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將“性治療師”觀念引入內地,父親因為她從事“性治療師”這一“丟人”的行當差點與她決裂。帶著傷痛,她從臺灣來到武漢,開辦“性治療室”。這位立志要做“性愛維修工”的女性名叫童嵩珍,被稱為臺灣第一位“性治療師”。她的夢想是讓每一對有性愛問題的夫妻重新出發,找到最美好的生活。而老父親,也在歲月流逝中重新認識了她。
女護士轉行做“性治療師”,
父親拂袖而去
今年41歲的童嵩珍出生在臺灣高雄市,曾在當地一家醫院當護士。
一天,一個好友找到她,吐露了一個難以啟齒的話題:“我丈夫在性生活方面不行,我們去醫院治療過,醫生也開了一些藥,但不管用,我們還去找過心理醫生,結果都一樣……”好友傷感地告訴童嵩珍:“我覺得我的婚姻走入了死胡同。”童嵩珍聽后很難過,好友跟她丈夫相戀6年,如今結婚才兩年,難道就因為這個原因而分開嗎?
好友的無助觸動了童嵩珍,她曾經在紐約性治療師麗貝卡·特里的自白文章里看到這樣一句話:性愛在迷人的同時又是那么易碎,呵護性是夫妻必須要做的一門功課。童嵩珍對性學一直十分感興趣,她想現在有類似問題的夫妻不在少數,而很多性方面的問題是普通醫院的醫生包括心理醫生都無法解決的,如果自己能當一名“性治療師”,幫助那些有性困惑的人,絕對是件有意義的事。
下定決心后,童嵩珍瞞著家人辭去醫院的工作,到臺灣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及歐美性學機構進修,成為一名持有國際認證資格的專業性治療師。學得越多,童嵩珍越覺得自己的工作充滿意義。在東方國家,很多人潛意識中認為性戴著“丑陋”的面紗,談論它時幾乎都會羞澀臉紅。可在西方國家,人們覺得性愛就像平時吃飯、睡覺一樣,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兩個人的性生活質量越高,代表他們對生活的要求越高,丈夫或妻子有義務帶領另一半去享受性愛的美好。
2006年6月,童嵩珍賣掉自己的房子,在高雄市中心開了一家“性福門診”。
誰知,父親第一個站出來反對。童嵩珍深知,父親跟周圍很多人一樣,把“性治療師”和“性替代者”的概念混淆了,性治療師是解決病人性困擾的指導者,不能和病人有身體上的接觸。可父親不聽女兒的解釋,拂袖而去。
童嵩珍根據所學的知識和臨床積累的經驗,獨創了“嵩馥訓練法”。如果患者只存在功能性的性技巧障礙,讓伴侶對性愛產生恐懼,那么她會采用“性愛技巧”作為輔導;如果是心理方面的因素,她會逐步訓練患者對性愛的感知度,教會他們去感知真正的“性愛”。這是一種整合身體及心理的訓練方法,借著訓練來矯正性方面所發生的問題。
2013年3月23日,童嵩珍決定將性治療師業務拓展到內地,她的“性福門診”落戶江城武漢。臨去武漢前,童嵩珍給父親打去電話。得知女兒要去一個陌生的大陸城市創業,父親很心疼:“你在外要照顧好自己,別老惦記我們。”童嵩珍欣喜地問:“爸,你原諒我了?”老人沒說話。父女倆各自沉默,無奈地掛斷了電話。
性福門診,找尋的是幸福
在很多人眼里,性愛是私密的,他們不愿把自己難以啟齒的一面暴露在陌生人面前。性治療室運營初期,幾乎無人問津,很多患者寧愿去醫院找醫生開藥,也不愿向童嵩珍求助。一次,一位年輕的妻子前來看病,她告訴童嵩珍,原本想拉著丈夫一起來,可丈夫嫌丟人不愿來。童嵩珍正準備跟這位妻子好好聊聊,對方電話響了,丈夫在電話中叫嚷著讓她回家,否則就離婚。最終,妻子無奈地離開了。
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終于有一對夫婦來找童嵩珍治療。妻子名叫王琪,33歲,中學英語老師,丈夫張磊35歲,在報社上班。小夫妻結婚剛滿3年。結婚半年后,張磊就“不行”了。醫生說張磊在生理上沒有大的問題,可能是功能性或心理方面的原因。醫生開了一些輔助性的藥,但效果不明顯。
由于性生活不和諧,王琪一直沒能當上媽媽。而王琪的積極備孕,又帶給張磊很大的壓力。當王琪看到結婚比他們晚的朋友都相繼有了寶寶,她就有一肚子怨氣,回到家后看張磊就什么都不順眼。爭吵在所難免。就這樣,兩人的關系陷入惡性循環。年齡越來越大,焦慮的王琪在吵架后甚至產生過離婚念頭。張磊能理解妻子,他恨自己“不爭氣”,他想留住妻子,保住家庭。走投無路之下,他們抱著最后一線希望來求助童嵩珍。
在跟王琪的交談中,童嵩珍發現,王琪對生育的事情耿耿于懷,過夫妻生活時帶著很強的目的性。童嵩珍開導王琪:“在國外,很多人把性生活當成一道‘大餐’,他們經常說,性愛是走進伴侶心靈最近的解讀方式。”性,左邊一個“心”,右邊一個“生”,合在一起被叫做性。
