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控制好混凝土施工的質量.也就能確保土木工程的施工順利進行。本文主要論述了土木混凝土工程的施工技術,對混凝土工程的質量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技術
隨著我國的經濟發展,國內土木工程的種類將越發復雜,而混凝土施工作為土木工程的基礎.需適應社會發展需要,不斷研究,創新,從而提高混凝土的施工技術水平,既而讓工程項目的質量更安全。
1.混凝土材料的要求
1.1水的質量要求
在土木混凝土拌制和養護中,未經處理的工業廢水,污水及沼澤水不能使用,對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工程不允許使用海水。
1.2水泥的質量要求
水泥品種按用途和性能分為:通用水泥、專用水泥及特種水泥。土木工程通常使用通用水泥(包括硅酸鹽水泥、普通硅酸鹽水泥、礦渣硅酸鹽水泥、火山灰質硅酸鹽水泥、粉煤硅酸鹽水泥以及復合硅酸鹽水泥)。在使用水泥的時候必須區分水泥的品種及強度等級掌握其性能和使用方法,根據工程的具體情況合理選擇與使用水泥,這樣既可提高工程質量又能節約水泥。
1.3骨料的質量要求
砂石骨料是混凝土最基本的組成成分。通常1m3的混凝土需要1.5m 的松散砂石骨料。所以對混凝土用量很大的土建工程,砂石骨料的需求量是很大的,骨料的質量好壞直接影響混凝土強度、水泥用量和混凝土要求,從而影響土木建筑物的質量和造價。為此,在土木工程施工中應統籌規劃,認真研究砂石骨料儲量、物理力學指標、雜質含量及開采、儲存和加工等各個環節。使用的骨料應根據優質、經濟、就地取材的原則進行選擇。可以選用天然骨料、人工骨料,或者互相補充。
2.混凝土的配料與攪拌
2.1配合比
混凝土必須通過實驗進行配合比設計,并按普通混凝土拌和物性能試驗方法等標準進行試驗、試配,滿足設計技術指標和施工要求,不得采用經驗配合比。同時,應符合經濟、合理的原則。在施工配料中一旦出現漏配、少配或者錯配,混凝土將不允許進倉。混凝土生產時,砂、石的實際含水率可能與配合比設計存在差異,因此任混凝土拌制前應測定砂、石含水率并根據測試結果調整材料用量,提出施工的配合比。
2.2攪拌
為了拌制出均勻優質的混凝土,除合理地選擇攪拌機外,還必須正確地確定攪拌制度,即一次投料量、攪拌時間和投料順序等。一次投料量,不同類型的攪拌機都有一定的進料容量,攪拌機不宜超載過多,以免影響混凝土拌和物的均勻性,一次投料量宜控制在攪拌機的額定容量以下。施工配料就是根據施工配合比以及施工現場攪拌機的型號,確定現場攪拌時原材料的一次投料量。攪拌混凝土時,根據計算出的各組成材料的一次投料量,按重量投料。混凝土攪拌的最短時間應滿足規范的規定。
3.混凝土的運輸
混凝土的運輸是指混凝土拌和物自攪拌機中出料至澆筑入模這一段運送距離以及在運送過程中所消耗的時間。在運輸過程中要提前估計預拌設備和運輸設備可能出現的故障和問題,并及時安排機修人員作好設備的檢查和修理工作。
3.1運輸要求
在運輸過程中應保持混凝土的均質性,避免產生分離、泌水、砂漿流失、流動性減少等現象。混凝土應以最少的轉運次數和最短的時間,從攪拌地點運至澆筑地點,使混凝土在初凝前澆筑完畢。混凝土的運輸應保證混凝土的灌筑量。對于采用滑升模板施工的工程和不允許留施工縫的大體積混凝土的澆筑,混凝土的運輸必須保證其澆筑工作的連續進行。
3.2運輸方法
混凝土運輸分為地面運輸、垂直運輸和樓地面運輸三種情況。運輸預拌混凝士,多采用自卸汽車或混凝土攪拌運輸車。混凝土如來自現場攪拌站,多采用小型機動翻斗車、雙輪手推車等。混凝土垂直運輸多采用塔式起重機、混凝土泵、快速提升架和井架等。混凝土樓地面運輸一般以雙輪手推車為主。
4.混凝土施工工藝
4.1澆筑
