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周都見不到幾次,哪有機會打交道啊”“他們沒想和我結交,我為什么要和他們打招呼”“我這個人比較喜歡獨來獨往”……如今,都市人對于不主動和鄰居打交道有著各種各樣的理由,有主觀,也有客觀。看看你自己,是否也是拒絕和鄰居做朋友呢?
“獨行客”的日常
“我才搬到這個小區(qū)不久,平時經常不在家,也就沒想過去和鄰居打交道”,家住成都西區(qū)花園的程天怡認為,自己比較像一個“獨行客”。由于程天怡的家所在的小區(qū)離工作地點較遠,且父母都在外地工作,她一般都是在工作單位提供的宿舍居住,只有在周四周五工作比較清閑的時候才回到西區(qū)花園的家。一大早出門上班,下班后和朋友們一起吃飯或是逛街,八九點回家,“早上出門和晚上回家的時候幾乎遇不到同單元的其他居民”,作息時間不同是程天怡認為她和鄰里不熟的原因之一,不過她同時也表示,自身性格還是占了大部分的因素。“我性格較獨立,也有點社交恐懼,不是那種和樓道里擦肩而過的人都主動打招呼的人”。
程天怡并不覺得自己這樣的狀態(tài)有什么不好,她認為人與人之間保持恰當的、禮貌的生疏是必要的。“我自己不是‘自來熟’的人,也不太喜歡‘自來熟’的人,和鄰居打交道難免會有幫忙和求助的時候,我不希望給別人添麻煩,也不太希望別人求助于我,因為我也不一定幫得上忙。”程天怡還覺得,現(xiàn)代都市人并不像老一輩人那樣淳樸,過密的鄰里交往不一定是什么好事。“我奶奶以前住的地方就發(fā)生過老住戶把房子租給別人,結果變成聚眾賭博窩點的事情。”
不得已的拒絕
“不是我不想和鄰居打交道,而是我都不知道對面這家明天叉會搬來什么人”,家住棕北某小區(qū)一老式家屬區(qū)的吳博苦笑著說。吳博在一年前買下了在這里租住了兩年多的房子,打算幾年后結婚時再買新房。對于鄰里關系,吳博認為,現(xiàn)在許多人不愿意和鄰居打交道存在人員流動頻繁的原因。“這個小區(qū)里有很多外來租客,像我對面的那家,一年換了好幾撥租客,我都不知道他們是做什么的,怎么敢輕易打交道?”吳博說,老式小區(qū)的防盜設施畢竟不如新式小區(qū),而且租客來來去去,頻繁更換,在不明了鄰居身份的情況下,最好還是不要著急和新鄰居打交道,以免“引狼入室”。
另外,鄰居的素質也是他的擔憂之一。“去年隔壁單元的一戶租客因為把垃圾隨意扔到樓道里,引起了整棟樓居民的公憤。這樣的鄰居,你想交好都沒辦法。”不過吳博很懷念曾經與鄰居間的關系,“記得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fā)生的那天晚上,大家在小區(qū)空地里搭帳篷,到了飯點,大家都把自家的菜端出來一起分享。我爸媽說特別像以前大院生活‘打平伙’的感覺,不過那些都是知根知底的老鄰居了,相互很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