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河南民權縣103歲老人在鄭州乞討的消息引起廣泛關注。然而,民權當地民政部門的回復卻讓劇情發生反轉,自稱沒有親人的老人家其實育有三子兩女,孩子均健在,且和其生活在一起的三兒子有兩所樓房。看到這樣一則新聞,令人感到唏噓不已。103歲的老人,本該頤養天年,在家享受天倫之樂,但蹣跚在路邊乞討,確實灼痛了人們的情感。即便老人已經被送回家中,老人的兒子也保證要好好贍養老人,但事件折射的問題依然存在。
不贍養老人可追法律責任
早在2013年7月1日,新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就將“善待老人”收入其中。該法律條款的適時引入,將道德層面的倫理傳統上升到了法律層面,賦予了倫理綱常法律強制力,比如子女要“常回家看看”,子女要全力贍養老人等等。由此來看,讓老人流離失所、四處乞討的行為,已經屬于違反法律規定的“加重情形”,其子女理應受到法律苛責。
但是,現實中很多戕害年邁父母權益的行為,在法律規定中遭遇了操作中的掣肘和尷尬。在實際生活中,對于“贍養不力”之類的行為,法律沒有起到積極的矯正效果。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法律只是模糊、抽象的概括性條款,在具體的情形認定及操作環節中,并沒有進一步厘清標準。另一方面,對于背離孝道的違法行為,缺乏強有力的懲罰措施,即便兒女對老人不孝、不尊,也不會面臨法律制裁。
如此來看,法律并沒有發揮出預想中的作用,老年人的權益保護陷入到了真空中。當前亟需解決的,就是在法律層面上,對兒女不贍養父母等違背倫理綱常和法律的行為,進一步規定不同的違法具體情形和處罰措施及標準,使法律更具可操作性。尤其是,對于報道中的個案,雖然老人回到家中,但兒女的行為已經違法,應該予以處罰,以儆效尤。
現實生活中,我們常說,“法律的歸法律,道德的歸道德”。但是,當道德框架內的因素滲入到法律肌體中,就需要用法律的手段和方法來調整和平衡,這恰恰需要法律的強制力和可執行力,更需要其他外在因素的輔助和幫襯。假如,法律只是以一副慈善面孔示人,就只能淪為中看不中用的“稻草人”,老年人的合法權益也無法得到保護。
關心老人,善待老人,并非空洞的法條所能推動的,還需要法律真正“板起臉”來。唯有如此,才能倒逼子女孝敬、尊重老人,擔負起贍養義務,而類似報道中的悲情一幕才不會再次上演。
農村養老困難重重
高齡乞討老人,子孫滿堂。從表面上看,主要是老人的子女沒有盡到孝心,沒有履行為人子女應盡的贍養義務,尤其是一些乞討的老人還有經濟條件非常富裕的子女,完全有經濟能力承擔起贍養義務。但是,老人乞討不能全怪子女不孝順,實質上折射了農村養老困境。
雖然社會已經步入到現代文明,走進了法治社會。但是,在部分農村地區,很多傳統觀念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現代法治的信條在農村并沒有得到人們的完全認可。在老人贍養問題上,主要責任依然落在兒子身上,出嫁的女兒并不需要承擔贍養義務。而且,如果老人有多名兒子的話,并不會因為某個兒子的家庭經濟富裕,就承擔起老人的全部贍養義務,依舊是兒子之間平均承擔贍養責任,并不太考慮某個子女沒有贍養能力這個現實問題。所以,經濟特別困難的子女仍然要贍養老人,而作為父母,即便已經是高齡,依舊不忍心讓貧困子女贍養自己,相反還想著憑借自己的力量補貼窮苦的子女,而這種行為反過來又讓有贍養能力的子女心理不平衡,不愿意盡到贍養責任。
再者,有個事實我們必須看到,不管一些乞討老人的子女們經濟狀況如何,是富還是窮,他們自己已經達到了需要子女贍養的年紀。換句話說,乞討的高齡老人其實步入了隔代贍養階段,由自己的孫輩贍養,并不是在世的兒子贍養。在法律上,孫輩等對老人沒有贍養義務,只有道義上的贍養義務;在情感上,老人與孫輩之間的感情,不可能有父子之間那樣深厚的感情,在情理之中比較單薄。在這種情況下,老人指望已經需要別人贍養的子女贍養不現實,依靠已是中年的孫輩贍養也不現實,相反很容易引發家庭矛盾。
可見,破解高齡老人乞討難題,一方面,要將現代法治理念傳遞到鄉村,打破農村固有的贍養理念,讓有經濟能力的子孫后代承擔起老人的贍養義務。特別是隨著老齡化時代的到來,這種四世同堂、五世同堂和隔代贍養的家庭可能會越來越多。另一方面,加大農村公共養老機構建設,讓老人能夠在養老院中享受政府的養老服務,脫離家庭養老的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