,如果發現,大不了把錢退出來,就是我不退,又奈我何?導致冒領養老金現象早已見怪不怪了,更為嚴重的是,法律不健全和處罰不力,造成社保欺詐行為花樣繁多、層出不窮,有醫療機構通過虛假手段套取醫保基金;有參保單位通過少報繳費人數、基數,少繳社會保險費;有職工與單位公開勾結,提供虛假的提前退休資料,以達到提前退休目的等等,造成了社保基金白白的流失,大大敗壞了社會風氣。
刑法解釋出臺,實現了社保欺詐入刑的突破,為打擊和震懾社保領域欺詐違法犯罪行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兩部通知”的發布更是明確了社保行政部門、公安機關的法定職權,讓騙保入刑的法條終于落地了。陳某親屬冒領養老金,被刑法判刑,遭受嚴重處罰的醒目事實,充分彰顯了社保基金高壓線的強大警示和震撼作用,那些認為冒領養老金有利和社保欺詐有理的不法分子,要好好算算法律成本賬,如不改弦更張,等待他們的將是吃官司和坐牢的惡果,這一反面教材和違法典型必將為普及社會保險法律法規知識,提高全社會的誠信守法意識,產生示范和引領作用。
執法的最終目的是預防,對于類似陳某親屬的社保詐騙行為實施刑罰處罰,目的還是希望人們增強社會保險誠信守法意識,將依法參保、依法享受待遇作為一種自覺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