治療兩周后,童嵩珍發現,張磊在治療室中無壓力的狀態下,性表現和正常人無異。但只要老婆一幫忙,他就不行了。原來,王琪的動作異常粗魯,好像只是為了交差,完全沒有情感的投入。
童嵩珍還聽張磊說,在他們的夫妻生活中,基本上沒有前戲,再加上王琪做慣了老師,性格又有些急躁,吼老公就像吼小孩一樣,他心里很不舒服,也就興奮不起來。
童嵩珍對王琪進行針對性的治療,讓她閉上眼睛去感受丈夫的身體……
在一步一步的矯正和探索中,張磊和王琪的性愛問題得到了解決。
性之福,愛到多晚都不過
2014年5月的一天,一對四十多歲的中年夫妻找到童嵩珍。兩人坦誠彼此有深厚的感情,可人到中年的他們卻厭倦了性生活,丈夫逃避跟妻子發生親密關系,妻子也不想跟丈夫親熱。最近,丈夫單位來了個年輕的女大學生,他覺得自己渾身上下都充滿了活力,心里有些東西在蠢蠢欲動。每次跟妻子親熱時,他腦海里都會情不自禁地浮現出那名女大學生的樣子,只有這樣,他才能產生快感。丈夫覺得自己“喜新厭舊”,對妻子很愧疚。
童嵩珍指出,“喜新厭舊”其實是夫妻性生活中很常見的問題。說通俗點,性生活就跟我們吃飯睡覺一樣平常,那么,同一道菜不管多美味,長年累月吃下來,誰都會膩。
第一次治療,童嵩珍專門說了十幾種性姿勢。妻子很害羞,一直紅著臉,童嵩珍說什么她都說:“這個不行,我不想學。”丈夫情況稍微好些,但也好不到哪兒去。
童嵩珍把夫妻倆叫到一起,決定跟他們好好談談。“你買衣服的時候,是不是看見新款式會眼前一亮?”“你出去吃飯,是不是也想嘗嘗新菜式?”“人們為什么會有喜新厭舊的想法存在?就是因為人類在性愛問題上一直希望‘推陳出新’。在古代,就有很多類似的圖畫教人們怎么同房。而你們作為夫妻,關起門來為什么不能讓彼此快樂一點,最幸福的夫妻,我想一定也是在性愛上給伴侶帶來新鮮感受的夫妻。”童嵩珍建議他們可以換個方式、換個地點。“在性生活中,完全可以把你的他想象成你心目中的偶像,以此增加夫妻情趣,只要有過那么一兩次嘗試,往下就會越來越好。”經過治療,夫妻雙雙找到久違的激情。
2014年7月的一天,治療室走進一對已經80歲的老夫妻。據老奶奶介紹,多年前,老伴因為中風,不但在行動上需要人幫忙,性功能也出了問題。老奶奶一直在老伴身邊無微不至地伺候他。慢慢地,老伴的身體恢復了很多,兩個人都想抓住“青春”的尾巴,享受一把性福。老奶奶告訴童嵩珍:“也許很多人覺得我們這個年齡還說這個太丟人,可夫妻之間沒有了親呢的舉動,生活就像是變了味,我想要的不是一場完美的性愛,我尋找的是已經遺失的愛的感覺。”這對老夫妻歷經近60年風雨,依然那么相愛,童嵩珍很感動。仔細了解兩人的身體狀況后,童嵩珍跟兩位老人進行了深入溝通,有針對性地給予治療。
幾個療程的治療后,這對老夫妻能夠享受和諧的性生活了。看著老奶奶攙著老伴緩緩走出治療室的背影,童嵩珍心里生出無限的溫暖與感動。2014年8月14日,她在微博上寫道:“看著老奶奶溫暖又幸福的微笑,我也感到很高興。成就一對80歲老人的性福,是天上掉下來給我的最好的禮物。”
在武漢短短一年多時間里,童嵩珍共幫助上百對夫妻解決性愛問題。從不被理解到被患者接受,童嵩珍經歷了很多。2014年9月,童嵩珍在杭州開辦了自己的第二家“性治療室”。
在中國,性治療師尚未成為國家認可的職業,而存在性功能障礙的患者卻在增多。幫助更多的夫妻找尋性福,童嵩珍說,這是她努力的目標。
采訪最后,記者問童嵩珍:“在前來求助的夫妻當中,最讓他們困擾的性難題是什么?”
“大致有以下幾個常見問題:一、妻子生完孩子后,感覺丈夫沒那么投入了。很多妻子在孩子出生后都有這方面的困惑,她們把丈夫不感興趣的原因歸咎為自己沒以前有魅力。其實,一個女人生完孩子,此時身體的一切都在修復過程中,這個時候對夫妻兩人都是一個考驗,我主張多溝通,把話說開。二、以前一個月幾次,現在幾個月一次,正常嗎?性具有間歇性,這多半由外部因素所致,諸如經濟拮據、疲勞、煩躁、焦慮、孩子打擾等,甚至一些微妙的心理變化也會產生影響。所以,并不能說性生活次數減少就是對方出了問題,這個時期應該關心對方,緩解對方的心理壓力。三、丈夫盡力了,但妻子還是不滿意。多數情況是因為丈夫完事后就倒頭大睡,引起妻子抱怨。對女人來說,她們更渴望在事后能說說話,哪怕一個擁抱、一句甜言蜜語足矣,女人希望有前戲,更希望有后戲。四、每次性生活,是不是一定要達到高潮?曾經有一位丈夫向我求助,說他每次都很難讓妻子產生高潮,但妻子卻說自己很滿意,他怕妻子是在敷衍他,久而久之,他對自己產生了懷疑,從而影響了性生活。其實,只要雙方感覺是愉悅的,即使沒有所謂的高潮,也一樣是完美的。”
原載《家庭》 "原刊編輯:張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