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微信朋友圈、QQ空間、微博突然被廣大網友刷屏:“建議國家改變販賣兒童的法律條款拐賣兒童判死刑!買孩子的判無期!”相關話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熱烈爭議,大量網民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臺表態支持一律死刑。隨著“販賣兒童者,一律死刑”的消息傳播開來,法學界、社會學界則多從專業角度提出反對意見。雖然該事件最終被指為某婚戀網站的互聯網營銷,但由此引發出在面對販賣兒童者是否應該被判處死刑這件事情上,兩種截然不同,且相互對立、互相博弈的聲音,發人深思。
情感:人販都應一律死刑
一位網友在博客中撰文《在將來,人販子就應該一律判死刑》,文中提到現在大多數兒童都是獨生子女,是家庭的希望,一個家庭丟了孩子,就如遭受滅頂之災。在物質方面,傾家蕩產也要去找孩子。在精神方面,無時無刻不在承受巨大痛苦,直到死去。而且這些影響基本不會只限于孩子父母一家,還會涉及孩子爺爺奶奶家、外公外婆家,甚至是更多的親友家庭。丟一個孩子,就造成一大片痛苦,而且是終生痛苦。這樣重大的危害,不殺怎么能行?可現實里,人販子往往判個幾年就出來了,為罪行所付出的代價,和他們對社會造成的精神傷害,嚴重不成正比。如果販賣兒童一律判處死刑,能在一定程度上震懾人販子,維護社會穩定。
此番情緒宣泄式的表述觸動了不少人內心深處對人販子的憎恨,引起了情感共鳴。看似憤怒的呼喊背后,隱藏的是網民深深的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每所小學放學前門口都擁著一堆接孩子的家長,每位家長都會淳淳告誡自己的孩子:外面的世界很危險,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即便這樣謹小慎微,孩子被拐賣的新聞還是頻頻出現,難怪會有不安全感。而另一方面,網民認為只有祭出“死刑”才能起到震懾作用,緣于他們對司法系統的不信任,對現有的執法力度不滿意。
因此,不能把“人販死刑”當成一場無意識的網絡狂歡或者單純的互聯網營銷,應該看到網民對于一個安全的、不用時刻擔心孩子被拐的環境的渴望,并以此為契機,推動“販賣兒童”在法律和現實制度、監管層面的推進和完善。
理性:“一律死刑”不可取
從情感的角度出發,很多人都對人販恨之入骨,要求對其采取死刑措施,提高違法成本以遏制拐賣兒童的行為。但是不少人提出這種措施可能誘發的多種負面情況。
有法律人士指出,中國現行刑法第二百四十條已規定拐賣婦女兒童的最高刑是死刑。但任何犯罪行為都有罪責刑相適應的問題,就像殺人并不是一律死刑,而要視情節量刑。拐賣兒童的起刑是五到十年,情節嚴重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無期徒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死刑。稍微檢索新聞即可知,這些年一些拐賣兒童的重大案件中,處死刑的并不在少數,打擊力度不可謂不大。
“我理解呼吁死刑者的憤怒,我也同意加碼對拐孩子者懲罰,并開始懲罰買孩子者,遏止買賣市場,但反對對拐孩子者一律死刑。”一位網友發文表示處死刑有法律流程,死刑也從來不是問題根本解決方法。朱元璋殺貪官扒人皮,也沒有解決王朝腐敗問題。販毒一樣,拐賣也一樣。他認為沒有一勞永逸的靈丹妙藥,獨立冷靜才能找到兒童拐賣問題的癥結,對癥下藥。
刑法不是江湖中的快意恩仇,而是我們治理社會的工具。從實際效果上看,死刑未必能根治人販子問題。一者,在一定程度上,一味喊殺反可能助長人販子“破罐子破摔”。既然已被判死刑,無可回頭,何不更瘋狂一些?二者,人口販賣成因復雜,甚至很多兒童是由其親生父母主動出售,人販子在中間起中介作用。因此,“人販子一律死刑”,無論從法理還是實情上,都依法無據且不合情理。
杜絕人販 還應從多方著手
就像公益廣告里講的那樣,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魚翅如此,非法人口黑市亦是如此。人販子之所以猖獗,是因為有著較大的交易市場,有著豐厚的利益回報,這就可能讓人販子鋌而走險。在嚴懲人販子的同時,我們有必要把目光轉向那些“買方”。相比基于利潤目的無所不用其極的人販子群體,他們的面目似乎沒那么猙獰,然而,正是他們的需要、縱容和無底線,才從源頭上給人販子提供了市場。對此,有法律人士、人大代表等坦言,“在現實的打拐行動中,對人販子的處罰都比較嚴厲,但對收買者則處罰較輕或者不處罰”、“按照法律規定,如果收養或收留方沒有虐待行為,就可以免于處罰”。除了對買方處以適當的制裁,也要加大戶籍管控力度,不讓“買方”輕松獲得撫養權,增加“買方”機會成本。
要想從根本上解決拐賣兒童問題,增大懲處力度,只是一個方面。只要我們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堅持有“有案必破”比“判處死刑”會更有效果。同時社會也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大對兒童的保護力度,把犯罪止在根源上,事前預防有時候比處罰更重要。學校家長應加大對孩子的監管力度,從源頭上不讓人販子有可乘之機,教育兒童不要聽信陌生人的話,遇到人販子該如何自救等。
而且,在封建傳統觀念影響下,一些家庭出于延續香火或顯示人丁興旺,根本意識不到溫情下的罪惡。買兒童的很多都是農村里沒有孩子尤其是沒有男孩的家庭,有的完全是法盲,只抱著“養兒防老”的陳舊觀念,對他們加大打擊力度不如進行更多教育,并從制度上把收養制度變得更人性化。如果有一個便捷合法正式領養孩子的渠道,誰還會冒著判刑風險去高價買呢 這是關乎刑法、收養法、社會保障法、教育法等一系列法律的系統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