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云南省的巖溶面積占全省的28.14%,而巖溶流域的生態環境由于人口的增加,變得越來越脆弱,近幾年來,云南頻繁出現特大干旱,其區域水文地質條件以及環境地質已發生改變。本文根據云南具有典型意義的巖溶流域水文地質及環境地質的調查成果進行成果評析。
【關鍵詞】巖溶流域;水文地質;環境地質;成果
云南重點巖溶流域地下水開發利用示范工程的開展,是國家未來查明云南巖溶流域水文地質條件、開發技術條件、以及巖溶發育規律和巖溶水資源分布、環境地質等問題,而安流域編制巖溶水開發利用、石漠化綜合治理方案,對云南重點巖溶流域水文地質及環境地質,建立一個空間數據庫和信息系統,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提供科學依據。
1.調查目標
云南巖溶流域水文地質及環境地質的退化,而引起的對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造成的制約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在2003年到2012年這十年,國家地質局開展的“云南巖溶地區地下水與環境地質調查”當中,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巖溶地質研究所負責承擔。選擇具有典型意義的巖溶流域,以系統科學、現代巖溶學理論為指導,利用前人的調查資料以及研究結果,并結合3S技術對水文地質和環境地質進行綜合調查。根據不同的巖溶地質環境條件以及環境地質學和生態學原理,結合需水特點,采用生物工程技術,對巖溶水源地的開發技術、巖溶水源地類型以及石漠化綜合治理技術方案進行有效且可行的設計,目的是為編制石漠化綜合治理規劃提供合理規范的技術依據。
2.調查方法
在對巖溶流域進行調查的時候,根據工作區的水文地質條件以及研究程度的難易情況,將1:50000的水文地質調查分為重點工作區和一般工作區,對相關資料進行收集,然后結合地面調查、二次開發利用、遙感解譯、地下水動態監測、地質剖面測量、鉆探、示蹤試驗、以及樣品采取和分析鑒定,然后建設空間數據庫,在進行綜合分析研究等進行調查工作。重點工作區的調查主要技術手段為水文地質調查,,由于重點工作區主要是巖溶槽谷底部和盆地底部的平壩區及邊緣、重要的大泉以及暗河系統分布區;一般工作區主要調查技術是以水文地質及生態環境地質調查,在前人水文地質調查的基礎上,采用路線調查的方式對單元邊界條件不清楚的區段開展對專題路線的修編和草測調查。
3.調查成果
對這次的調查成果,具體情況如下圖:
此次調查從巖溶水勘查評價以及對巖溶水的開發的實踐上出發,并對巖溶水富集的水文地質特征進行研究,將巖溶水源劃分為:天然出露的巖溶水源地、隱伏的巖溶水源地,掌握了巖溶水富集的地貌和地質以及含水組層等富水特征。并建立了巖溶盆地流域三水的轉換過程,與水均衡的分析模式,繼而根據巖溶流域的水文地質及環境地質的巖溶水運動規律、變化條件以及巖溶水富集規律對巖溶流域巖溶水的有效開發模式進行了研究集成。另外在巖溶盆地流域以鑿井開采飽水帶富水塊段、梯級筑壩建庫、梯級電站建設等方法開發豐富的水力資源。在野外試驗的研究上,建立了一套針對不同水源地的勘查技術方案,對巖溶找水以及解釋的定量化水平精度都有很大的提高。最后采取不同的技術方法對各類巖溶水源地的特征進行組合,再進行實驗研究繼承了有效的巖溶水開發技術方案。
這次的研究,在示范工程開發了71508.72m3/d的出水量,解決了四萬五千八百畝的旱地用水,以及八萬五千二百九十四人的生活用水,在研究中提出的巖溶水有效探測技術方案,和有效開發巖溶盆地流域巖溶水的模式,為西南巖溶石山地區巖溶水的有效開發利用,以及石漠化綜合治理提供了科學的樣板,也為云南抗旱工程提供了重要的地下水資源、地質依據。
4.調查存在的問題以及建議
(1)開展水文地質環境調查工作時,所工作的范圍的很多地區都沒有開展過1:50000區域地質調查,所以在編寫資料的時候顯得基礎地質資料不足,建議在今后的工作中,盡可能在已完成的1:50000區域內進行調查;(2)資金的缺乏導致大泉暗河系統沒有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對其地質特征沒有準確的研究資料,建議對每一項研究都進行資金配套,將勘查效果得以準確顯示;(3)工作主要在云南東部開展,沒有對西部地區進行調查,建議對云南省的重要城鎮的應急水源地進行調查評估,提出水源開發利用的規劃建議;(4)在調查工作中使用的自動化檢測以及地理信息系統、遙感等新技術應用滯后,建議對其進行開發更換。 [科]
【參考文獻】
[1]張華,王宇,張貴等.云南重點巖溶流域水文地質及環境地質調查成果評析[J].云南地質,2014,33(2):259-263.
[2]劉長禮,林良俊,宋超等.土地利用變化對典型碳酸鹽巖流域風化碳匯的影響——以云南小江巖溶流域研究為例[J].中國地質,2011,38(2):479-488.
[3]謝代興,楊楊,蘇春田等.滇東南石灰土重金屬超標程度及潛在生態危害評價:以三迭系至寒武系地層土壤為例[J].貴州農業科學,2015,(1):162-166.
[4]張華,康曉波,楊文興等.云南通海縣岳家營暗河管道水質評價[J].云南地質,2014,33(4):588-593.
[5]謝代興,楊楊,蘇春田等.滇東南石灰土微量元素地化特征與環境質量評價[J].貴州農業科學,2014,(10):229-233.