在混凝土澆筑前,應檢查模板的標高、位置、尺寸、強度和剛度是否符合要求:檢查鋼筋和預埋件的位置、數量和保護層厚度,并將檢查結果填入隱蔽工程記錄表;清除模板內的雜物和鋼筋的油污;對模板的縫隙和孔洞應堵嚴;對木模板應用清水濕潤,但不得有積水。在地基或基土上澆筑混凝土時,應清除淤泥和雜物,并應有排水和防水措施。對干燥的非粘性土,應用水濕潤;對未風化的巖土,應用水清洗,但表面不得留有積水。在降雨雪時,不宜露天澆筑混凝土。混凝土的澆筑,應由低處往高處分層澆筑。每層的厚度應根據搗實方法、結構的配筋情況等因素確定。
在澆筑豎向結構混凝土前,應先在底部填入與混凝土內砂漿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漿;澆筑中不得發生離析現象;當澆筑高度超過3m時,應采用串筒、溜管或振動溜管使混凝土下落。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應經常觀察模板、支架、鋼筋、預埋件、預留孔洞的情況,當發現有變形、移位時,應及時采取措施進行處理。
混凝土澆筑后,必須保證混凝土均勻密實,充滿整個模板空問,新舊混凝土結合良好,拆模后,混凝土表面平整光潔。為保證混凝土的整體性,澆筑混凝土應連續進行。當必須間歇時,其間歇時間宜縮短,并應在前層混凝土凝結前將次層混凝土澆筑完畢。混凝土運輸、澆筑及間歇的令部時間不應超過混凝土的初凝時間。
4.2施工縫
由于技術上的原因或設備、人力的限制,混凝土的澆筑不能連續進行,中間的間歇時間需超過混凝土的初凝時間,則應留置施工縫。施工縫的位置應在混凝土澆筑前按設計要求和施工技術方案確定。由于該處新舊混凝土的結合力較差,是結構中的薄弱環節。因此,施工縫宜留置在結構受剪力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
4.3搗實
混凝土的搗實就是使入模的混凝土完成成型與密實的過程,從而保證混凝土結構構件外形正確,表面平整,混凝土的強度和其他性能符合設計的要求。混凝土澆筑入模后應立即進行充分的振搗,使新入模的混凝土充滿模板的每一角落,排出氣泡,使混凝土拌和物獲得最大的密實度和均勻性。
混凝土的振搗分為人工振搗和機械振搗。人工振搗是利用搗棍或插釬等用人力對混凝土進行夯、插,使之成型。只有在采用塑性混凝土,而且缺少機械或工程量不大時才采用人工振搗。采用機械振實混凝土,早期強度高,可以加快模板的周轉,提高生產率,并能獲得高質量的混凝土,應盡可能采用。
5.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技術中的養護技術
混凝土的凝結和硬化是水泥和水產生水化反應的結果,則在混凝土澆筑后的初期.需要采取一定的工藝措施來建立適當的水化反應條件的工作,這中措施就叫做混凝土的養護。為了使混凝土中的水泥充分水化,加速硬化,防止混凝土成型后因風吹、暴曬等自然因素的影響而出現不正常的收縮、裂縫等現象,所以在混凝土澆筑完成后要及時的對其實施養護技術。
6.結語
隨著我國建筑行業的迅猛發展,高層、小高層建筑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當商品混凝土得到推廣應用后,混凝土施工技術在建筑工程中成為炙手可熱的香餑餑。混凝土具有容易成型、可連續作業、輸送能力大等特點,尤其是對高層建筑、體積較大的基礎施工,更能彰顯其優越性。但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混凝土也不例外。 [科]
【參考文獻】
[1]于家慶.淺談土木工程砼施工技術中的質量控制[J].科技創新導報,2012(09).
[2]孫衛華.土建工程混凝土施工技術[J].江西建材,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